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巢的设计理念.pdf
2页鸟巢的设计理念鸟巢设计鸟巢设计 追求“平等的视野”追求“平等的视野”走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通向鸟巢道路两旁的小灯都是小“鸟巢”造型 这是一个缓缓上坡的过程,稍微的心跳加速让观众有种朝圣的兴奋这是每个进入鸟巢的人共同的感受在被独特的设计外表所震撼之后, 通过宏伟的大门,嘈杂和喧闹都消退了, 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碗型的看台,能让他们在任何角落,以最舒适的角度和方式去欣赏赛场鸟巢设计师的初衷,与宏伟无关一切都以平等的视野及以人为本的环保舒适为前提●设计原则●设计原则 首先考虑观众及运动员感受首先考虑观众及运动员感受鸟巢的总设计师之一, 2001年普利茨克奖得主德梅隆是这样诠释他的设计理念的: 这个体育场是为人民而设计的, 它有着柔和的环境, 表现了对运动员的尊重 这是一个很大的体育场,有着10万个坐席虽然它大,我们却把它处理得有人的尺度这不是一个纪念碑,它是为人而设计的在他看来,伟大的建筑应该首先以人为本, 而不是出于任何“炫耀”的目的 在考虑设计一座奥运主场馆的时候,他首先考虑到观众和运动员的感受它的一大特点,是从所有的方向都可以很便捷地进入 其次它是一个开放的建筑, 所有朝向都是同等重要的, 所有的方向都让人感到舒适。
看台的设计使观众获得了很好的视角,运动员也拥有了很好的比赛场地而一个成功的设计师, 是会把光线、 使用者等必然存在却又变动着的因素考虑在内, “当看台坐满观众的时候, 人群就自然地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 一个好的体育场是建立在观众能够与运动员保持良好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的●设计过程●设计过程 外观最初像“马桶盖”外观最初像“马桶盖”很多人都猜想过鸟巢的理念从何而来 但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却告诉大家, 鸟巢的设计“是从内到外的一个设计过程”鸟巢是从一个体育场的核心部分———看台———开始设计的 李兴钢说: “人们建一个体育场是因为一些人在那儿进行竞技, 而另外一些人在周围捧场, 我们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出发点来进行设计的, 我们的设计就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设计 这个‘内’就是看台以及赛场,所以我们设计的看台是碗形的看台看台的设计是很古典的,它就像古罗马的竞技场一样,蕴涵了比赛和观赛这两种运动场最重要活动的完美的结合 在设计上,也是本着东西高、 南北低的布局,为的是便于观赏比赛在把看台和赛场确定下来后, 才有了第二步,就是给看台加上外罩最初设计师确定了一个比较简单、扁平的外罩,但在李兴钢看来,确实有点像中国人眼中的“马桶盖”。
考虑到这一顾虑, 设计团队又把原来的方案推倒重来 “最后我们找到了这样一种编织式的结构,它有点像自行车辐条的编织情况, 48根大梁沿着中间的开口相切, 然后向后编织起来这样鸟巢的设计基本就完成了,一步步按照它的功能逻辑、结构逻辑、 美学逻辑,达到一个由内到外的设计结构并不是开始先看到一个鸟巢,然后决定做一个鸟巢的●实地体验●实地体验 舒适理念贯彻始终舒适理念贯彻始终设计者的初衷能否体现在“成品”鸟巢中,让我们来一一对照一下从奥林匹克公园进入鸟巢, 观众会觉得噪音和喧闹都被“挡”在了门外 这是由于鸟巢内层 PTFE 膜、 钢结构上的吸音材料, 不仅能将9万多人同时观赛的现场嘈杂声很好地化解掉,也能让观众在进入鸟巢的瞬间远离喧闹,以愉悦的心情迎接比赛的开始进出鸟巢都很方便, 当中除了电梯和普通的楼梯间, 还有环绕在四周12对非常醒目的钢结构大楼梯根据计算机模拟结果,9.1万名观众全部疏散出去只需约8分钟鸟巢没有主次看台之分, 因为整个碗状看台不仅没有一根立柱遮挡, 而且不是连贯地一通到底,而是上、中、下共七层之间错落有致这样的设计,让任何一个位置上的观众都不会被前排挡住视线,且能获得均衡的、距赛场中心约142米的视线距离。
平等的视野,在鸟巢中得到充分体现尽管是个露天体育场, 但在鸟巢的看台上并不会感觉闷热, 设计师们利用流体力学设计,令鸟巢看台上任何一个地方, 都能享受到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风 而由中国红向长城灰渐变的座椅色彩,也都经过充分的计算,在视觉上激发了观众们的观赛热情 考虑到观看比赛时间比较长,鸟巢里9万多张座位都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线条比一般体育场的座椅要圆润,减少疲劳细节决定成败, 鸟巢的伟大不仅在于其独特宏伟的外形, 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成功体现了设计者“人民的体育场”的设计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