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心理学第三讲-非实验、准实验.ppt
18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非实验和准实验,非实验的种类,观察法,无介入观察,介入观察,相关法,散点图,相关系数,非实验的特点,缺点:,不能随机选取和分配被试,几乎不对额外变量加以控制,难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受观察者主观偏好影响大,比较费时繁琐,优点,人为干涉程度低,情境自然,结果推论性高,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准实验,定义,在相对自然的情境中完成的实验方法,对额外变量进行了一定的控制,什么情况下使用:被试不能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水平中,自变量为被试变量:性别、年龄、人格,自变量不是被试变量,但难以随机分配被试:如考察“不同识字教学的效果”,准实验,特点,在相对自然的情境下完成的实验,不能随机选取和分配被试,对额外变量进行了一定的控制,优点,不需要随机化程序,没有人为的严格的控制方法,缺点,对干扰因素控制不够,难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真实验,特点,随机选取和分配被试,对额外变量有严格的控制,一般在实验室进行,优点,变量控制严格,能得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缺点,严格的人为控制、干涉程度高,不适于探索性研究,准实验的一些设计类型,单组设计和多组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实验中只有一个被试组,该组只接受一次实验处理,但有一个前测和后测成绩,基本模式:,O,1,X,O,2,例子:词汇拓展训练对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训练,缺点:难以排除许多额外变量的影响,成熟,历史:一些强化反应的因素,测验:应答技巧,单组时间序列设计,一个被试组,一次实验处理,但被试接受多次前测和后测,前后测数目相等,时间间隔相等,基本模式:,O,1,O,2,O,3,O,4,X,O,5,O,6,O,7,O,8,结果分析:对实验处理,X,前后的,O,4,和,O,5,差异进行检验;比较,O,1,O,4,对应点的回归直线和,O,5,O,8,对应点的回归直线的斜率和截距,优点:可以剔除成熟效应,说明处理效应是否存在;可以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缺点:需要测量多次;难以克服历史因素的影响,多组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两个被试组,一个是实验组,一个是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基本模式:,X,O,1,O,2,优点:控制成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缺点:实验组和对照组难以完全匹配,相等组匹配设计,两个被试组,一个是实验组,一个是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两组都接受前后测,两组的其它方面都进行了匹配,基本模式,O,1,X O,2,O,3,O,4,优点:两组被试尽量做到了匹配,控制了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把后测成绩间的差异归为实验处理造成的,缺点:仍不如真实验中被试匹配的效果好,总结,非实验,情境自然、外部效度高,对额外变量控制不严格,主要局限于对变量关系的描述,难以揭示因果关系,准实验,不能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可以推断因果关系,难以最终确定,真实验,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对额外变量进行了严格控制,可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因变量值在自变量的不同处理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应该是由自变量本身所引起的,例子,探讨某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高低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自变量:学习动机,因变量:学习成绩,非实验:观察法、相关法,相关法:在自然状态下,用动机量表测的每个学生的动机得分,之后获得学习成绩,计算两组分数的相关。
相关系数高表明二者存在密切关联难以明确因果方向,准实验,根据动机水平得分把学生分为高、中、低动机水平组,考察不同动机水平组的学习成绩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差异显著,表明动机的高低影响学习成绩,学习动机是一个被试变量,不同动机水平组的学生可能在家庭背景、智力等因素上存在差异,真实验,从该年级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生,把他们随机分成不同处理水平组,如高、中、低三个动机水平组,实验处理:如果学习成绩达到某一标准,就可以得到某种奖励,如高中低三个组奖励水平分别是,5000,元,,500,元和,50,元,考察三组被试的学习成绩是否存在差异,分析:,三组被试是随机选取和分配的,实验之前三组被试应该是相对同质的,如家庭背景,年龄,性别,学习成绩等,实施实验处理后,三组被试的动机水平不同了,动机水平的高低导致了学习成绩的变化,真实验:控制额外变量,确保因变量的变化由自变量所引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