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9年安徽省安庆市徐河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

25页
  • 卖家[上传人]:Mr****ng
  • 文档编号:242512007
  • 上传时间:2022-01-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4.72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9年安徽省安庆市徐河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季羡林先生二两三事季羡林当年在清华时他旁听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渐渐地萌发了对佛学的兴趣他在《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如果没有他的影响,我不会走上现在的这一条治学道路,也同样来不了北大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10年,准备回国得知陈寅恪其时正在英国治疗目疾,他马上给陈先生写信汇报自己10年来的学习研究情况陈寅恪一听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即复长函致季羡林,奖掖、鼓励了他一番,并云拟将来推荐他去北大任教是年秋,季羡林带上用德文写就的论文,遵陈寅恪之嘱,先到南京中央研究院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旋赴北平叩见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季羡林到北大后,受到优厚的礼遇陈寅恪不久也由英国回到清华这期间,季羡林写了一篇《浮屠与佛》,读给陈寅恪听,陈大力赞赏,立即将文章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文章一发表季羡林就声名鹊起,晚年的季羡林,仍不时拜读陈寅恪的诗文,他总觉得自己“还未能登他的堂奥”1995年,陈寅恪在“文革”中被折磨至死的25年后,中山大学举办“陈寅恪学术研讨会”,季羡林做了长篇发言,阐述陈先生的思想与学术成就,给予其极高的评价。

      如果说陈寅恪是伯乐的话,那么胡适便是拍板接纳千里马的老板季羡林到北大后,瞬间(10天)由副教授擢升为正教授,兼东语系系主任尽管与胡适的学术辈分不同,社会地位悬殊,但仍有较为密切的接触作为系主任,他要经常向校长请示工作,胡适那时在编一份学术副刊,季羡林又是撰稿人,因此,季是校长办公室的常客他们共事3年,令季羡林印象最深的是胡适的为人特别亲切和蔼在学术上,胡适与季羡林亦有交往,甚而是切磋季羡林说,解放前3年,他只写过两篇比较像样的学术论文,其一是读《胡适论学近著》受启发而写的《浮屠与佛》另一篇《列子与佛典》定稿后,季羡林即呈胡适审正胡适挑灯夜读,立即复信,予以肯定胡适离开大陆后,对季的学术研究一直是关注的1999年季羡林赴台访问,友人告诉他,胡适曾对台湾“研究院”李亦园先生说过:“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1985年左右,季羡林偶见一报纸发文章批判胡适“一生追随国民党和蒋介石”,觉得有失公允,毅然写了篇《为胡适说几句话》,当时有人劝止他发表,季羡林仍坚持发了1999年季羡林访问台湾,拜谒胡适的墓陵,献了鲜花,行三叩大礼回来后他写了一篇长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文中特别愧疚地写到10多年前写的短文《为胡适说几句话》,连“先生”两个字都没有勇气加上。

      张中行先生认为,季羡林先生一生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是朴厚他的家虽然房间还算多,但大都成了书库,剩下的几间生活用房,也是陈旧简单,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陈设而季羡林的布衣粗食,更是让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印象深刻,他永远是穿布衣制服,是那种很耐穿的咔叽布料做的,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学校工友,绝不会让人联想到他是那样大学问和社会地位的著名学者选自《故人风清:文化名人的背影》,有删节)相关链接①季羡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百度百科)②即使“文革”期间当门房时,他仍然暗自怀揣小纸片,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令人感动的英雄人物传记》)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季羡林因为听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没有“佛经翻译文学”的影响,季羡林不会走上后来的治学道路。

      B.留德回国,季羡林写信给正在英国治病的陈寅恪先生,汇报他十年的学习研究情况得到陈寅恪的鼓励和提携,旋即推荐季羡林到北大任教C.因为陈寅恪举荐,季羡林的《浮屠与佛》得以在权威的学术刊物《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上发表,所以,季羡林在北大声名鹊起,并受到优厚礼遇D.季羡林觉得有人批判胡适有失公允,于是撰文替他说话,但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未称呼胡适为“先生”,十余年后拜谒胡适墓时感到深深自责8.张中忠行认为,季羡林一生“最难能的是朴厚”其朴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9.季羡林先生称为公认的一代大师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参考答案:7.D8.①衣着朴素,像是一名普通工友;②生活简朴,生活用房设施简单;③敢讲真话,坚持为胡适说公道话;④看淡荣誉,曾撰文三次桂冠    9.①谦虚好学,晚年的他仍不时拜读读陈寅恪的诗文,总觉得自己“还未能登他的堂奥”②坚持不懈,“文革”期间当门房儿时仍然翻译《罗摩衍那》③学识渊博在语言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④学问精深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点睛:本题的准确解答要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可结合文中关于季羡林的情节来分析,尤其是一些评论性的语句。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举例:《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也就不会退兵了,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会冒险用“空城计”了,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由此可见,“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建筑的情态(节选)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即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

      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1.选出下列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3分)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C.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有些是诗化、情态化了的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2、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型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期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与古代文学的积淀密切相关B、“内向性庭院”是我国古代庭院最代表性的建筑C、从苏州园林可以看出园林建筑都是由诗来作为原型的D、一个诗情画意的素养,影响着他对建筑形象的欣赏与创造参考答案:DAC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在胡同第几槐刘心武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无形中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那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秫秸制成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后来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那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

      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阴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

      我坚决主张在北京旧城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