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化背景知识和翻译.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18431740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化背景知识和翻译 广西防港市上思县思阳镇初中 初中英语组 凌弋乃【摘要】翻译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着重大关系,受它们的影响和制约,积累掌握文化知识,了解背景知识对翻译者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它对保证译文质量,促使译者忠实、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文化差异;背景知识;翻译翻译难,难就难在背景知识的翻译与理解上,翻译问题不单单是个语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关系,受他们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一种语言中的纯语言障碍可以比较容易地在另一种语言中得到克服但是,要克服文化上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反映比较困难下面就从两大方面(即文化差异对表达、理解和翻译的制约、背景知识的重要性)来谈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的关系一、 文化差异对表达,理解和翻译的制约众所周知,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有着各自的个性又有着普遍的共性正是这个共性为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进行交流与翻译提供了主要可行性依据和基础;而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个性或特殊性则构成了进行这种交流的障碍------翻译的难题,因而是翻译工作必须认真加以对待的一个问题!要分析研究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间的差异,首先,我们必须对比一下这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各自语言中的反映,进而察看一下这些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

      下面我们来对比分析一下英汉两种文化间的某些差异据观察、分析和研究,英汉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语言里主要有如下几种反映:1、数字范畴;2、时间观念;3、颜色偏向;4、比喻性词语问题;5、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6、宗教问题;7、粗俗语问题;8、审美习惯1、数字范畴我们说英汉两种语言在数字范畴表达上有差异,并不是说英汉两种语言在自然数的计算和排列上存在着差异,我们这里说的是由数字组成的词语在两种文化里表现出的差异现象据对比研究表明:世界上大概没有哪种语言有像汉语那么多的以数字开头的词语;其中尤以一,二,三,五,六,七等自然数组成的词语为最多比如,数字“一”有“一目了然”、“一寸光阴一寸金”、“一知半解”……数字“三”有“三心二意”、“三长两短”、“三生有幸”……;数字“五”有“五花八门”、“五湖四海”、“五彩缤纷”……;数字“七”有“七上八下”、“七零八落”、“七嘴八舌”……等等如果将这些词语一一直译成英文,那就势必难于做到忠实流畅,难以被英文文化所接受了比如将“一目了然”译成one eye sees it all clearly;把“三长两短”译成three longs and two shorts;把“七嘴八舌”译成seven months and eight tongues等等[1]。

      这能说是英文翻译吗?因此,翻译这些词语,一般宜用意译法2、时间观念由于汉、英文化的差异,两国人民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在用“前”与“后”分别指称过去和将来时,他们似乎取了不同的观点中国人仿佛是面对着过去看问题,因而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及有“前所未有”、“后继有人”之说;而英语民族的人正好相反,试比较: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不过,我们说到故事后头去了不是前头!)再如英语的the lasted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为“最后的消息”而只宜译为“最新的消息”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omething ,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omething 等等如果我们对这种时间观念上的差异缺乏认识,那么,在翻译下列这段文字时就免不了要出差错The first is in the two essays of part II on culture and biological evolution , where the fossil datings given in the original essays have been definitely superseded. The dates have in general been moved back in time…如果将句中的斜体部分译成了“推后了”而不是“提前了”,那么,译文就会同原意正好相反。

      3、颜色的偏向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不同的民族对颜色的偏向爱好是不同的,有时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在国际贸易中,商品(产品)的装潢颜色时是很有讲究日本人忌黄色,泰国人忌红色,巴西人忌绿色,土耳其人忌花色,比利时人忌蓝色,欧美等国忌黑色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不尊重颜色的偏向,你就卖不出商品,也赚不了外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偏向上的差异也是很显然比如,brown sugar是红糖,而不是棕糖,而中文里的“红茶”只好译成black tea而能译成red tea ;brown bread是黑面包,不是棕色面包;brown coal 是褐煤,而不是棕色的煤;有如中文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 dress和 blue sky了再如“嫉妒”的通俗说法,中文就是“红眼病”,但翻译成英文,就不能译作read-eye,而只能译作“green-----eyed”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就不能追根究底,问它为什么,因为人家就是这样说的请看下面这段英文:Bright red costumes , with hats ,shoes, and stockings to match ,are to all the craze in the spring ,smart women will have to be careful not to yawn in the streets in case some short ---sighted person is on his way to post a letter.如果不了解英国的邮筒是漆成红色的话,那么要理解翻译这个句子就不容易了。

      4、比喻性词语问题英汉两种文化都讲究我们古人说的“比、兴、赋”,因而在英汉两种语言里存在着大量的比喻性词语由于社会习俗,文化传统,劳动方式的不同,其比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相同当然,相同的也是有的比如英文的“he is a fox ”完全等同于汉语的“他是只狐狸”其形象,喻体和喻义都是对等的然而像这种形象,喻体和喻义完全对应的比喻性词语在两种文化及其语言中是不多见的比如英文中的She is a cat 就不能译成“她是只猫”因为把“猫”同“包藏着祸心的女人”这个喻义连接起来不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两者形象、喻体虽然相同,但喻义不同,因而直译就不能被中国文化所接受[2]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有一些比喻性词语喻义相等,但喻体,形象不一样比如汉语中的“胆小如鼠”,其英文翻译是pigeon---hearted (or chicken---hearted)“过着牛马生活”其英文翻译是to lead a dog’s life;“缘木求鱼”其英文翻译是 look for grass on the top of the oak.“水底捞月”其英文翻译是fish in the air;“大海捞针”,其英文翻译是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hay.其次,还有两个形象性词语也值得在此一提,一个是“鸡”一个是“狗”,汉语有“杀鸡取卵”,“鸡皮疙瘩”,而英文则说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 和goose-flesh:于是鸡就变成了鹅。

      其形象喻体虽然不同,但喻义完全一样[3]英文中有dog-tried ,而汉语则说“累死人了”;关于把汉语中“走狗”译成“running dog ”,我们认为不是确切的,因为running dog这个词语在英美人看来是一个褒义词,而绝非贬义词一只狗(当然是家狗而不是野狗,疯狗)跟着你,有何不好呢?大家知道英美人(包括法国人)都喜欢养狗,视狗为知己;伴侣;立有狗户口,供应狗粮食,并且还辟有葬狗的墓地:因此,将“走狗”译成running dog是不妥帖的,我们认为确切的译法应为lackey(obsequious person).再次,还要提一下某些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词语(比喻性词语)它们是翻译中的陷阱比如,有一篇英译文就是把“我是为你做嫁衣啊!”译成了you know I am making the bridal gown for you now.这岂不是笑话!还有一次,一个外国汉学家把中文的“吹喇叭抬轿子,王先生可是位行家哩!译成了Mr. Wang is quite at home in blowing a trumpet and carrying a sedan chair.这个译文对一个不通汉语的人来说,他会感到纳闷:王先生既是一位出色的号手,又是有一 位抬轿子的行家,那么他究竟是干哪一行的呢?由此可见,翻译这类东西时,不注重文化因素方面的差异,肯定是译不好的。

      5、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如果我们仔细对比一下汉英两种文化中有关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的表达与理解是迥然不同的因而,在翻译,特别是在会话和口译时,我们决不能对此掉以轻心1)称谓问题英文里的称谓比较笼统,比较模糊,它不像中文里的称谓,非得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如果英文中uncle一词也可以对应与“叔叔、舅舅、伯伯、姨夫、姑父”等;cousin一词也可以对应中文里的“堂兄、堂弟、堂姐、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种称谓如果把“你好,表弟!”机械译成Hello, my male-cousion-on-mother’s or paternal-aunt’s side-younger-than myself,则可能就是一种国际笑话了此外,我们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尊称、谦称或词语,如“XX君,XX翁、X公、X老、XX先生”、以及“小人、鄙人、寡人”等等要把这些词翻译好,恐怕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英文里几乎没有与此相等的尊称,谦称的词语因此,我们认为在翻译时,只好将就译成Mr. XX,而不能把“某某君”译成gentleman XX,把“某老”译成senior XX, or old XX ,or respected XX,or lord XX.(2)问候语问题。

      我们中国人一见面自然问对方“吃饭了吗?”或“到哪里去?”在我们文化中,这是一种比较随和,友好和亲昵的问候方式然而,如果将这两个问候语分别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和 Where’re you going?那么英美人就难以理解和接受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可能会说,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为自由呢![4]又如,清早我们中国人彼此寒暄会说:“你早!”如果把它直译成You ’re are early!等等,就难免引起误解了所以在翻译(尤其是会话和口译)这类词语时,一定要考虑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决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机械直译与问候寒暄相关的另一个现象就是问年龄在欧美国家,女子的年龄一般是不公开的,这是她们的秘密若是问了,那种做法是一种十分rude or impolite in manner,这个问题恐怕学英语的同志都是清楚的6、宗教观念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两国人民在宗教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7”作为数字,在西方文化中有吉祥的涵义,而在中国文化中则无特殊象征;同样,“8”作为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可谓大吉大利,而对西方文化来说,“8”则很普通,中国人愿意花大价钱竞争带“8888”的汽车牌号或号码,但美国人面对即便是七位数“8888888”,恐怕也豪不动心。

      这就是文字之外的文化观念在起作用在不同文化中,同一事物产生完全相反内涵的情况也不少,如:中国人认为数字“6”象征“顺利”,常言道:“六六大顺”,然而数字“6”在美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魔鬼。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