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易县的文化元素.docx

50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34334311
  • 上传时间:2018-02-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3.03KB
  • / 5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易县——乾坤聚秀山水 尊贤重义文化易县的历史沿革严格的说,易县的建置历史沿革应该是从隋代开始因为隋之前没有易州、易县之说但是易县又有一个地域的概念,易水河两岸人类居住活动的历史非常久远为了易县历史的完整性,隋之前的历史是不能忽略的北福地史前文化遗址的发掘将这里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到 8000 年以前,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尽管我们这里有很多三皇五帝时期的民间传说,但作为历史沿革民间传说是不能作为依据的从文献资料来看,最早关于易水流域人类活动的记载是《易经》中关于有易氏部落和商先世王亥之间的纠葛这一事件的发生正处在中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所以易县的历史沿革也要从夏朝开始易县的隋前史从夏朝到隋朝建立,其间 2651 年,几经朝代更迭朝代顺序依次为:夏—商—周(西周、东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夏——《竹书纪年》记载:“帝泄 元年辛未(前 1729)帝即位十二年(前 1717)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十六年(前 1713)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 ” 这里所记载的就是中国商人的鼻祖王亥来易水有易氏部落经商的故事 《易经》大壮篇、旅篇也记载:王亥“丧羊于易、丧牛于易” 。

      屈原《天问》载:“有狄不宁” ,其中的有狄即有易,从此有易氏退出了史书的记载根据历史学家翦伯赞的考证,殷族(商)部落起源于易水流域,与北方不远处的山顶洞人有着某种文化上和人种上的关系殷人的远祖王亥曾活动于邻近“有易”的今日易水流域一带考古发现证实,在今日易水流域之易州(河北易县) ,曾经发现了殷族遗存,证明了殷族之一部,直到铜器时代,还定居在那里西周西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武王十一年(前 1066 年) ,封召公于燕,易县地属燕召公姬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旦之同父异母弟他曾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北燕是后来燕国的始祖但他派大儿子去管理北燕,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镐村附近)任职 燕国最早定都蓟( 位 于 今 北 京 房 山 区 琉 璃 河 ) , 燕国自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东周(春秋战国)——前 7 世纪时,山戎先后南下攻伐郑、燕、齐等国,结果燕桓侯时被迫迁都临易(今易县)以躲避山戎的侵扰燕庄公时山戎对燕国大规模侵略,庄公不敌,向齐国求援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避免亡国的厄运2燕昭王元年(前 311 年) ,将春秋晚期营建的武阳邑扩建为燕下都,筑黄金台,招天下之才。

      兴办冶铁、铸钱、兵器、骨器等手工业作坊区,生产大型陶器、成组编钟、列鼎、壶等秦王政二十年(前 227 年) ,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饯别于易水之上同年,秦王翦伐燕,大破燕师于易水之西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 224 年) ,在燕下都武阳城置武阳县,隶属广阳郡;始在县下设乡,乡下设亭一里百家,十里为亭,十亭为乡秦——秦国统一天下(前 221 年) 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易地隶属于上谷郡汉——汉高祖元年(前 206 年) ,在武阳城东南置固安县 汉文帝后元三年(前 161 年) ,于武阳城东南二里置故安县汉建安十一年(206 年) ,曹操伐乌桓还至易水上,代郡乌桓单于等皆来贺晋——晋泰始元年(265 年) ,范阳王改故安县为固安县晋永安元年(304 年) ,幽州都督王浚入邺还至易水晋建兴二年(314 年) ,石勒引兵袭蓟(幽州都督王浚)至易水南北朝(北朝)——北齐天宝七年(556 年) ,固安县省入南营州昌黎郡易县的隋后史自隋朝以后才有易州和易县的建置,虽经朝代变更,但易州和易县的名称一直沿袭下来隋后中国历史朝代顺序为: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近现代,这段历史有 1431 年隋——隋开皇元年(581)置易州,因境内易水得名,十六年设易县。

      唐——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析设五回县宋(辽、金)——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涞水县并入辽复析置金大定六年(1166)析置定兴县 这段历史,易县曾先后属宋、辽、金统治元——元初省县入州,至元三年(1266)复置明——明洪武初入州清——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直隶州中华民国——1913 年 2 月易州降为易县1940 年 7 月析置龙华县1942年 2 月与定兴、涞水组成定易涞联合县1946 年 4 月 12 日恢复原建制龙华,定易涞县撤销建国后——1958 年 10 月定兴县和涞水县镇场、白涧、大河南三镇并入 1961 年 5 月恢复定兴县1962 年 1 月恢复涞水县附 2:易县历史大事记易县历史大事记(夏——中华民国)3夏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有易氏(部落)定居于易水沿岸(今易县地) ,以畜牧业为生商王亥驾牛至有易经商,被有易杀死其子上甲微(商六世祖)杀有易之君绵臣,灭有易当时这一带能建木桥,造木结构牛车,挖水井,制造木桶等提水工具西周周武王十一年(前 1066 年) ,封召公于燕,易县地属燕东周燕昭王元年(前 311 年) ,将春秋晚期营建的武阳邑扩建为燕下都,筑黄金台,招天下之才。

      兴办冶铁、铸钱、兵器、骨器等手工业作坊区,生产大型陶器、成组编钟、列鼎、壶等燕昭王二十九年(前 287 年) ,赵伐燕于易水秦秦王政二十年(前 227 年) ,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饯别于易水之上同年,秦王翦伐燕,大破燕师于易水之西秦王政二十三年(前 224 年) ,在燕下都武阳城置武阳县,隶属广阳郡;始在县下设乡,乡下设亭一里百家,十里为亭,十亭为乡汉汉高祖元年(前 206 年) ,在武阳城东南置固安县汉文帝后元三年(前 161 年) ,于武阳城东南二里置故安县汉建安十一年(206 年) ,曹操伐乌桓还至易水上,代郡乌桓单于等皆来贺晋晋泰始元年(265 年) ,范阳王改故安县为固安县晋永安元年(304 年) ,幽州都督王浚入邺还至易水晋建兴二年(314 年) ,石勒引兵袭蓟(幽州都督王浚)至易水南北朝(北朝)北齐天宝七年(556 年) ,固安县省入南营州昌黎郡隋隋开皇元年(581 年) ,在北易水北岸置易州隋开皇十六年(596 年) ,在州东二里许置易县,州以易水得名,县以州得名,在县下设乡,乡下辖村隋大业九年(613 年) ,炀帝至易州,改易州为上谷郡隋大业十一年(615 年) ,上谷农民起义军首领王须拔,称漫天王,国号燕。

      聚众十余万,北连突厥,向南占领燕赵广大地域4唐唐武德元年(618 年) ,窦建德败王须拔,尽并其众唐武德二年(619 年)易州人宋金刚起义,被李世民所败唐贞观十九年(645 年) ,唐太宗东征兵败还京师,过易州境是年发洪水,冲毁庄稼唐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 ,在易州城西开元观建道德经幢,由武功人苏灵芝书写李隆基御注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唐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 ,立铁像碑开北山通车道两条,置五回、楼亭、板城三县在易水之上建水碾四座唐天宝十四年(755 年)爆发安史之乱,易州望风瓦解,从此陷于战乱之中唐长庆元年(821 年) ,幽州节度使朱洄之子都知兵马使朱克融为乱,焚掠易州,易州刺史柳公济败幽州兵于白石岭唐光化三年(900 年) ,朱全忠北伐易州唐天复四年(904 年) ,卢龙节度使刘仁恭遣其子刘守光将兵救定州军于易水之上,朱全忠遣兵袭之,杀六万余人从此河北诸镇多附于朱全忠五代十国后梁乾化元年(911 年) ,燕主刘守光将兵二万攻易,晋王李克用遣周德威将兵攻燕,败之后梁乾化二年(912 年) ,王宴球大破契丹于唐河,追至易州,久雨(南易水)水涨,契丹兵被俘虏或溺死者不可胜数南唐(937 年—975 年) ,易州造墨名家奚超、奚庭圭父子携家至安徽歙州居住,以造墨为生,南唐赐姓李,世为墨官。

      至宋,称其墨为“天下第一品” 后晋开运三年(946 年) ,契丹兵常进易州抢虏狼牙山道姑孙深意及其弟子孙方谏,孙行有等率乡民筑堡于狼牙山,抗击契丹后晋开运三年(946 年) ,契丹入侵易州,易州刺史郭林据守易州契丹遣通史耿崇美引诱其众,坡破,郭被杀北宋宋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五月,宋发兵至易州,契丹刺史刘宇以城降宋宋太平兴国六年(981 年)一月,宋于易州破辽兵数千宋端拱二年(989 年) ,辽(契丹)师破易州,刺史刘迟以城降,辽迁易州军民于燕京宋熙宁元年(1068 年) ,易州发生大地震,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宋宣和四年(1122 年)九月,辽将高风以易州降宋,改名武遂郡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1125 年) ,易州复没于辽辽称易州为高阳军南宋宋绍兴三年,金天会十一年(1133 年) ,金攻辽,陷辽于易州(高阳军) 金天会十一年—承安五年(1133 年—1200 年) ,易县水口人张元素,以医伤寒而闻名,成为著名易水学派始祖著有《珍珠囊药性赋》一卷、 《医学启源》三卷、 《药注难经》及《医方》等宋乾道二年,金大定六年(1166 年) ,析易县、涞水、容城县地,置定兴县5元南宋嘉定六年(1213 年)七月,蒙古兵攻金入紫荆关,大破金军于五回岭,进拔涿易二州。

      嘉定九年(1216 年) ,金中都经略使贾禹杀其帅苗道润,金将张柔袭贾至紫荆关,与蒙古兵遇于狼牙岭,柔马跌被执,遂降蒙古明明洪武元年(1368 年) ,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副将常遇春率师定燕都及易易洪武二年(1369 年) ,易县省入易州,废杨林、碧玉、司空、凌云、隐隆五乡,设三十八社明洪武七年(1374 年) ,在易州增设驿站、急递铺在易州设清苑驿、上陈驿,同时建立奇峰口站、官座岭站、五回岭站、金坡镇站,传递官府文本,兼管官府、军队、客货递送明建文三年(1404 年)七月,平燕将军盛庸调大同兵谋攻保定,守将房昭率兵进紫荆关,驻易州西水寨明永乐年间(1403 年—1424 年) ,由于战乱,易州境内荒无人烟,从山西徙其民入易州明宣德四年(1429 年)九月,令户部遣官巡视督民种桑枣明宣德十二年(1437 年)七月,蝗为灾,遣命都御史张楷守令捕之明天顺元年(1457 年) ,易州城西北二里许(今厂城)设八府五州烧炭之所明弘治十一年(1498 年) ,戴敏任知州,始修《易州志》 ,于弘治十五年秋七月成书,全书二十卷明万历五年(1577 年) ,因旧城痹狭,明有倾圯,重修易州城,三年告成。

      明万历十九年(1591 年)十月十七日卯时,天鼓鸣如炮十一月十四日子时地震,十六日子丑时连震明崇祯十七年(1644 年)李自成破山西,浮图峪、乌龙沟一带皆望风而降,传牌至紫荆关,守将丁起宗战死清清顺治二年(1645 年)四月,知州朱茂文主修、隰宗岱主撰《顺治易水志》 ,共三卷清顺治年(1646 年) ,始圈易州民地,安置旗庄先后三次圈占易州民地37.5 万亩清顺治五年(1648 年) ,在塔峪村建千佛塔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 ,康熙皇帝西巡,阅兵于紫荆关清雍正八年(1730 年) ,建泰陵于易州,圈民地 6,093 亩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 ,升易州为直隶州,领广昌、涞水二县清乾隆九年(1744 年) ,知州杨芊续修《直隶易州志》 ,未及脱稿去任乾隆十二年九月,张登高任易州知州,续修成《直隶易州志》共十八卷清乾隆十三年(1748 年) ,在梁格庄建“行宫” ,为皇帝谒陵休息之所6清乾隆十四年(1749 年) ,在易县建牧马场八处:主良 795 亩、白虹 848 亩、大方 694 亩、北奇 1051 亩、界安 412 亩、豹泉 590 亩、罗村 77 亩、沈村 445亩清同治十二年(1873 年)夏,易州道德经幢被风刮倒,碎为三截。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春,易州北桥头村首先成立义和团五月十七日,清军副将杨福同在易州杀义和团 18 人,二十二日,杨福同在涞水石亭被义和团击毙八月十五日,八国联军自定兴侵犯易州,约千余人城内居民避难城内清真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