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论潘天寿书法教育思想.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10176891
  • 上传时间:2021-11-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2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论潘天寿书法教育思想内容提要:20世纪60年代潘天寿在浙江美术学院开设首 届书法篆刻专业,为中国现代髙等书法教育揭开了序幕,其 书法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通过对潘天寿书法教 育思想的研究,使我们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民国时期的书法教 育,并有助于我们对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脉络有更清楚 的认识关键词:潘天寿书法民国教育潘天寿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代巨匠,也是一位杰出 的美术教育家,他的绘画、书法和诗词等都有着很高的造诣 目前,对于这位艺术大师最大成就之处的探讨众说纷纭,如 有人认为潘天寿的最大成就在于他的美术教育;也有人认为 是他对中国画的创作探索与研究;还有人认为是潘天寿的人 格教育等而我却认为他的成就之处在于他的书法教育以及 对书法教育做出的贡献,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在浙江美术 学院开设书法、篆刻专业,为中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揭开了 序幕由于潘天寿经历了整个民国时期,故本文以潘天寿书 法教育思想形成为线索来研究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使我们 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脉络一、潘天寿书法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潘天寿书法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在民国时期,这一时期 不仅是他书法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书法风格的 形成阶段。

      因此以下将重点从民国时期这一阶段来分析潘天 寿书法教育思想的形成一) 家庭出身以及独特的人生经历1897年3月14 H,潘天寿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北冠庄 村,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颐者等,晚年常署雷婆头 峰、寿者其父亲潘秉璋是举人出身,母亲周氏也是举人之 女,因此自幼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潘天寿自幼 喜爱写字、画画,早年书法临习《瘗鹤铭》、《玄祕塔》,得 结体用笔之法在浙江第一师范五年的学习中,其艺术与人 格受到了众多的教育家和国学大师的青睐,如经亨颐、李叔 同、夏丐尊、吴昌硕等人潘天寿曾说:“我这一辈子是个 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 〔1〕的确他将自己的大半生都 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 革,如中国画的分科、书法篆刻科的开设等,但后来在“文 革”中,潘天寿受到牵连,不幸含冤去世这样独特的人生 经历,对于潘天寿倔强性格的养成以及独特的艺术教育观的 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二) 社会环境以及时代因素的影响潘天寿的一生跨越了民国时期38年的时间,这一时期 中国社会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在艺术领域都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在动荡不安并伴随着社会大转型的民国时期,科举 制度被废除。

      而早在科举制度盛行时,其书写工具主要是毛 笔,童蒙读书也必写字,因为书法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仕 途,所以书法在旧式教育里重视程度较高书法的学习兼具 识字、正确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艺术教育于一体的功能,使 得书法教育与科举制度有着较密切的联系民国时期科举制 度的废除无疑是对书法教育致命的一击,然而在新式学堂教 育与私塾式教育并存的民国时期,书法艺术并没有因为科举 制度的废除而消亡,而是在继承碑学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 展其次,民国时期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的各种 外来思潮涌入中国,钢笔、铅笔等书写工具也大量的涌入, 毛笔实用性的减弱削弱了书法艺术得以生存的群众基础,使 书法艺术的处境变得尤为艰难,给民国时期的书法带来了巨 大的冲击在1928年潘天寿指出:"近数十年来,西学东 渐的潮流日张一日,艺术上也开始容纳外来的思想与外来的 情调,揆诸历史的变迁原理,应有所启发,然而民族精神不 加振作,外来思想实也无补 (2〕从中可以看出受东西 文化的相互碰撞,容纳西学的书家也众多,而潘天寿认为艺 术上对外来思想的吸收应在民族精神振作的基础之上,这样 才能真正地发展民族艺术三)受民国时期书家以及教育家人品、学养、艺术的影响1915年,潘天寿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实现了他继续 求学的梦想。

      该校的师资力量相当雄厚,任教的教师也多为 学问渊博的名师如李叔同、夏丐尊、朱自清、叶圣陶等五 年的师范教育对潘天寿人格精神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尤其 是李叔同与经亨颐二人对潘天寿的影响颇深作为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经亨颐,特别注重学生的人格 培养,并且将“勤、慎、诚、恕”四字作为该校校训,在他 的影响下潘天寿的人格受到了熏陶同时他也受到从日本留 学回国的李叔同的影响,潘天寿十分崇敬李叔同的人品以及 他的艺术,同时也目睹了这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避世出家, 到晚年潘天寿也还铭记李叔同的教诲应使文艺以人传,不 可人以文艺传” (3〕在李叔同的影响下潘天寿的人格修养 也不断地完善,并最终造就其崇高的人格精神,也使潘天寿 更加坚定了通过振兴民族艺术来振兴民族精神的信念潘天寿在上海美专任教时,在好友诸闻韵的介绍下结识 了吴昌硕,年近80岁的吴昌硕对潘天寿的影响也较深在 交往中吴昌硕书写一副篆书对联:“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 街谈总入诗” (4)相赠并以此劝勉在民国时期吴昌硕的 书法艺术是具有开创精神的,诗、书、画、印相融合,书法 也兼收并蓄,尤以篆书《石鼓文》为最吴昌硕曾经对自己 的弟子说:‘阿寿的画有自家面目,这就好,你们不能老是 同我的面目一样” (5)。

      由此看出潘天寿继承了吴昌硕的创 新精神,并在吸收吴昌硕以及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 的风貌,这种创新精神在潘天寿的教育思想里也得到了充分 的体现二、潘天寿书法及书法教育思想(一)潘天寿的书法艺术创作特征潘天寿的书法在汉隶魏楷的基础上广取黄道周、倪元 璐、张瑞图之长,结体方扁多变,用笔苍劲,其行书气骨开 张对于潘天寿的书法吴詰之曾说:“潘先生的书法功力很 深,先以钟太傅、颜鲁公、史孝山入手,后学魏晋碑,参以 黄道周、倪元璐和近代沈寐各家,形成自己豪迈朴茂的风格, 几乎无施不可,其造诣甚或在画之上 〔6)的确潘天寿 在书法造诣上是很高的,豪迈朴茂也是他书法风格所追求 的潘天寿的书法艺术创作特征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首先潘天寿主张书法艺术创作应该兼收并蓄,碑帖交 融民国时期书法不再是独尊碑学,而是兼收并蓄,将碑学 与帖学相结合由于帖学派经典书法作品历代翻刻,失真严 重,到清代中后期,大量北碑的出土加上考据学的兴盛,继 包世臣、康有为等倡导碑学以来,碑学之风弥漫于清代中后 期的书坛到民国时期,由于影印技术的使用,使大量的书 法经典作品得以较为完美地呈现在学书者面前,碑帖的融合 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由于李叔同、吴昌硕、经亨颐等 人是当时写碑的高手,在他们的影响下,潘天寿的书法也主 要得益于碑学其次潘天寿书法采用以画入书,由于书画同 源的原因,他总把二者相联系起来,如曾经说道:“画事用 笔须在沉着中求畅快,畅快中求沉着,可与书法中怒猊抉 石,渴骥奔泉二语相参证 (7〕从潘天寿书画创作作 品中可以看出潘天寿十分重视线条的力量感,用笔上也尤其 注重“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将绘画中的用笔强悍、果断 而精练地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来,以增强书法的感染 力,使其书法更具有沉雄、老辣、凝练的特点他在书画创 作作品中常用“强其骨”和“不雕”两方闲章也可以看出 他的创作主张另外潘天寿也采用绘画中构图的形式来造就 书法布白在书法创作中着眼于整体,将点画、字与字以及 黑白空间的安排有机结合起来,对单字的造型也处理得当, 整篇的章法也做到了开合起落,从而形成了潘天寿独特的书 法风格。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