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翻译学导论jeremymunday.doc

22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480556081
  • 上传时间:2023-01-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5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章 翻译学的主要方面小结:翻译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获得了迅猛发展翻译以前是作为语 言学习的一种方法,或是比较文学、翻译工作坊和对比语言学课程的一部分这门新的学 科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詹姆斯 . 霍姆斯,他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一文中不但为该领 域提供了一个名称,而且还规划了该学科的结构翻译理论研究、描述性翻译研究和应用 翻译学是互相关联的, 近年来都有发展, 逐渐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1. 翻译实践历史悠久,翻译学却是一门新兴学科2. 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之间的割裂持续存在3. JamesS. Holmes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1988 年才为人所知 ) 被认为是翻译学的“成立宣言”4. 翻译可以指翻译研究领域、翻译产品 (译本)或者翻译过程 (产生译本的行为 )5. 俄裔美国结构主义学家 RomanJakobson 在《论翻译的语言学方面》提出三种翻译类型:语内翻译 (intralingual) ,语际翻译 (interlingual) ,符际翻译 (intersemiotic)6. 翻译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是最近 50年的事,它被称为“翻译学 translatology 多亏了 James S. Holmes.7. 对翻译的探讨,从公元前 1世纪的西塞罗、贺拉斯和公元 4 世纪的圣哲罗姆 (《七十子 希腊文本圣经》 ) 就开始了,后者被翻译成拉丁文时所用的手法影响了其后的圣经翻译。

      8. 18 世纪晚期到 20 世纪 60 年代,语法 -翻译教学法统治了中学语言学习 (死记硬背外语 的语法规则和结构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直接法或交际法兴起,语言学习摒弃对翻译的 摒弃,翻译局限于高层次大学语言课程和专业译员培训9. 翻译也是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10. 霍姆斯的“描述性翻译理论”探讨三个方面:翻译产品 (已有译作,探讨特定时期、某 种语言/ 文本类型的翻译 ) ,翻译功能 (哪些书籍何时何地被翻译,何种影响 ) ,翻译过程 (挖 掘译者大脑中发生的事情 )11. 翻译理论、描述性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学还是会互相影响的12. 20 世纪 70 年代,对比分析衰落,语言学导向的翻译科学在德国保持强劲势头,等值 观念风光不再,文本类型和文本目的的翻译理论在德国兴起, Halliday 的话语分析和系统 功能语法将语言看成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的交际行为,盛行于澳大利亚和英国 20 世纪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见证了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兴起多元系统学者赫尔曼斯《文学的操纵:文 学翻译研究》导致了“操纵派”的诞生这种动态的、以文化研究为导向的方法在其后的 十年大行其道,而语言学方法则较为沉寂。

      第二章 20 世纪前的翻译理论小结:从西塞罗至 20 世纪的翻译理论大多围绕着翻译是该直译 (“字对字”)还是意译(“意 对意”)这一对矛盾进行,这是一个反复出现又毫无结果的争论,圣哲罗姆在用拉丁文翻译 《圣经》时曾对这一对矛盾进行过着名的探讨有关《圣经》及其他宗教文本翻译的争论 一千余年来一直在翻译理论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早期的翻译理论家们大多在译着序言中为 自己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辩护,他们常常很少关注(或者根本无法获得)前人相关的着述 德莱顿在 17 世纪末提出的三种翻译方法标志着更系统、 更精确地研究翻译的开始, 而施莱 尔马赫对异质文本的尊重则对当代的学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 直译与意译之分开始于公元前 1世纪的西塞罗与公元 4世纪晚期的圣哲罗姆, 为数世纪 以来乃至今日所有重要翻译的基石2. 西塞罗对直译是不屑一顾的, 圣哲罗姆援引西塞罗的翻译方法为自己在 《七十子希腊文 本》之《旧约全书》的拉丁译文中所用的方法进行申辩3. 人们一般认为,圣哲罗姆最清晰地论述了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不过,在中国 及阿拉伯等有着古老而丰富翻译传统的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争论4. 马丁.路得用中东部德语翻译的《新约》 (1522) 和《旧约》 (1534)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 这对加强该方言的语言形式,使其成为标准德语大有裨益。

      多亏了马丁的德语翻译,自那 以后,普通德国人的语言开始变得清晰而富有强烈的表现力5. 忠实,在贺拉斯看来,最初的含义就是“字对字”的翻译,直到 17 世纪末以后,这个 词才真正用以指对原作者意义的忠实6. 17 世纪的英国在翻译理论方面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德纳姆、考利 (Cowley) 和德莱顿(Dryden) 的论述深思熟虑、理据充分考利在《品达歌集》的前言里批驳“逐字忠实地转 移成法语或意大利语散文” ,提议用“拟作” (imitation) 来描述他的极端自由的翻译方法7. 约 翰 . 德 莱 顿 的 翻 译 三 分 法 : 逐 字 译 (metaphrase) , 意 译 (paraphrase) , 拟 作 (imitation) ,他批评本 . 琼生是“逐字译”的译家,像是“戴着脚镣在绳索上跳舞,是一 种愚蠢的做法”,但他在翻译维吉尔的《伊尼德》时却改变自己主张,翻译手法介于直译和 意译之间8. 艾蒂安. 多雷在 1540 年的手稿《论如何出色地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 ,提出了 翻译的五条原则9. 泰特勒的《论翻译的原则》是继德莱顿之后首次系统研究翻译的文章,与德莱顿以原作 者为中心不同的是,泰特勒站在目的语读者的立场,将“好的翻译”做了界定 ( 译文读者和 原文读者感同身受 ) 。

      10. 17 世纪的翻译关注焦点是“拟作” ,18世纪焦点是译者为同时代读者重现原文精神的 职责,19 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期,人们谈论的则是“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德国神 学家兼翻译家 F. 施莱尔马赫写下了影响深远的《论不同的翻译方法》 ,区分两种不同类型 的译者(商业文本译者、艺术文本译者) ,他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协调原文作者与译 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施莱尔马赫倾向于第一条道路,即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近,使用相对 于顺化 (naturalizing) 的“异化” (alienating) 11. 异 化 与 顺 化 的 对 立 在 韦 努 蒂 那 里 就 成 了 “ 归 化 domestication ” 与 “ 异 化 foreignization ”的对立12. 19 世纪及 20 世纪初的英国翻译理论,其研究重点是原文的地位及译文的形式问题,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弗兰西斯 .纽曼与马修 .阿诺德有关荷马作品翻译的争论纽曼主张强调 作品的异质性,阿诺德发表文章《论荷马作品的翻译》 ,倡导一种透明的翻译方法,阿诺德 认为学者是唯一有资格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的人这种精英主义直到今日在英国仍然十 分普遍。

      第三章 对等和对等效应小结:本章讨论了 20世纪50年代和 60年代由语言学引起的翻译中的重要问题 主要术语 是意义和对等,这些术语雅各布森 1959 年已有讨论,再由奈达发扬光大,其论着系统地分 析了意义并提出翻译应注重对等效应尽管后来人们对此目标的可行性有所怀疑,奈达的 伟大成就在于将翻译理论从停滞不前的“直译与意译”争论中摆脱出来,并将之带入一个 新时代他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概念把接受者放在程序的中心位置,对随后的理论家, 尤其是德国的理论家,影响至巨1. 理论学家在 20 世纪 50和 60年代开始尝试较为系统地分析翻译问题新一轮辩论的中 心是某些重要的语言学问题,最瞩目的当属有关意义和雅各布森在 1959 年已撰文论述的 “对等 (equivalence) ”2. 雅各布森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中进一步探讨语际翻译中的语言意义 (linguistic meaning) 和对等问题 (equivalence) ,认为代码单位之间通常不存在完全的对等3. 自从 40 年代开始,奈达一直致力《圣经》的翻译工作,理论主要体现在《翻译科学探 索》和《翻译理论与实践》 4. 奈达认为意义可以分为语言意义 linguistic meaning,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情感 emotive 或内涵 connotative 意义。

      决定指称意义和情感意义的技巧,包括层级结构法 hierarchical structuring( 上下义 ) 、成分分析 componential analysis( 区分词组特性 ) 和语义结构分析 (semantic structure analysis) 5. 奈达的三阶段翻译体系 A原语-分析-X-转移到丫-重构-B接受语,在奈达看来,核心句 乃是“用来构成语言复杂表层结构的基本结构成分” ,核心句是讯息被转移至接受语时的层transfer 和书面转移 literary transfer--- 变成表层结构6. 形式对等要求译文贴近原文的结构;动态对等追求保持与原语讯息之间最自然的对等, 目的语文本的语言不应表露出收到原语干扰,而原语文本场景的“异域性”亦应减至最低 程度7. 奈达强调,如果要去的对等效应,意义的对应必须优先于文体上的对应,这是处理内容 和形式冲突的总体原则8. 奈达所起的关键作用在于为翻译应摆脱词与词之间的严格对等指明了道路9. 纽马克摆脱了奈达以接受者为导向的原则,认为要取得对等效应简直就是“妄想” 10. 纽马克提出用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注重原文语境,侧重原文 ) 和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类似于奈达的动态对等,侧重目的语 ) 。

      11. 两种翻译形式一旦存在冲突(如果语义翻译导致目的文本不规范或者无法确保目的语 中的对等效应),那么,就得选择交际翻译12. 奈达倡导的翻译科学在德国的影响尤为深远,科勒的《翻译科学介绍》详尽地讨论了 对等 equivalence 和对应 correspondence 对应属于对比语言学领域,用来比较两种语言 系统和异同, 对等则指切合个别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配对和语境的对等项目 掌握对应, 体现外语能力,而掌握对等并且能够使用对等则体现翻译能力第四章 翻译转换模式小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了大量的研究,力图对原语与目的语转换中发生的语言变化 (“转换”)进行详细分类维奈和达贝尔内的经典分类揭示了许多翻译技巧,时至今日仍 有影响卡特福德在 20世纪 60 年代将系统的语言学比较方法用于翻译,同样,维奈和达 贝尔内的模式都是静态的语言学模式分类边界的模糊以及转换的机械计算等问仍继续困 扰着后来的研究生,比如范. 勒文-兹瓦特,她的模式试图将原语 -目的语之间的评估系统化, 并将转化与更高层级的话语联系起来另一种方法来自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列维、波波维奇和米科对文体的翻译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不少语言学方法已被应用于分析翻译。

      2. 维奈和达贝尔内在《法英比较文体学》中的分类,这一经典模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卡 特福德的语言学方法,包括对翻译转换这一术语的介绍;范 . 勒文-兹瓦特的非常详尽的模式,用于分析“微观层次”上一些细微的翻译转换的核心概念,以及评估这些转化对更为 普遍的“宏观层次”的影响3. 维奈和达贝尔内所提出的两种普遍翻译策略是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 (oblique) ,这使话 题又回到了“直译和意译”的区分这两种策略包括七个程式,其中直接翻译占了三个:1. 借词 borrowing ,原语词汇直接转换到目的语中,目的是填补目的语的语意空缺,或增 加译文的地方色彩; 2. 仿造词语 calque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