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子大班教案【5篇】.docx
13页管子大班教案【5篇】 【设计思路】 孩子们总喜爱躲在卫生间、洗手间里对各种各样的管子产生奇怪,为了让幼儿熟悉弯管、三通管这些特别的接头管,并了解它们的作用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好玩的管子》让幼儿在玩与沟通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的兴趣,培育幼儿对四周事物的关注,体验嬉戏活动中合作的乐趣,感受胜利的欢乐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几种常见接头管的兴趣,体验伙伴合作的欢乐 2、通过操作活动探究管子不同的运动方向,感知接头管的输送功能,了解接头管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育幼儿动手操作力量,在活动中大胆制造并共享与同伴合作胜利的体验 4、通过观看、沟通与争论等活动,感知四周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预备】 1、阅历预备:幼儿已观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管子,已玩“球进直管”的嬉戏 2、第一次探究操作活动所用材料:PVC管15根,弯管、三通管若干,乒乓球15个 3、其次次探究操作活动所用材料:水源分布安装图(课件),两组桌子上摆放:“水坝”(即可乐瓶装水),“水池”(接水盆)2个,直管、弯管与三通管若干,干抹布。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小朋友,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管子?管子无处不在,今日我们要和这些管子玩嬉戏 二、第一次探究操作活动:怎样将乒乓球通过这个管子后转弯(转变方向)? 1、提问:怎样将乒乓球通过这个管子后转弯?出示并熟悉:弯管、三通管你有什么方法?请你试试它们 2、幼儿操作,教师观看并指导 3、沟通与共享:你胜利了吗?用了哪些连接收?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的方法 4、大发觉(小结):水管和弯管、三通管一连接,就能使乒乓球转弯(转变方向了)有了这个发觉,就可以让管子根据我们的需要转弯了,转变方向了,输送东西了 5、生活中用管子连接后可以输送什么东西?(水、石油、自然气、暖气……) 三、其次次探究操作活动:小小安装工,运水乐哈哈 6、出示课件1:怎样将水坝的水同时引向两个水池? 7、幼儿分成2组,合作选用适宜的连接收连接送水,教师观看指导对于操作中消失的常 .baihuawen.c . n 见问题,教师可引导幼儿争论解决,表扬合作嬉戏并胜利完成作品的幼儿 四、活动延长:怎样将水坝的水同时引向三个水池呢?让我们下次再玩吧! 【活动反思】 1、在活动内容选择上,幼儿喜闻乐见。
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阅历和视野本次活动内容源于生活中的管子,缘于幼儿探究的兴趣学问内容的切入点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孩子们特别熟识而且兴趣深厚 2、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孩子易于承受此活动的教学目标设定上虽然有肯定的难度,但通过三次探究操作活动,孩子自然感知了弯管、三通管的不同作用,将抽象的学问融入到详细形象的操作过程中三次探究操作活动(球进直管———球进管子后转弯----水坝的水同时引入两个水池),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易到难,将教育目标简洁化、形象化旨在“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觉的乐趣 3、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突出幼儿主体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很少有灌输性的语言,而是充当孩子们的引导者与合,幼儿才是整个活动的仆人另外,嬉戏中孩子们自由组合、积极争论与合作等,充分表达了新《纲要》的教育理念 固然,这节课我还有许多缺乏,如在教师语言组织上、教师观看指导上,问题解决技巧上、幼儿心情把握上等等,还需要我不断学习和改良 管子大班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供应的材料进展试验,通过观看、比拟,发觉光是直线传播的。
2、在两两合作的试验中,培育幼儿合作的力量,感受做试验的欢乐 活动预备: 1、教师:书写演示板、投影仪 2、幼儿操作材料: (1)装好电池的手电筒5个、拖线的螺帽5个、铅笔5支、打气筒5个; (2)直管5根、弯管5根 (3)幼儿记录表5张 3、阅历预备: (1)幼儿有过科学活动的记录阅历 (2)区域中玩过“打气筒吹气球”的内容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二、试验一:能不能穿过直管? 1、介绍材料 2、幼儿操作试验 3、沟通试验结果,并在演示版上进展记录 总结:光和其他三个朋友都能穿过直管 三、猜想:能不能穿过弯管? 1、(出示弯管)指导语: 现在直管的朋友来了,它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弯弯的管子)弯管说:你们能穿过直管,但能不能穿过我这跟弯管呢? 2、交代猜想要求: 3、幼儿猜想,教师观看幼儿记录状况 4、沟通猜测 四、试验二:能不能穿过弯管? 1、幼儿操作试验 2、沟通试验结果,教师在演示版上进展记录 总结:光和铅笔一样,能够穿过直管,却不能穿过这根弯管;空气、带螺帽的线直管和弯管都能够穿过。
提问:为什么呢?你是怎么认为的?(集体争论分析) 3、教师归纳总结: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所以不能穿过弯弯的管子 五、尾声:引出“影子” 六、活动延长 1、找影子,观看户外不同时间,影子的变化 2、区域探究活动,手影嬉戏(利用纸箱进展制作) 管子大班教案 篇三 【设计思路】 1、在前期了解“身体里的管子”的根底上,尝试画一画这些管子,可以让孩子把积存的阅历通过有形的绘画呈现出来,提高表达表现的力量 2、本次活动不仅需要孩子知道身体里有哪些“管子”,而且需要孩子对与管子相关的身体构造有肯定的了解,才能最终完成,因此,对孩子的合作力量提出了挑战 【活动目标】 1、与同伴合作画画身体里的管子,进一步引发幼儿对身体构造的兴趣 2、能通过协商、分工、合作等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幼儿的小组合作力量 3、培育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4、喜爱参与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预备】 1、阅历预备:前期了解过身体里的管子 2、环境:教室中有身体构造的图片、图书、视频等,供幼儿查阅;大绘画纸、蜡笔、水笔等。
【活动过程】 一、阅历回忆 1、身体里有哪些管子? 2、这些管子有什么作用?在身体的什么部位? 3、教师小结,并引出问题:假如我们要把这些管子画下来,不同的管子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别人分清晰? 二、小组创作 1、幼儿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管子自由组合 2、幼儿通过相互协商、分工,共同完成身体里的管子的绘制 3、教师提示:不同的管子要让别人看得清晰 4、管子的部位正确吗? 三、沟通共享 1、展现幼儿的作品 2、说说小组合作的状况:分工、如何解决问题等 管子大班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通过试验获得相关物体特性的阅历如:光是直射的,先是松软的,可以弯曲的等 2、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假设,并愿意通过试验来验证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究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力量 活动预备: 不同外形的白色弯管若干,一段既有螺帽的尼龙线、打气筒、铅笔、手电筒若干,直管弯管若干,幼儿试验记录表若干,教师试验记表一张 活动过程: 1、出示直管 师:这是什么?平常有什么东西可以穿越这根直管? 师:今日教师给你们带来了四样东西,它们分别是一端系由螺帽的线、打气筒、铅笔、会发光的手电筒,(一端系由螺帽的线、打气筒、铅笔、会发光的手电筒)你们来猜猜看,这些东西他们哪些能穿越直管,哪些不能?(幼儿猜想) 师:让我们动手做个试验试一试吧!教师为你们预备了试验级路标,你们可以把试验中的发觉记录下来,能穿越直管的,就在表格后面这里打个“勾”假如不能得就打个“叉”。
2、幼儿进展直管的试验 师:谁情愿把试验中的发觉和大家说一说?那些东西能穿越直管那些不能?(教师把有争议的试验再示范做一次,并在教师的试验记录表上做好记号) 提问:(1)为什么带有螺帽的线、打气筒里打出的气、铅笔、光都能穿越直管?(由于空启发流淌的,线是松软的可以弯曲的,铅笔是直的,光是直射的,所以能穿越弯管 (2)这四样东西能穿越这样的管子吗?(出示弯管)哪些能哪些不能穿越?(幼儿猜想) 3、幼儿进展弯管的试验 师:谁来说一说你在试验中的发觉?教师把有争议的试验再示范做一次,并在教师的试验记录表上做好记号 提问:为什么铅笔和光线能穿越直管却不能穿越弯管?(由于铅笔和直管一样是直的只能穿越直管不能穿越弯管,而光线是直射的所以也不能穿越弯管[] 教师总结:线是松软的可以弯曲的所以它能穿越直管和弯管,打气筒里打出的气是流淌的所以也能穿越直管和弯管,铅笔是直的不能弯曲所以它只能穿越直管不能穿越弯管,光是直射的所以也只能穿越直管不能穿越弯管 4、引导幼儿思索:那能让光线穿越弯管吗?(幼儿猜想答复) 请小朋友回去以后想一想,试一试,把你在试验中的反先告知教师和小朋友。
活动完毕 管子大班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在探究管子不断变形的过程中,丰富几何形体等相关数学阅历 2、情愿沟通不同发觉和解决问题,体验与同伴合作嬉戏、相互竞争的欢乐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嬉戏的乐趣 4、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预备: 1、阅历预备:幼儿有玩管子的阅历; 2、教学预备:课件、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管子若干(直管、十字管、弯管)、教师用管子、图文“隐秘提示卡”6张等; 活动过程: (一)启发幼儿回忆玩管子积木的阅历,激发参加兴趣 1、幼儿沟通阅历,在相互共享中激发玩管子的兴趣 ——师:小朋友,框里是什么积木?平常你能用管子积木变出什么好玩的? 2、交代分组状况按管子颜色分四组)——师:今日,我们要分组来玩“管子变形闯关”嬉戏 (二)动手动脑,在探究管子变形中不断丰富几何形体等相关数学阅历,促进合作力量的进展 1、第一关:管子变长棒——在自主探究中丰富比拟、等量等相关数学阅历,情愿沟通 (1)(图一)在观看、相互沟通中了解闯关任务一:管子变长棒(师:你能看懂第一关任务吗?) (2)幼儿操作。
重点:两根小棒一样长数数每根小棒有几个管子?) (3)沟通比拟师:你们的小棒都一样长吗?怎么比?(发觉隐秘一:管子插时用力)提示卡 2、其次关:管子变方框——两人合作探究管子变方框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