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研究陆柳颖.docx
9页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研究陆柳颖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也大大加快,建筑业也开始蓬勃发展,随着建筑业严重的资源消耗,及带来的环境污染,偏离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应对环境污染,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引入绿色节能建筑理念绿色建筑成本严重阻碍绿色建筑的发展,因此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效益分析就变得尤其重要关键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效益模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在我国,建筑垃圾在垃圾中占很大的比例,为建设低碳绿色环保的社会,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必然趋势在当下,国内很多学者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仅关心技术的提高和改善,而不注重绿色建筑的成本效益问题,这也就造成了绿色建筑经济性和技术性不能同步协调发展,也不利于绿色建筑在我国建筑行业的推广本文站在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角度,将绿色建筑相比于传统建筑的经济性评价分析与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投入相融合,建立起客观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绿色建筑增量投入和增量产出做出全面的评估,为投资者提供可视化依据,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
1绿色建筑全生命期增量成本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基准建筑是指在满足国家及项目建设所在地强制节能标准基础的同规模、同功能建筑,其相应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设备安装和运营管理等投资成本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指绿色建筑成本与基准建筑成本之间的差价,分为咨询成本、认证成本和绿色技术增量成本三个部分其中,咨询成本与认证成本又称为前期增量成本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的计算公式为:LCC=C前期+C绿色技术绿色建筑的成本变化既有相对基准建筑增加的投资,也有因技术带来的投资减少经研习《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相关条文,除优选项外,控制项和一般项中部分条文均为国家已有法规标准限定,故满足此类条文的绿色建筑策略,均不应计入增量成本1.1前期增量成本绿色建筑咨询成本包括绿色建筑方案设计费用、模拟费用、申报材料费用等认证成本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一规定收取,项目注册费用为1000元,设计标识为5万元,运营标识为15万元,共计20.1万元,主要用于专家评审。
1.2绿色技术增量成本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六大方面进行计算1)节地与室外环境项目的增量成本包括:室外透水地面增量成本、地下空间开发成本、对污染、废弃场地改造建设成本2)节能与能用利用项目增量成本包括:(保湿、隔热)围护结构增量成本,照明系统(主要指节能灯具)增量成本,利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地热能)引起的增量成本,遮阳设施成本、高效用能设备和系统的成本(如绿色采暖和制冷)、其他(如能量回收系统和室温调节设施等)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项目的增量成本主要包括:非传统水源利用增加成本(含为其采用的安全措施和技术费),节水设备和器具费,废水、污水处理系统成本,由于采用灌溉技术和渗透技术增加的成本4)节材与材料利用项目增量成本主要包括:使用绿色环保建材(如油漆、地毯、合成木材、认证木材)的增量成本,结构性废料处理费用5)室内环境质量项目增量成本包括为保证室内的光环境、风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和空气质量而增加的成本,如(隔声减噪)围护结构成本、绿色设备(通风换气装置、地暖热泵、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等)的费用6)运营管理项目的增量成本。
包括智能化系统、垃圾管理和绿地管理等费用2绿色建筑全生命期增量效益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看,增量成本应当注重增量效益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效益分为直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由绿色建筑带来的、能够为其投资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间接效益是绿色建筑带来的一些不只属于投资者的,可以为社会其他成员共享的,对环境有利、对人类健康有利的效益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增量效益计算公式为:2.2增量环境效益(1)CO2减排效益CO2减排指因节能而减少的CO2排放和绿色增加的碳汇能力,节约的二氧化碳的处理成本即为CO2减排效益每吨标准煤排放的CO2为2.66~2.72吨,根据处理工艺不同,CO2的处理成本为205~486元/t2)健康效益,每年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疾病发病率在不断上升,从而直接导致医疗卫生费的增加、工作效率的降低、劳动日损失甚至提前死亡引入医学研究成果,来描述大气环境与医疗卫生费的增加和劳动日损失的关系θ1为预测绿色环境下大气综合指数,θ2为传统建筑绿色环境下大气综合指数,p为损失劳动日占生病天数的百分比,G为年度人均GDP,Y为每人每天的医疗费,M为疾病种类,K为系数。
本文案例中M=3,Y=50元/人天,K=10S医疗费=Y×M×K×(θ1-θ2)S劳动日损失=p×M×G×K×(θ1-θ2)(3)建材寿命延长绿色生态环境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减少大气污染物对建筑物的侵蚀,从而使得建筑的维护费用降低,建筑材料的寿命延长其中,S为小区的绿色建筑面积,f为调整系数,则有:S建筑维修=S×f×(θ1-θ2)2.3增量社会效益(1)节省的排污费和排污设施费节水项目实施后,减少了小区的雨水和污水的排放量,节省的排污费的同时减少了市政排水管网和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投资由于城市市政排水设施(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的建设是有设计年限的,因此采用非年度周期发生的方法计算如下:式中,S排水为节省的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费(元);P排水为节省城市排水设施的吨水建设费(元/m3d);Q非传统水源为年非传统水源使用量(m3/年);η排水为非传统水源相对污水的排放与处理设施建设费的折减系数,PWN为折现系数2)节省财政损失费据统计,目前全国660多个城市年平均缺水3~4亿吨,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年减少2300亿元,相当于每缺水1m3就要损失5.75~7.67元实施节水项目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损失S财政损失=P财政损失×Q非传统水源(3)工作效率提高。
绿色建筑舒适的环境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息环境,良好睡眠的保证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据墨尔本市新市政府估计,假设工作效率提高4.9%,相当于每年增加112万澳元4)居民福利提高绿色建筑能为居民提供各个方面的福利,如适宜的环境、便利的交通、良好的文化教育这部分福利可通过意愿调查法进行估算,也可通过专家评估法进行,本文案例居民福利量化运用层级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分析3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3.1模型构建原则根据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参照国际上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结合我国的国情,围绕绿色建筑的“四节一环保”的目标,建立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模型的建立着眼于成本和效益的单独作用和协同作用,能够全面、科学、有效地反映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模型的建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繁简适中的原则指标的粗细问题是模型构建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指标过细则没有通用性,模型则失去了意义;指标过粗则失去了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将没有横向对比性绿色建筑模型中涉及的前期、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运营几个项目具备了一般性,且充分反映了绿色建筑成本效益的各个方面2)全生命周期原则。
绿色建筑的效益一定要将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作为分析对象,从建设到运营乃至拆除的整个过程中统筹考虑,不能只局限于某个阶段增量效益也不只局限于经济效益,而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综合考虑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客观3)可度量性原则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构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效益估算服务,因此必须保证各个指标均可以量化3.2模型的构成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运营六个方面,按年度发生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非年度周期发生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来分析的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采用净现值法将不同时间(建设期和运营期)产生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项目合并计算在计算中需确定合理的折现率(r)和研究周期(T)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构成如图1所示3.3成本效益模型参数分析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的参数分为静态参数和动态参数在对该模型进行分析时,应考虑动态(随时间而变化)参数的概率分布图1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1)研究周期(T)绿色建筑的建设期以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计划建设周期或实际建筑期为准,服务期则根据民用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特点,选择建筑的使用年限为研究周期,如民用住宅建筑选50年作为参考基准上限,即研究周期T=50a。
2)折现率(r)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以净现值(NPV)体现,因此折现率是至关重要的参数变量,通常取折现率等于行业基准收益率3)水价和电价由于绿色建筑项目缺乏统计资料,难以对模型参数的概率分布进行估计在无法确切判断变量的分布特征时,水价和电价等动态变量的概率分布特征采用三角概率分布形式计算水价和电价的变化,应考虑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用户对水电价格的承受能力4结语本文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对绿色建筑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进行了研究对绿色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运营管理和前期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评价中增量成本的界定原则和计算方法,构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和效益模型本研究为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做好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效益评估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参考文献:[1]姚润明.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J].暖通空调,2006(11):27-32.[2]张丁丁.基于全寿命周期我国绿色住宅建筑评估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3]孙大明,汤民,张伟.我国绿色建筑特点和发展方向[J].建设科技,2010(7):24-27.[4]绿色建筑论坛.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