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模板(共11页).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469468595
  • 上传时间:2022-08-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0M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广州城市发展与水系演进之间的关系广州古城位于珠江水系的西、北、东三江汇合处,历史上水网密布,水道纵横,城市的发展变化一直与城市水系的演变息息相关城市水系环境在城市选址、城市起源起到重要作用,从秦任嚣城、南越国都城至三国步骘城、隋唐广州城,再经五代宋元时期直至明清广州城,水系对广州城址的抉择以及空间布局、交通与经济发展、城市水利、军事防御等均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在充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课堂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平时对广州的见闻和了解,梳理了从秦朝到现代广州城市水系对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作用过程,并做出总结关键词:广州;城市形态;水系演进;水系治理;城市发展一、 概述1.1广州水系发展广州是位于珠江水系的东、西、北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的河口港城市,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的城市,是按照“上善若水、水孕文明、文明城市”的自然哲学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广州城最早为秦汉时期的任嚣城,经两千多年,发展成为今日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广州在中国水网城市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纵观广州的城市建设史,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水、规划水、治理水的过程,其天然与人工建设的河湖水系有机结合,形成“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格局广州的城市发展,不仅因为其坐拥珠江出海口的有利区位,并孕育出水运交通优势,还因为有白云山上甘溪流过解决城市给水问题;又因城址位于番山上,地势略高,长期没有大的水灾洪患依托于城市水系的密集分布,广州城内还建设城市排水、排泄洪蓄洪的城市水利体系1.2 水系发展与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城市内在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表现,反映在城市和居民点分布的组合形式、城市本身的平面形式和内部组织、城市建筑和建筑群布局特征上等城市形态发展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由于城市水系起到交通、供水、防洪、军事防御等作用,因此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形态的重要因素在城市起源时期,河流水系是城市内外交通的主要方式其交通功能促成了城市的产生在城市发育阶段,对城市水系的供水、防洪、排水、排污和军事防御功能要求较高,促使人们从多方面促进城市功能的稳定、完善在城市稳定阶段,生态环境、景观文化的需求促使人们对城市水系不断完善、改造,并推动城市形态不断优化。

      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水系关系密切水运是古代交通运输的最便利形式,城市的维持离不开水,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城市尤其离不开水,所以我国历史上的名城古都,如南京、绍兴、苏州、西安、长沙、成都等,多临水而建,滨临江河湖泊古代城市选址对城市水系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二、 广州古代城市发展与水系演进2.1 秦汉时期先秦时期,在黄河流域已经出现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之时,地处岭南的广州仍然是原始氏族社会直到秦王统一中原后,率军进军岭南,设南海郡,在今广州城内设郡治番禺可见,广州建城是军事争夺胜利的结果而后首任郡尉任嚣在此选址建城郭番禺城,后人称之为“任嚣城”秦末人民起义,赵佗自立于岭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在“任嚣城”的基础上扩大到周围十里,将原先分散无组织的居民点聚拢成一个城市复合体,史称“赵佗城”先秦时期的珠江三角洲,咸苦的海水和沼泽密布,而广州是难得的宝地,它是古代“三江总汇”之地,处在三角洲平原向丘陵地区过渡的地段广州立城之初即位于山海之间的广大丘陵、台地与平原相杂之地,宫城位于番山禺山的台地之上,正好印证了《管子》中所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城市选址原则。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及水系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2.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广州城市对自然山水进行改造利用,营建山水城市的开端这主要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引山泉水入城:晋朝交州刺史陆胤,凿甘溪,引水入北城并建水塘蓄水;另于白云山脚开菖蒲涧,供郡人每年往涧中沐浴,提供一个可举行类似“修禊”活动的场所这一举措,既缓解了城市居民的用水问题,同时也美化了城市环境,丰富了城市生活;另外,开凿的渠水与城市里的天然水道的组合发展了城市的水上交通,与道路网的结合使水陆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另一方面是开发利用越秀山和白云山,在越秀山上建三元宫和北庙,形成了城北的城市公共园林,带动城市北部的发展2.3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水运交通,经济中心和人口重心南移,使唐代南方城市飞跃发展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南方河海港广州经济繁荣,商业兴盛,成为当时全国的三大商业城市之一唐代广州城是在后汉步骘所建番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至南汉年间,随着来往船舶的大量增加,商业主导的水运网络逐渐成形,广州的港口建设有了内港码头和外港码头之分这时广州的内港主要有坡山码头和兰湖码头坡山码头在惠福西路坡山下,由怀圣寺光塔引航。

      兰湖码头是个避风良港,从佛山、北江、西江来的内河航运船只多在此停泊靠岸,建有余慕亭一座而文溪下游此时称为“东澳”,也是船只停泊地点外港码头则主要有屯门码头和扶胥码头屯门码头在今香港新界,扼守珠江口对外的交通要冲,是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扶胥码头在今广州黄埔庙头村,村中建有南海神庙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官方在此祭南海神扶胥码头位于东江与珠江汇流入海处,江面宽阔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的航船或来广州的外国商船,都须经过南海神庙古码头,中外商人出海前都到南海神庙祈求航路平安、生意顺利扶胥码头和南海神庙的兴旺,是广州海上贸易繁荣的历史见证在当时的广州,光孝寺、光塔南边以及五仙观至大南路、文明路一带是珠江的北岸,江面开阔,古代西北两江到广州的航线均从官密、佛山经此进入广州发源于越秀山西侧的驷马涌,在古代是一条良好的水道,水深广阔,是汉唐时期入广州城的主要通道,是官员的迎接点,而其中段则是广州的主要避风港兰湖文溪流经今大石街一带低地的段落,在吴时已被利用来蓄水,唐代节度使卢钧在此基础上凿以通舟,到南汉时则又扩展成宽阔的菊湖南汉的水利园林工程除兰湖和菊湖的疏浚和建设工程外,就是结合离宫别苑建造的西湖、药洲和南宫了。

      西湖是唐末、南汉时期将文溪一支引入,利用文溪水源和西湖湖底涌泉开凿而成,湖岸500多丈,经多年才完成南汉时经济发展,则利用这段濠池扩建成南宫,沿湖建亭台馆舍药洲则在西湖中,四面环水,南汉皇帝聚方士炼丹求仙药之所从广州建城到唐代,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珠江广州河段发生着较大的变化晋以前,坡山(今惠福路)直接临江,据研究,今惠福西路坡山五仙观内保存的“仙人拇迹”为河流冲蚀形成的壶蚀地貌遗迹,据此推断当时的珠江宽度约1500米晋以后,广州珠江河道的岸线每年以0.6米的速度向珠江推移唐代珠江岸线已推进到大南路一线,西南面则移至畔塘地,江阔约1400米虽然江岸不断南移,但与当时的航海技术条件还非常匹配的外国的商船、南下的大型船舶可以从南海直接驶入珠江,停靠在珠江码头或者利用当吋宽阔的城内河道进入城市内部这为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南岭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图2 唐代广州城郭及水系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2.4宋元时期在广州古代城市建设史中,宋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宋代工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外贸易的兴旺以及珠三角的进一步开发,使得广州的城市建设和都市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北宋时期奠定的城市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城濠水系的格局也初具规模。

      得益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两宋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得到空前发展珠三角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始兴盛,堤围的建设使平原地区出现越来越多的村落,农业生产大幅发展,农产品交易开始兴旺宋代的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手工业、商业中心和对外通商口岸,元代的广州是全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内外贸易的繁盛需要广州城更完善的水运网络相适应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开始,广州在南汉的水网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清理、修整和归并,最终形成了六条南北走向的大水渠,即所谓的六脉渠六脉渠汇集城市北部的水流,并将它们汇流到东西两濠和玉带河,最后流入珠江,由此形成了由六脉渠一内濠一江海组成的三级水系由于水运交通的便利,水道与商业街市的结合是广州宋代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宋三城之间的陆路联系比较薄弱,三城之间以及三城与外界之间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水路对于以商业为主的西城,更重要的是与城外交通网的连接宋六脉渠中五脉集中在西城,其中四脉集中分布在西城西南侧,利用古西澳的低地开凿而成,以南濠为出水总渠西城密集的陆路与渠道网络划分出较小的商业街区,提供便捷的陆路交通和更多的临水面,是适应商业发展的理想格局总体来说,宋代的广州,主要依托南濠、玉带濠、东濠和文溪形成了商业街市的骨架。

      来自各地满载货物或待装货物的大船停泊在各濠口等水面开阔处,货物则由小船分装沿着大小水道穿梭于城市内部,这是当年广州城内主要的商品交易场景 图3 宋代广州城郭及水系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2.5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从恢复、发展、停滞到崩馈的阶段明清两朝的更迭,广州的政治、经济地位提升、驻军增加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期间,广州除明嘉靖及清顺治、康熙年间两次厉行海禁的时期外,一直保持着对外贸易,并在长达80多年的时间里是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另外,明清时期是珠三角地区市镇形成和发展的高峰期,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日益兴盛,内河航运和水陆联运交通的便利性使广州成为岭南地区城乡商业网络中心、区域商品集散中心在这个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城市的水系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明清时期由于西江、北江来水减少,海潮顶托,珠江北岸泥沙淤积,沙洲并岸速度增加,珠江广州河段北岸迅速南移,南岸相对稳定,珠江河道日益缩窄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后期,珠江与广州的城市建设有了密切的联系江沙淤积,江北岸的城市用地增加;江岸缩窄,南北两岸的交通联系增多,带动了南岸地区的发展,也使得大量的码头开始修建。

      清代以后,东西水道的淤积和众多码头的建设,使得沿江街道转向垂直珠江发展,延伸到城市内部,则逐渐形成纵横交错的棋盘格状街道网络城市建设和珠江水系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内城水系发生明显的变迁从现存的广州明代古城图中可以看到,内城中的“明六脉渠”与“宋六脉渠”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环绕内城的则是东濠、西濠以及东西方向的玉带濠,城外西关平原上则主要是大观河、驷马涌、兰湖、龙津涌、西关涌和荔枝湾涌等城内六脉渠的变化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三城合一,原城内的商业功能被挤出城外,明朝为加强防御所加的石闸、石柱,进一步降低了城内河渠是水运功能包入城中的濠池不但通航、避风的功能丧失,沦为排水渠,而且影响了新的陆路交通建设因此,内城中的河道淤窄,甚至填埋趋势明显在扩展北城的过程中,为解决山洪危害以及风水原因,将文溪向东斜引与城外东濠相连,不入城中文溪改道没有充分考虑水势和地势的影响,使下游水源断绝,水患增加,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后患明初扩建的北城区,是溪流、湖池密集的丘陵坡地,文溪西支在此汇成菊湖,下连西湖洼地和西濠;东支则连通上、下塘文溪谷地扩展北城时以城墙隔断文溪汇流,水源不足导致南下的河道逐渐干涸淤塞西支上游的宋代羊城八景之一的“菊湖云影”消失了,填埋成了城市用地;两支下游也因旱季干涸成塘,变成明六脉渠的“正南一脉”,“药洲春晓”消失了;东支原宋代的清水濠变成大塘、长塘两街,河床成为“小南一脉”。

      综合上述分析,水源减少乃至断绝,水运功能减弱致使河渠论为排污渠,居民侵占河渠,大量废水废弃物排入渠中,出水口种植经济作物,水口外围海造田,内城渠道从源头到中间渠道到出水口的种种问题使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