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市场调研.doc
11页四川市场调研一、 农业概况四川地处西南内陆,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1%,居第五位境内东部为盆地,西南为山地,西部为高山峡谷高原,平坝占7.84%,丘陵占10.06%,高原占32.08%,山地占49.44%,水面占0.58%2010年末,四川总人口900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46.1万人,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4442个乡(镇)耕地6015.8万亩,其中水田2994.0万亩、旱地3021.8万亩,人均耕地0.67亩;耕地有效灌面3829.7万亩,占耕地的63.7%,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630.6万亩,占耕地的43.7%四川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雨量多,日照少年均温16℃以上,无霜期240-300天;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年日照1000-1600小时全省70%的耕地、80%的粮食产量和70—80%的主要经济作物产品产量集中在这一区域川西南山地冬暖夏凉,干湿季明显,光热充足,攀西地区被称为长江上游的“金三角”、“聚宝盆”,是全国芒果、石榴、葡萄的最适宜产区西部高山峡谷高原冬寒夏凉,水热不足,日照充足,气候垂直变化显著,适宜种植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产品。
四川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形成了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制度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4500—1500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000万亩左右,经济作物2200—2500万亩,其它作物2300—2500万亩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红苕、马铃薯、大豆等种植优势明显,优以水稻最为突出,常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左右,占粮食面积的30%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0%以上;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均在2000万亩左右,红苕、马铃薯种植面积均在1000万亩以上;大豆400万亩以上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水果、茶叶、药材、花卉、蚕桑、棉花、甘蔗、烟叶、麻类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四川用占全国4.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国6.6%的人口,而且每年还调出大量的生猪、白酒和一定的商品粮,支援其他省市经济建设四川农业的发展,为保障全国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1、粮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唯一的主产区200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再次跃上700亿斤台阶,2010年达到726亿斤,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居全国第5位四川粮食总量供求基本平衡,除口粮外,其中一部分加工转化成了饲料及白酒。
四川杂交水稻育种科研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居全国第1位,每年调出杂交水稻种子5000万公斤,占全国省际间调剂量的60%2、特色农业开发走在西部地区前列近年来,四川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强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全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正由零星散状向带状、块状聚集发展,形成了一批优质粮、油、果、菜、茶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和生产区川西平原、安宁河流域的优质稻生产区,川西、川中、川东“双低”油菜区,金沙江流域的鲜食柑橘生产带,攀西、川南、川东北特色蔬菜产区,川西、川南、川东北三大优势茶叶生产带等产业基地,推动了四川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的产值已占种植业产值的50%以上3、“川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2010年,全省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62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产品907个、有机农产品38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6个,四川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4个、中国驰名商标44个, “四川泡菜”、“峨眉山茶”、“蒙顶山茶”、“大凉山”、“川藏高原”等区域品牌效应逐步凸显。
西昌的苹果在全国最先上市(9月),攀西的芒果在全国最晚上市(10月),江安的夏橙在全国柑橘淡季上市(5月),安岳的柠檬、广元的橄榄、成都的水蜜桃和枇杷、川西的川芎、川贝等都是全国最大或唯一的生产基地川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以物美价廉畅销国内外4、农业集约化水平高居全国之首四川既有平原,又有丘陵和山区,立体气候十分明显,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四川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形成了高度集约的农业生产结构,土地利用率居全国前列四川耕地复种指数达到248.9%,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 农业信息化概况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作为实现我省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措施来抓信息网络建设是省政府一号工程,信息服务体系被列为农业三大体系之首我厅将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五大体系”之一,并制定了四川省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十五”规划农业信息工作,为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1、农业信息体系逐步健全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上下相连、左右贯通、初具规模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全省21个市(州),单独建立了信息机构的市(州)级农业局有17个;有119个县级农业局单独建立了信息机构。
省、市(州)、县农业局信息人员共计663人,其中:省级12人,市(州)级农业信息人员97人,县级农业信息人员554人80%的信息人员具备大、中专以上学历2、省厅信息网络已基本建成我厅信息网络是“双网”建设,包括局域网(含省党政网)和国际互联网两个物理上完全独立的系统,局域网系统为千兆以太网,国际互联网为百兆以太网在搞好硬件配置的同时,成功地开发出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初步建立了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动态信息、历史信息的资料库和数据库,基本实现了厅机关办文、办事、办会和信息综合处理自动化、网络化,以及与省委、省政府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我厅信息网络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我省农业信息化进程,是我省农业信息工作的一个里程碑3、省厅信息发布渠道比较畅通目前,我厅对外发布信息,集现代信息网络和传统媒介于一体概括为“四个刊物”和“三大网络”为主体的信息发布与服务体系《快报》、《农业工作》主要面向农业部、省委、省政府和省级有关单位;《信息选编》主要面向厅领导和厅属各行政、事业单位;《信息网刊》主要面向基层农业部门广大领导干部、农技人员 “三大网络”为厅局域网、四川党政网和国际互联网在三大网络的基础上共建设了三类网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收集和发布的渠道。
一是厅局域网农业厅主页及27个厅属单位信息站点,初步实现了厅内信息资源的整合,为全面实现信息共享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党政网农业厅信息站点,是我厅与省委、省政府及省级机关、市州县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三是互联网“四川农业信息网”站点,是我省农业部门宣传农业政策、传播技术、发布信息的重要窗口4、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向市(州)、县、乡、村延伸在搞好我厅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市、县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2001年我省已投资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12个市、10个县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目前,成都、绵阳、广元、乐山等市,以及有近20个县,在国际互联网上开通了农业信息网站,部分市、县农业局的局域网已经建成,并实现了与重点乡(镇)、专业大户、专业市场的联网二)农业信息工作呈现新的局面1、服务范围不断拓展现代化的农业信息发布和服务体系的形成,构建了我省上下相联、左右贯通的农业信息立体高速公路,增加了四川与国际、农业部、国内兄弟省(市、区)的交流,加速了省内农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在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民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领导决策、广大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购销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服务信息网络已逐步成为机关和基层了解信息,发布信息的主要渠道,如今农业部门大量的信息资源不再深养“闺中”,信息服务不断向农村基层延伸。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至8月,我厅在“四个刊物”和“三大网络”上共发布信息5000多条,近400万字;互联网上的“四川农业信息网”,与国内30多个知名农业网站建立了链接,开通了农村供求信息联播(一站通),每天有近200人次上网浏览和发布各类信息2、信息质量明显提高网络使信息资源共享变成了现实,有效地开阔了信息视野,为全面提高农业信息质量拓展了空间在捕捉网络信息过程中,注重突出重点,坚持抓好四个“三”:第一是“三为主”,即市场信息为主、综合信息为主、科技信息为主;第二是“三个性”,即农村带苗头性、倾向性、全局性的信息;第三是“三个点”,即领导关心的“热点”、群众议论的“焦点”、业务发展的“难点”;第四是“三个高”,即高起点、高质量、高层次的信息信息质量上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单纯定量型或定性型信息,向全局性、综合性的信息转变;由反映局部的单一信息向全局性、综合性的信息转变;由一般性的情况反映,向提供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高层次信息转变;由提供产中生产信息,向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信息转变3、网上经济初步显现网络已经成为我省介绍地方农业、推销农产品、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网上经济活动日趋活跃。
基层各级农业部门、批发市场、龙头企业和产销大户经常上网访问网站,并踊跃发布结构调整、致富增收、名优特色产品及市场供求等信息网上招商引资,引来一些投资商;竞相发布供求信息,网上农产品供求种类繁多;网络信息沟通了农村与市场,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网上学技术,也正成为农村新时尚如阆中市报送的举办“桃花节”的信息在“四川农业信息网”登载后,引起中央电视台的关注这些网上经济活动,尽管在我省农村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但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基层部分农民群众已经开始感受到了网络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知识和无尽的实惠,网络经济将逐步受到广大农村生产经营者的重视和关注4、信息化推动现代化从我省实践来看,农业信息化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服务的本身,更重要的在于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促进其向传统农业各个领域的渗透,就能够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提升;就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传统农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有利于我省把农业支柱产业做强,把优势产业做大,推动传统农业的重组和创新;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机关现代化水平和办事效率,使农业管理向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带动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大转变,从而大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的步伐。
三)当前农业信息工作存在的问题尽管我省的信息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总的来讲,农业信息化水平仍处在最初级阶段,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1、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我省信息化建设,从省到县,都拿出了规划和设想,但真正列入国家财政投入计划的很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建设严重滞后我省去年实施网络建设项目的22个市县建成局域网,也只占到全省市县总数的11%,远远低于30%的全国平均水平2、信息人才短缺既懂农业专业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短缺是制约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瓶颈目前我省不仅信息人才总量相对较少,高层次的信息人才紧缺,而且信息人才分布极为不均,越到基层信息人才问题就越突出3、网络应用层次低目前,我省农业部门有网络的地方,运用好一点的也只停留在信息发布和浏览上,还没有上升到网上文件流转、档案管理、视频会议、专业软件的开发等比较高的应用层次4、网络安全隐患多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感到,系统越大,数据越多,应用越广,越如履薄冰我省农业网络建设中由于资金原因,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安全防范没有同步考虑,安全隐患多五是信息难以进村入户基层广大农民群众在生产经营中急需信息的支持,但又很难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农业信息传递出现严重“断桥”,没有解决好“最后一公里”。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初步设想1、指导思想贯彻“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国家信息化建设二十四字方针,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功能,以信息收集、发布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