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流行音乐与雅俗观念-雅俗.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王****
  • 文档编号:222256994
  • 上传时间:2021-12-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11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流行音乐与雅俗观念 雅俗流行音乐与雅俗观念 雅俗 摘要:流行歌曲在我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而流行音乐的产生却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雅俗音乐矛盾、转化融合的历史 关键词:流行音乐;历史;雅俗观念 一、流行音乐在我国近现代的发展 流行歌曲在我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流行歌曲演唱这一形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社会政治、历史的原因,流行音乐和流行歌曲演唱在迂回曲折的行程中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道路,到了80年代初,流行歌曲和流行歌曲演唱终于进入了它的蓬勃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流行歌手和作曲家,并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活动中首次将流行歌曲演唱的形式定名为“通俗唱法”,这一举措在当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这样既可以将此种演唱形式与传统演唱形式区分开,又有利于流行音乐的发展,到了90年代流行音乐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在演唱形式、舞台表演、灯光音响等方面,都已进入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而理论研究和音乐评论也将“通俗”纳入视野,在这一时期对于通俗唱法这一称谓多有争鸣,争鸣的焦点在于“通俗唱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其实“通俗”二字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创造,而是有着深刻地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辞源》对“通俗”的解释是:“浅显易懂”,并例举了“通俗”用例的文献:汉服虔有通俗文自明代起始“通俗”一词也被广泛用于小说、笔记等文化著作之中这些都说明“通俗”二字是我国固有词汇,并且很早就开始使用,含义明确,语言清楚 21世纪初,随着流行音乐形式的进一步成熟和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大,通俗音乐形式的不断丰富和传播引起音乐学家门的广泛关注,并对流行音乐的发生、发展以及产生的背景进行了深刻而严肃的研究和探讨,并把它定位于大众文化体系、民间音乐范畴,因为流行音乐形式是从构成它的听众的人民大众中生长出来的,通俗音乐反映和表现人民大众的态度、趣味、愿望和世界观其实音乐理论界和美学界早已认识到民俗音乐是社会文化建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高雅音乐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认识到通俗音乐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雅俗音乐矛盾、转化融合的历史” 二、雅俗观念的历史渊源 在我国古代音乐的雅俗之争由来已久自国家出现以后,其社会的等级观念也随之产生,祭祀天地和祖考这样一些国家行为就渗透在音乐艺术之中。

      于是就使音乐的功能多元化,并且开始了音乐史上的雅俗分歧所谓的雅乐,就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在周代实际上包括了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方面的音乐,其名称的由来,当取其歌辞“典雅纯正”之意历史上的“六代之乐”就是雅乐的典型代表 音乐的发展是一条永不停滞的长河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的迅速发展,音乐本身必然要在原有的音乐形态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改进在春秋中叶以后的中国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并且动荡多变的时期社会性质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音乐也是诸乐竞出楚调、秦声、郑音、卫乐”竞相争鸣,而历史上真正的雅俗观念的对立,是从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提出:“放郑声……郑声淫”开始的其实“孔子反对“郑卫之音”的根本原因,是由春秋之际社会语言的巨大变革而起, 在当时雅言与雅乐是同一概念,而相对立的“郑卫之音”以其口语性、俗语性的特征,代表着当时社会的新兴力量郑卫之音是对传统礼乐和雅言的精神的叛逆,它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语言,而孔子对这种话语是持否定态度的。

      战国时期的荀子、汉代的司马迁都是孔子雅正观念的继承者,他们都对郑卫之音采取鄙视的态度,给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宋代白居易、明代冯梦龙、清代徐养源等人则认为 “郑卫之音”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并提出:“郑卫之音”不可废,不应该将雅与俗二者绝对对立,应取长补短 从音乐本体上看,“郑卫之音”大多繁声促节,讲究技巧,采用新音阶(完成了由西周音阶向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的过度)从内容方面看“郑音”中,绝大部分是以描写与爱情有关的内容,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爱情幸福大胆的追求,这一点恰恰突破了“礼教”的束缚,因此被统治阶层所排斥和反对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看,民间音乐是低级的,而民间音乐却被广大人民所喜爱,这就威胁到了雅乐的存在,于是“郑卫之音”就成为统治阶级排斥的对象今天虽然作为反对和排斥“郑卫之音”的统治阶级早已被消灭,但是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各种审美层次的音乐却依然存在着,并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三、雅俗观念的精神内涵 人们喜欢音乐是因为音乐有着许多实用功能,怡情、娱乐、宣泄愤懑等等出于不同需要,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而音乐产生于人在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之中,“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的需要始终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生存状态就会有不同的物质、精神需求。

      通俗”音乐的产生恰恰反映了在特定政治、经济历史条件下,处于平民阶层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流行音乐在近代以后的长足发展,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数以万计的人从农村涌入城市,在“半受教育”、或“受错教育”的状况下可能不能认同“贵族式”的高雅艺术趣味,但同时他们又脱离了农村民俗的生活方式,在喧器与劳碌的城市生活中,他们需要娱乐,那么贴近生活的、浅易的音乐很适合他们的口味于是他们不再依附于传统,表现出对所有传统的排斥[1] 当人们开始探寻自身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人生的价值、意义、理想;思索人性的建设、精神的安顿时,人的终极需求便就此展开,人永远不会因为物质上的进步而摆脱精神上的困惑,而音乐文化精神则是探寻这一问题的载体 四、流行音乐与雅俗观念 音乐的发展是人精神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雅、俗音乐同为现实社会的文化现象,我们不能回避对他们的价值判断从审美的角度看,二者不在同一层次,高雅音乐不属于娱乐范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注重自身境界的超越、自我价值的实现,反映了人理性的一面而流行(通俗)音乐则属于娱乐范畴,关注个人性情、感官上的争论,其实都起源于人自身不同的需求,而几千年来雅俗音乐的发展,也正是在不同需求的驱使下进行不断摸索与创造的结果。

      雅与俗的对立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但最终还要统一于社会,而雅与俗就存在于人本身不变的生存节律与追求永恒发展的过程中,因此雅与俗几千年来的对立,在本质上不是两个人或者两个阶级的对立,而是人为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注释: [1]龚妮丽.音乐文化精神之我见――兼谈严肃音乐与通俗音 乐,中国音乐学(季刊)1997(增刊) 4。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