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环境粪大肠菌群监测2种分析方法的对比.doc
4页水环境粪大肠菌群监测2种分析方法的对比=“news_bd”> 粪大肠菌群是监测水体是否被粪便污染的指示菌,是监测地表水尤其是饮用地表水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总大肠菌群的一部分,其基本性状和总大肠菌群相似在实验时,将培养温度提高到44.5°C,我们把可以在此条件下生长并发酵产酸产气的,称粪大肠菌群 经典的粪大肠菌群的监测方法是采用多管发酵法,但这种方法具有前期准备时间长、任务繁重;培养过程中操作繁琐的缺点,并且事后还要清洗大量的试管,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为此很多厂家研发了大肠菌群的快检纸片采用纸片法,大大缩短了实验的时间,并且根本不需要再清理大量的试管,减轻了劳动强度,也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那么,多管发酵法和纸片法的数据究竟有没有相关性?作者采用某厂生产的大肠菌群的快检纸片通过对比实验旨在探讨这个问题 一、分析方法 1、多管发酵法 (1)培养基 单倍和三倍乳糖蛋白胨培养液(培养液的成分与制备略,下同) EC培养液 (2)步骤 ①水样接种量:将水样充分混匀后,根据水样污染的程度确定水样的接种量,每个样品至少用3个不同的水样量接种,同一接种水样量要有五管。
如果接种的体积为10ml,则接种于含有三倍浓度5ml的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试管内,如果接种量为1ml或者小于1ml,则接种于含有单倍浓度10ml的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的试管内 ②初发酵: 将接种了水样的试管,在37±0.5°C下培养24±2h,产酸和产气的发酵管表明实验阳性如产气不明显,可轻拍试管,有小气泡升起的为阳性 ③复发酵试验 轻微振荡初发酵阳性的发酵管,用3mm接种环将培养物转接到EC培养液中在44±0.5°C水浴中培养24±2h,培养后立即观察发酵管产酸产气表明确信试验阳性 ④计算和报告结果 根据不同接种量的发酵管所出现的阳性结果的数目,从MPN表中查相应的MPN指数,计算出每升水中粪大肠菌群的MPN值 2、纸片法 采用某厂生产的大肠菌群快检纸片 ①水样接种量:将水样充分混匀后,根据水样污染的程度确定水样的稀释倍数,每个样品至少用3个不同的水样量接种,同一接种水样量要有五个纸片 如果接种的体积为10ml,则接种于大纸片内如果接种量为1ml或者小于1ml,则接种小纸片内。
②发酵试验 样品接种后在44±0.5°C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0-16小时后,观察结果 ③计算和报告结果 纸片说出现红点,其周围呈黄色者为阳性根据不同接种量的纸片所出现的阳性结果的数目,从MPN表中查相应的MPN指数,计算出每升水中粪大肠菌群的MPN值 二、t检验的结果 根据成对样本的假设检验,对这2组数据进行成对数据平均数的比较,看它们有无显著性差异 (公式略) 计算结果:t=0.648,查t值表,df=14-1=13,t0.01,13=3.012,现实得t0.01 推断:认为2种试验方法没有显著性差异 三、结论 纸片法和多管发酵法监测的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用纸片法取代多管发酵法完全可行 (一)与传统的多管发酵法相比,纸片法具有如下优点: 1、时间短——10-16小时出检测结果,大大缩短了监测时间; 2、降低了监测人员的工作强度——省去了烦琐的前期培养基的配制、分装、灭菌,后期洗刷试管,中期重新接种、培养等工作; 3、结果易于判断——根据颜色识别,不用费力观察气泡,检测结果判定简单直观; (二)在使用纸片法时,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取样量为1ml的纸片,移液管要在纸片的中央放液,使样品均匀的向四周扩散。
2、取样量为10ml的纸片,因为水样不能完全被纸片吸收,要尽量避免接种后和培养时水样流出,造成误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