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doc
3页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和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树立“文化自信”,感受古人重视给予儿童良好的家庭教养教学重点难点“今古相通”是学生理解历史文言材料的基本指导准则,如何激发学生积极的换位思考,通过简洁生动的文章体会古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了解古人为人处世的一般准则,推古及今,联系自身,思索其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学过《咏雪》,了解了晋代才女谢道韫的“咏絮之才”,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一个古代的七岁男孩,在遇到交际的困境的时候,有怎样精彩的表现二、朗读·正音1.读课题,注意停顿陈太丘与友/期行)2.出示全文,自由朗读,并试着划出节奏3.个别展示朗读,互相评价读得好不好并说说哪里容易读错尊君在不”其中“不”同“否”学生易忽略4、利用注解或工具书 ,理解文意,若有不懂的,在小组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到班级里集体讨论三、紧扣文字•感知人物提问:文中共出现了3个人物,请问我们读出了他们各自的哪些特点?(讨论后同学互相补充,要求以文字为依据,鼓励学生发现细节。
)(1)观察太丘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守信(2)观察友人尊君在否?——莽撞 便怒——冲动 非人哉——粗鲁无礼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纵己苛人 惭、下、引——知错能改(学生注意到“友人”与“元方”对话时候从未下车,对元方也没有称呼,显示出友人的粗鲁无礼)(3)观察元方答曰、曰——沉着冷静 待君久不至,已去——缜密 ……无信……无礼——思路敏捷、条理清楚、是非分明入门不顾——倔强、坚守立场(学生注意到元方在回答“尊君在否”的提问时,并没有简单回答“不在”,而是强调“待君久不至,已去”,非常机敏缜密,指出是友人失约了父亲才离去)(4)分角色朗读友人: “尊君在不?”(有礼询问)元方:“待君久不至,已去平和交代)友人:“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暴躁粗鲁)元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冷静严厉) (朗读感受人物形象)四、古人良好的家教理念提问:元方的出色表现从何得来?天资的聪慧,父亲的教育,家庭的熏陶(简介元方季方“忘炊成糜”“两不相师”的小故事,见《世说新语•夙惠第一》及《世说新语•政事第三》)——古人的道德信条及一脉相承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今天的小孩子能和元方给出一样的回答吗?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现代家庭教育过分注重考试分数,对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教育不够,长者以身作则方面的缺失五、精神内涵的剖析提问:这个故事是要赞扬元方的早慧吗?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辨别“亲疏”与“是非,古人并不是要赞扬元方能维护自己的父亲,古人更赞许的是元方明辨是非,坚守做人准则的品德与言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 “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是古人基本的修养准则尤其是“智”,今人多在意孩子“智商高”,外在表现就是考试分数,其实古人强调“明是非”才是真正的“智慧”故而本文选自“方正”门,“方正”即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元方父子表现出来的良好修养,在今天对我们的国民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六、小结·介绍作品《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志人小说集,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片言数语,却内容丰富;寥寥几笔,人物跃然纸上对中国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书中的不少故事已成为后世的常用典故和成语 《世说新语》的语言特点:生动•简洁七、课后拓展熟读本课,有能力的同学应达到背诵水平 推荐拓展阅读——《世说新语》八、板书设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舍(委)——戏——引——顾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