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汝南和姓的族源地望聚居地及其它.doc
4页汝南和姓的族源地望聚居地及其它 在华夏民族大家庭中,和姓虽然未能进入前一百大姓,仅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14,但却是 华夏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着久 远辉煌的历史特别是远古至隋唐以前,在驻马店所在的天中一带,和氏子 孙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人才倍出,形成了有名的汝南郡和姓望族,故汝南郡成为和姓最早也是最主要的地望之一,为后世海内外和氏子孙追慕景仰 对汝南郡和姓形成的历史渊源、族群聚居地以及和姓地望堂号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厘清,对天中姓氏文化研究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和姓的源出历史记载的有三说:一说以官职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后人羲和 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 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二说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人名卞和,是一个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闻名,后来,卞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为和姓的一支三 说由他姓改为和姓起源于后魏《通志氏族略》载:“ 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 ”素和氏,本为代北复姓, 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据 《魏书官氏 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
也改姓“ 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 ⑴称代郡望 考据汝南郡和姓的先祖,当出自祝融氏重黎后代一系祝融,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著名氏族领袖之一,名重黎,黄帝后裔高阳氏的玄 孙, 《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勿躬》载:祝融,神名又称祝诵,祝和帝喾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为祝融,其后人羲和便是和姓最久 远原始的祖先可见和氏从祖根上源自黄帝一脉传说中的羲和家族,为中国古代掌管天文的传奇世家关于和字的本意, 《说文解字》曰“从口,禾声”,从字型结构上看就与古代农业经济并和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并演化成一种与农业生产相关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变化对农耕生产非常重要,因此“和”这一官职地位很高羲和家族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个人,曾被尧帝派往东、南、西、北四方,观测天象,确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具体时间,从而安排历法, 预测农耕节气历代羲和被委以重任,负责观察天文,预言天象祸福其后,羲和成为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王朝的国家级天文官无 论学术研究和考古发现证明,或是大量神话传说印证,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华夏文明发源并成熟于以黄河中下游为核心的中原腹地远古时期地处伏牛山余脉的黄淮平原的汝南是黄淮流域的一颗明珠,是古代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业经济十分发达,成 ⑵为华夏文明的核心 ,因此也是重黎、羲和及其后裔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区域。
和氏后裔在黄淮平原一带的汝南聚族而居并从事农业耕作与气候管理,又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繁衍中发展成为当地的和姓望族汝南不但是和姓的“ 郡望”地所在,甚至也可能就是和姓祖根的始发源地,或者说应该是和姓祖根的次发源地故《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有“ 源自唐 尧,望出汝南 ”的联语和姓起源之二的春秋时期楚国的卞氏和姓,不但在时间上较祝融氏重黎后代一系晚出,子孙繁衍较少,由 长江流域流域进入黄淮水系的汝南一带,在地域区间上可能性也会较小而起源于后魏的鲜卑族和姓时间更为晚出,根本不可能与汝南和姓有渊源关系故张连合先生在其主编的《柏国姓氏寻根》 ⑶一书中认为和姓源自羲和之后当是较为符合实际的 西汉以后,汝南郡辖领豫中南及豫东南、安徽阜阳一带的广大地区和姓的族群聚居地在汝南的哪里?由于历史的久远以及和姓人口的播迁,遗迹村落早已淹灭难觅,文献资料亦鲜有明确的记载可考但透过一些间接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从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和姓名人的籍贯和生活片断,我们还是可以梳理举隅,寻找到和姓族群聚居地的具体线索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和姓著名人物有和仲、和叔、和洽、和峤、和洪、和 岘、和凝等多人除却和仲、和叔为尧和姓的远祖人物不论,以下其它和姓著名人物, 历史明确记载其籍贯除和岘为北宋浚义(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以及和凝为五代时文学家、法医学家,郓州须昌(今山东省东平)人外,和洽、和峤、和洪均为汝南人氏。
如陈寿《三国志魏志》载;“ 和洽字阳士,汝南西平人也《晋书》载:“和峤字长舆,汝南西平人也祖洽,魏尚书令《隋书》载:“和洪,汝南人也在这些文献中,不但明确记载三人为汝南人,同时和洽、和峤的籍贯还明确记载为西平,而且 《三国志魏志》对和洽的记载又有“ 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邑二百石”的记述这一记述可充分说明西陵就是和姓的族群聚居地和旺族的发源地和洽是三国魏时较为著名的政治家,曾被曹操官拜丞相掾属、侍中;被曹丕拜为光禄勋, 转官太常,被封 为安成亭侯等,以为官清贫俭约标柄史册这些文献明确记载和洽为西平人同时被封为西陵乡侯,而又是和峤的祖父和峤袭父爵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迁颍川太守另据史载,和洽之子和峤之父和逌亦曾任魏国吏部尚书,娶妻妻夏侯氏,是曹操族孙,曾任魏明帝时散骑侍郎、武卫将军等之要职的曹爽姑之女,与 贵族联姻地位显赫可 见和氏一家三代显贵,是三国魏晋时代的汝南郡西陵一带的名门望族⑷ 作为和姓族群及远祖的聚居地,和洽被封为西陵乡侯的西陵其具体位置在汝南郡的那个地方呢?这首先从汝南郡所辖的西平县的来 《汉书地理志》 “汝南郡领县三十七, 历说起 载: 而西平居其一” ;郦道元《水经 注》载:“ 西平故柏国也。
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这就明确说明,西平县最初的县名不叫西平而叫西陵这从甘肃武威出土的汉简“ 王杖十 简” 中“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 英页部游徼吴赏使从者殴击先,用诉,地太守上 谳廷尉报:罪名明白,赏当弃市 ”(简 7 ~ 9 ) 的记载可以得到证明 虽然近有学者对西平地名是因“ 西陵平夷,故为西平”而来,或在西汉时期西平和西陵同时作为一个 县而存在,甚至是仅作为西平县治下的“西陵 乡” 、“西陵亭 ”而存在颇有争议,但西陵作为一古代地名,存在于西平县则是不争的事实巧合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距西平县城50余里的师灵镇与吕店乡之间的师灵岗董桥村附近发现了一处距今5000年左右的古人类文化遗址2006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古遗址进行了调查,从地面就采集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东周文化以及汉代不同时代的文化遗物186件(块), 认定“董桥遗址中的仰韶早期文化,当与炎黄时代西陵氏嫘姓古国有关” ,就是古代的西陵国所在地2006年6月,董桥新文化遗址被河南省公布为重点 ⑸文物保护单位 这就充分证明,古西陵就在今天的西平县城西的董桥遗址为中心的一带地域,甚至就可能泛指的是西平县的广大地域。
从远古到中古的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和姓家族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并发展成为汝南郡的名门望族故民国二十一年编纂的《西平县志》载:“和洽故里在 县南新丰保管庄西北一里和塘,即古和庄和峤故里在县西南云庄保卢庙南五里任三楼庄,亦曰和楼又载:“ 魏和洽墓在县西南云庄保中里铁房冈庄西北一里晋和峤墓旧志云:‘在县城西合水店西南龙骨湾’今考在云庄保中里铁房冈庄西北一里;又云庄保任三楼庄西南龙骨湾即旧志所谓合水店西南龙骨湾是也,在竹园渡口东三里许亦有和氏坟或曰洽子禽、禽弟吏部尚 书适、峤弟尚书郁均葬龙骨湾,理或然也 从这一段记载看,如果以西汉时汝南郡治所在今天的上蔡县论,这里的和洽故里在西平县南新丰保管庄西北一里的和塘(古和庄),距汝南郡治所不足二十五公里;而和峤故里所在的县西南云庄保卢庙南五里任三楼庄,则又东距和塘近三十公里这段记载不但说明和姓族群最早的聚居地当在现上蔡县接近的向西方向一带,亦可看出和姓家族以当时的汝南郡治所上蔡为中心由东向西迁徙的轨迹,而也这正恰恰进一步证明和洽被“进封西陵乡侯,邑二百石”后,举族向食邑地为中心的地带迁徙特别是民国二十一年《西平县志》对和氏家族墓地的记载,也充分说明汝南和氏族群也正是在西陵一带一门三代入相封侯,走向其家族门楣的辉煌。
所以《和姓宗祠五言通用联》在说到和氏家族时,便直接有了“ 汝西有栋梁”的赞语直到周、隋两朝,和洪依然以武功显而累迁车骑大将军, 领冀州,和姓家族人物倍出,成为彪炳史册的汝南郡和氏望族直到唐代中后期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社会政治动荡,民族分裂生灵涂炭中原人口遭到大量屠戮,和姓后裔或易姓或迁徙他乡,和氏人口才渐渐减少另据张连合先生在《柏国姓氏寻根》的调查统计,直至上世纪末,西平县仍有和姓人家46户190人,且 绝大部分居住在原和洽故里古和庄与和峤故里任三楼庄之间的现专探乡杨庄乡一带而据笔者的初步调查,在古汝南郡治所周边所在的上蔡、汝南一带,目前仍有少量的和姓人口分布如果以民国二十一年的《西平县志》记载的和姓族群最早的聚居地是在西平“县南新丰保管庄西北一里和塘”的话,这也说明了和氏后裔向四周播迁是以“和塘”这一族群聚居地为其中心,可见和姓家族在西平县一脉相传源远流长 关于和姓的郡望堂号,现有资料看到的和姓郡望有汝南郡、代郡、西陵郡三说;堂号有 汝南堂、西陵堂等其郡望中的代郡和姓起源于后魏,系由他姓改为姓而来,本与汝南和姓不同于一个族源自不必说而其中的西陵郡被指为现位于长江的西陵峡口的古西陵似有可探讨之处。
主要原因一是此西陵自古名为夷陵,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郡县便名为夷陵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临江郡为宜都郡直至三国时 , (公元222年) 才改夷陵为西陵郡,同时也称宜都郡其中置郡时间仅仅不足60年,到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便又改置为夷陵县其后在将近一千七八百年的历史中,又先后以夷陵、彝陵、宜昌等多个行政区划的名称出现,始终不再使用西陵命名行政地域,直至公元1986年才又被公布为西陵区这一县级行政区的地名⑹ 故这一地域作为和姓的地望的话,也只有用夷陵郡最为符合实际,不该把存在仅60来年的西陵郡作为和姓的地望来对待二是某地一名门望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一个族群只有世居某地且人物显贵才能为当时当地所仰望在短短60年的时段里和姓家族便在此西陵形成望族,并使此西陵成为和姓的地望,这在中华姓氏的文化发展中是不可想像也是不切合实际的三是在笔者翻检到的历史地方文献中,此西陵也没有产生过可以查考的历史人物来为其成为和姓名门望族的代表和佐证四是以笔者所见并未在现有的和姓人口中见到把此西陵作为郡望的和氏后人。
故窃以为此西陵郡应指的还是古时汝南郡的西陵县或西陵乡更为切合实际其原因主要是姓氏古籍中常用的“ 郡望”,主要是一姓在某一地域的泛称,有时并不严格的仅指为某郡,有 时还用“ 地望”代之同时“ 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在我国 历史上“郡”这一行政名称在周朝 时 ⑺本来曾作为一个较县小的行政单位使用过 ,汝南西陵在早时真的是否就作为相当于乡一级的西陵郡也非绝无可能且汝南西陵在远古本来就因系西陵国的所在地,并产生黄帝正妃嫘祖而闻名,故和氏后人在记述和姓地望时,或者为提高和姓的声望,或者由于年代的久远和资料的缺佚散失,将显贵于汝南西陵的和姓地望述为西陵郡也殊有可能如果以上理由成立且曾经作为事实存在,作 为产生过和洽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的西陵和姓贵显家族,其“西陵堂”的和姓堂号也就非汝南西陵莫属了 综而述之,汝南和姓是出自黄帝后裔祝融氏重黎后代一系,是华夏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汝南是和氏祖根的发源地,和氏族群最早在驻马店所在的汝南郡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现在的西平即古西陵所在地,是汝南和姓的主要聚居地,和姓族群是在历史上因人才倍出才形成了有名的汝南郡和姓望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