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学宗教课程中西政教关系史比较.ppt

30页
  • 卖家[上传人]:e****s
  • 文档编号:214798259
  • 上传时间:2021-11-2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03.50KB
  • / 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1中西政教关系史比较| 一、宗教的社会本质与社会功能| 二、政教关系的一般特征与基本模式| 三、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政教关系| 四、西方传统中的政教关系一、宗教的社会本质与社会功能1、宗教的本质/特殊本质与普遍本质 特殊本质 对神圣者的信仰内在本质和最本质的要素 普遍本质/社会本质和文化本质 社会性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化的群体组织 社会本质 处在一定社会中的宗教 信仰主体/信徒的此世性社会身份 亚社会系统 宗教人类社会“二重化”的结果 2、宗教的社会功能/作用(1)社会意义系统 / 解释功能 解释体系/普遍的世界观-宇宙论 宇宙的产生社会的基本秩序 用神圣化的方式进行秩序化的活动 坚固的神圣帷幕/更为有序与更为合理 ( 2)社会结构的维系 / 规范功能 整合功能 制度整合、组织整合、舆论整合/杜尔凯姆 合法化与合理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群体凝聚力 控制功能 行为约束/有形的和无形的自规范与自约束 调适功能 心理调适/认同感的内在化消除不满与怨恨神正论 苦难的解释、现存合理性辩护、永恒性整合 维护社会意义和社会稳定/非反抗理论 奴隶道德/尼采 麻痹人民的鸦片/马克思 (3)社会体系的创建 / 建构功能 两种基本功能:建构作用和推动作用 建构作用(功能) 社会形成对人类活动的依赖历史性和有限性 人的活动建造秩序、灌输意义 神圣的建构方式 最有力、最合理、最必然、最长久的方式 神圣与世俗永恒与暂时 神圣与混沌有秩与无序 “在神圣的宇宙秩序中,这些建构才得到了它们的最终完成精确地说,是达到了神化的地步”/贝格尔 古代人类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建构社会的手段 推动与变革作用(功能) 维系作用/解释社会何以是其所是 变革作用/说明社会何以不是其所是 宗教理想/对现存社会的批判功能和超越功能 为某一群体提供具体的社会理想/如美国的废奴运动奴隶制的罪恶与对救赎的渴求 型塑某种广泛的社会理念/如新教伦理工作理念、价值观、世俗生活的神圣责任等 利用宗教鼓动并组织社会反抗运动宗教社会功能(作用)的两个层面 对整个社会的作用 维系和建构 对其他亚社会系统的作用 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等宗教社会功能的二律背反性质 理想与乌托邦 维系与创建 二律背反的深刻根源 出世-神圣与入世-世俗的内在矛盾二、政教关系的一般特征与基本模式1、政教关系的总体历史趋势政教不分/原始社会 政教合一/前现代社会 政教分离/现代社会原始社会宗教组织与政治组织混沌不分 一切组织与活动的宗教特征巫师与祭司/部落的宗教领袖+政治领袖 秉承神意,主持部落宗教仪式 组织、协调部落的军事、生产以及其他行政事务政治组织行为和精神动员力量宗教活动与政治活动紧密相连的原因 部落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宗教与政治-同源异流 前现代社会神权政治或政教合一 /普遍社会现象政治的神圣化 把政治、法律、制度和人伦秩序归因于有意志的“天” :“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尚书虞书“天人感应”、“王权神授”:“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 /汉代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董仲舒顺命“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圣经 现代社会政教分离(主流模式)基本原则: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政权的世俗化宗教基本脱离政治中心妥协后的地位:信仰自由与合法的活动政教分离的相对性(区域性影响与互存互动)2、宗教影响政治的方式宗教信仰与观念对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传统社会的根本指导原则宗教团体对不同政治力量的影响与作用 以现实的力量渗透到社会政治活动与政权力量对比之中 宗教运动对现存政权格局的作用 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 太平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19世纪末的天平天国运动 16世纪西方的宗教改革及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宗教对政治影响的历史分析:宗教集团或阶层/保守、极端或恐怖主义、民主思想及和平主义势力政治对宗教的影响:扶持、默认与打击 3、政教关系的两种基本模式(体制):政教合一制(前现代)和政教分离制(现代)(1)政教合一制 a)政教一体制宗教体制(权力)与政治体制(权力)合二而一/氏族部落社会教权直接作用政治与社会 b)教国制宗教组织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罗马教皇国与哈里发帝国教会直接控制政权发布命令、支配社会c)国教制教会通过国家宗教的形式作用社会 中世纪后期诸国宗教依赖世俗政权产生影响 d)混合制/弱国教制君主专制与传统宗教形式(宗法制及儒家)长期的、内在的和稳定的联合/传统中国模式宗教通过皇权与社会传统产生作用(2)政教分离制(近现代主流模式)基本原则: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政权的世俗化宗教基本脱离政治中心妥协后的地位:信仰自由与合法的活动政教分离的相对性(区域性影响与互存互动)宗教的传统力量与幕后作用参与社会活动与立法选举活动执政党与在野党三、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政教关系1、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教问题(1)所谓无神论民族的双重含义/西方v大量巫术信仰和实践的粗糙形式v宗教的非伦理化、非理性化特征(2)儒教之为宗教 / 以天地君亲师为崇拜对象的宗教v核心/天神崇拜与祖宗崇拜(敬天法祖) 终极目标/对超验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希圣希贤、天人合一) 其他神灵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等自然神,社区神以及伦理政治神(如圣贤、帝王、英雄)v儒教的独特性/弥散型宗教而非制度型宗教v(3)儒教的崇拜对象 天神、地祗、人鬼三个系统 v(4)传统宗教类型: 弥散型宗教-儒教 制度型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道教 形态各异的民间宗教 2、传统宗教的社会功能v维系功能维系宗法性社会结构及其秩序v宗法性社会的基本特征/重名分、严等级(如三纲五常)和温情的血亲关系v宗教的捍卫、强化功能 为普遍王权和宗法性社会结构秩序提供超自然的合法性依据 为血亲家庭及整个宗法性社会结构体系提供各种整合功能 3、传统政教关系国家对宗教的控制 政教关系的主流/王权对宗教的控制与支配世俗王权对超自然力量的优越性和掌控能力v世俗官员可以对不同等级的鬼神行使奖惩(级别的提升和降低)和驱使的权力 帝王对神灵的赐封晋爵v“唯灵是信”与“为我所用” 垄断祭天仪式以及对天象的解释v垄断祭天仪式/特权任何人不得分享v垄断解释权/防止利用天象解释而蛊惑人心控制寺观庵院和僧道的数量及神职人员的行为v核准、批复新的寺观庵院的建立/清代礼部v核发度牒/控制僧道的人数v控制寺观庵院的规模和僧道的人数/政治经济原因:避免宗教纷争和税收的流失v建立僧官体制 /控制神职人员的行为 宋朝的僧官体制/僧俗两套机构 清代-专司佛教事务的管理部门:僧录司、僧纲司、僧正司和僧会司排斥和压制异端v异端的界定/现实政治经济方面的考虑 防止颠覆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准则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避免以宗教名义建立具有竞争性的政治权力中心 4、传统政教关系中的相关问题v混合制或弱国教制/王权对教权的掌控/非二元张力v原因 早期宗教与世俗社会结构的混一及政治制度的稳固强大v结果 信徒人数的有限、心理隔阂、民间信仰的半地下状态v宗教生存的复杂情况 相对宽松的政治空间 宗教多元化局面 儒教自身缺陷/其他宗教发展的心理-精神空间 四、西方传统中的政教关系 主导模式:二元张力下的政教合一制1、早期合一制/希腊罗马社会n宗教组织与政治组织的内在一致n君王即祭司n神-人谱系的交融/权力合法性源泉n多神崇拜/希腊城邦构成原则的基础n维系了政治秩序与法律的威严 2、罗马帝国后期的国教化 311 /宽容敕令/加勒里乌(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西部领袖)、李锡尼(东部领袖)n313/ 米兰敕令/君士坦丁与李锡尼n375/革拉先皇帝 罗马皇帝不再担任罗马神庙大祭司,禁止向神庙献祭n380/391/392/狄奥多西一世 禁止除基督教以外的各种教派活动/关闭一切异教神庙,禁止在一切场所献祭n唯一合法宗教/罗马帝国国教3、中世纪国教制下的政教关系: 教权与皇权的二元张力(1)罗马主教地位的上升/“教皇”称号的确立n早期教会特权的增加/教会内部争夺领导权斗争的日益加剧n445年/西罗马皇帝瓦伦丁尼三世(应罗马主教利奥一世要求)发布诏令 罗马主教制定的一切应成为全教会的法律,各省总督有义务强迫其他主教执行 皇帝诏令成为罗马主教自封为教会最高首脑的法律依据/其他教区主教的不满与抗拒n560年/西部教会承认罗马主教的领袖地位8世纪下半叶/君士坦丁的赠礼n承认圣彼得的教区高于帝国及皇帝,罗马主教有权管辖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四大教区,并把“罗马城、全部意大利、整个西部地区”的世俗统治权赠送给罗马主教n教皇根据这个文件向东四大教区和西欧各国君主提出权利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势n教皇秘书处的伪造/15世纪n9世纪中叶/伊西多尔教令集 声称根据教会传统,未经罗马主教同意,不得开除任何主教,不得召开宗教会议,不可决定宗教问题 主张教权高于政权,各地主教只服从罗马主教,不服从政府 教令集:罗马主教宗教权及世俗权的文献依据,教权与皇权斗争的武器 伪书/15世纪以后n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 罗马主教垄断Pontifex或Papa(“教皇”或“教宗”)的称号n罗马教皇的全称:“罗马城主教、罗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冈君主、教皇”(2)教皇权力的顶峰 教权至上的理论依据n上帝之城/奥古斯丁 6世纪/罗马主教格列高利一世/世俗政权必须服从教会n“两把刀”理论 “他们说:主啊,请看!这里有两把刀。

      耶稣说:够了/路加福音22章38节 “两把刀”/神权(司拯救)和政权(司惩罚)n罗马主教认为:这两把刀都属于彼得,所以教权高于皇权,教皇高于帝王n8-9世纪/罗马主教与罗马贵族、法兰克皇帝和德意志皇帝的妥协、利用与斗争n11-13世纪/教皇权势的顶峰 “主教叙认权”之争 授任主教和修道院院长等高级神职的权力 “卡诺沙事件”/1075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与德皇亨利四世的权力之争/米兰主教辖区的控制权 1122年/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德皇亨利五世与教皇卡立克斯特斯二世订立 德国主教及修道院院长由神父自行选举;皇帝交出象征宗教权力的权杖;神职人员必须得到皇帝的承认 主教叙认权以妥协方式暂时结束 1177年/德皇腓特烈一世因扶持新教皇而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发生战争,战败后亲自到威尼斯拜见教皇,吻其短靴,表示臣服n“世界之主”称号/英诺森三世(1198-1216在位) 迫使德皇、法王、英王、葡萄牙王等屈服 组织十字军东征,扩大权力和影响力n教皇权力达致历史顶峰n(3)教皇权力的衰落n“阿维农之囚”/1305-1377n法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关于(法国)教会财产(税收)和神职人员任命权的冲突n1302/腓力召开由贵族、僧侣和市民资产阶级代表参加的三等级会议/支持法王n教皇发布一圣通谕/重申教皇高于世俗君王的权力n1303/腓力四世派人潜入罗马,痛打凌辱教皇/几周后教皇因之去世n1305/教廷在腓力压力下选举法国人克雷芒五世为教皇n1309/克雷芒把教廷迁往阿维农(意大利北部,邻近法国)/此后,连续7任教皇均住在此地n1377/教皇格列高利是一世重迁教廷于罗马4、近现代的政教分离制n基本原则: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n政权的世俗化宗教基本脱离政治中心n妥协后的地位:信仰自由与合法的活动n政教分离的相对性(区域性影响与互存互动)n宗教的传统力量与幕后作用n参与社会活动与立法选举活动执政党与在野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