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五、六单元大纲.pdf
7页第 18 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社会经济基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已日益暴露;2、阶级基础: 19 世纪 3、40 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工人觉醒) ;3、思想基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二、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马克思诞生的标志)(1)时间: 1848 年2)内容a.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规律b.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c.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途径d.揭示了无产阶级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使命e.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号召联合(3)历史意义①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②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③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思考:《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什么会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指明了斗争的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无产阶级;实现目标的手段——暴力革命;革命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三、巴黎公社1、背景(1)1870 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并对内准备以武力解散国民自卫军2、建立: 1871 年 3月 18 日,巴黎人民起义,经过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3、革命措施 : 政权建设除旧:废除旧军队、旧警察、旧法庭布新:①设公社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②成立国民自卫军和司法机构;③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④规定公职人员薪金的最高限额社会经济①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②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主观原因:①没有取得农民的支持;②没有乘胜打击敌人;③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④缺乏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客观原因: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普法联合镇压巴黎公社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1、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它的经验教训成为后来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4、公社战士的革命精神值得后人永远景仰◆巴黎公社给人类留下了哪些教训?要有科学理论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要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第 19 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义国家,已具有帝义的基本特征②政治基础:社会发展落后,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薄弱环节)③社会条件 :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激化④国际条件: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为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2、主观条件: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有很强的革命性②组织基础:有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③思想基础: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④群众基础: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1、二月革命(1)对象 :沙皇专制政府——罗马诺夫王朝(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两个政权并存2、 “四月提纲”——指明革命方向(1)背景①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②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但临时政府却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2)内容(3)时间、地点:1917.4,彼得格勒3、 “七月革命”事件:1917 年 7 月,临时政府武力镇压群众的反战运动,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导火线4、十月革命(1)1917 年 11 月 6 日晚,起义开始,列宁亲自领导指挥2)11 月 7 日,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3)11 月 7 日晚,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起进攻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的信号4)11 月 8 日凌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接着,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相继成功三、伟大的开端政治:———掌握政权(最核心)⑴颁布《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告新政权的建立(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⑵选举成立新的政府---人民委员会 (实现人民民主) 经济:———建立经济基础(最根本)颁布《土地法令》 (消灭剥削 :封建 ---- 国有)外交:———恢复和平环境(最迫切)颁布《和平法令》退出战争(2)意义:表明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2、历史意义(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3)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4)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①从革命的理论看:在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②从革命的道路看:走的是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革命道路③从革命的阶段性看: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④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夺权第 20 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背景:(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历史纵横和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2、形成——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召开:①时、地: 1949 年、北平②代表:社会各阶层确定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颁布《共同纲领》 (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发展: 1954 年,不再代行人大职责;性质: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5、新阶段: 1956 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条件(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3)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2、时间: 1954 年,地点:北京法律依据: 1954 年 9 月,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A.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B.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C.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意义: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原因:国情决定中国是由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3、建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4、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地方性事务,行使自治权力5、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的成立6、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第 21 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革”的原因(1)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2)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削弱3)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导火线: 1965 年 11 月 10 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一文2、 “文革”对民主法制破坏表现:(1)宪法遭到破坏,公民基本权利失去了保障;(2)“造反派”非法夺权,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性质: 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3、文革的教训(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背景“文革”的教训: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2、措施 (1)法制建设方针: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平反冤假错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3)加紧全面立法:从1979 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影响(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3)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基本政治制度(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1982 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3)1984 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基层民主建设(1)依据: 1998 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表现第 22 课祖国统一大业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 1949 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过程(1)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3、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所谓“一国两制” , “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 “一国两制”的前提与基础是:“一国”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主权不能分割2) “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3) “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4) “一国两制”的“两种制度”是指:“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原因(1)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2)改革开放后的强大国力(3)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4)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5、 “一国两制”的意义: (1)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A.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B.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繁荣和稳定(2)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式◆6、评价:(1)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2)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二、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条件: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②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2)过程:①中英会谈 : (1982)中国政府作出1997 年收回香港的决策②联合声明 :(1984)香港回归问题成功解决③胜利回归: (1997 年 7月 1 日)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3)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4)原因a.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前提b.“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关键c.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d.中英《联合声明》——法律依据e.全国人民喜迎回归,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2、澳门回归(1)前提:香港的回归,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过程: 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打破隔绝(1)1979 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 年来的真正停火2)中央人民政府倡导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海3)1987 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