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的问题与反思.doc
4页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的问题与反思问题之一:“转头议一议” 一 究式学习实质是这样的吗?《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培养学生:“……注重探究学习,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 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而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小组合作学习”是充 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实施新课程中,教 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部分教师 引导的探究式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案例】某历史公开课:学生按座位前后组合,4人或6人一组教师提出 一系列问题后,前而的学生转过来与后而的学生讨论听得多了,才知道这是探 究合作学习的需要我很茫然分组讨论就表示合作性、探究学习了吗?问题有 没有被探究或讨论的价值?我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优等生在唱独角戏,其余 学生当听众,没有任何补充;有的小组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时间差不多 T,还有学生正在于激烈的思想交锋,教师一个手势,讨论戛然而止,同学们又 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座位上被要求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怎么怎么样” “我觉得应如何如何”“我的评价是”等等。
反思】小组交流的过程表面丄热热闹闹,但热闹的背后缺乏更多的科学性 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分组”,把“讨论”当作“探究”,认为提几个 问题,前后排学生围坐在-•起,就达到了 “合作”和“探究”的冃的,而很少考 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实际上,学生对如何“合作”和“探究” 无从下手还有一些教师给出的“探究”问题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在哪儿讨论就 在哪儿讨论,不考虑问题的“探究”价值及其条件探究”的时间和索材也没 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探究”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了从学生方面來 说,“探究”不是促进了有成效的学习,而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看似热闹, 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没有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小组中只是学习成绩 好的学生在活动,没有学生问的互动;看不到学生之问的合作,甚至彼此不注重 对方,很少交流,更缺乏真正的学习“探究”,基木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 之上这样的“探究”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探究学习要 想使探究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应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交流 思想、解决问题小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探究的内容要有价值,时间、 条件要适度,结果要反馈。
只有这样,才能把探究学习落到实处问题之二:无效信息干扰的“包装”——这样的情境创设有意义吗?在新课程改革中,许多人提出了情景体验式的学习,主张在教学小从学习主 体的需要和愿望出发,注重学习主体的亲身实践和现场感受,建议主体或身临其 境,或借助想像、虚拟的场景,或与亲历者就相关问题彼此对话,进行角色体验,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H的为此 许多教师都非常 重视创设历史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素材但是,笔者在听课中发现,部 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情境创设”反而干扰了学习效果,流于形式案例】某高一教师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节教学小,绘声绘色地 描述一段自己编写的情境:“1922年,在红光洋房别墅旁边开了一•家红光明咖 啡馆,这个咖啡馆装了最新的冷热气汀,也就是冬天有暖气,夏天有冷气,并且 有'皇家厨师’做的大菜,还有各种糖果西点油头粉面、西装革履的先生,挽 着穿着面料质地讲究、图案绚丽烂漫、款式精致大方服饰的女士,在休闲的口子, 点一杯咖啡和一只蛋糕,在里而耗上阳光艳丽的整个下午本来课堂丄,十几 个字就能简单地概括“近代中国的新生活景象”,还需要如此“情境”吗?这种 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牛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呢?在课堂上描述这样 的“情境”不伦不类。
反思】我们为什么提倡“创设情境” ? “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冃的?仅 仅是为了给教学内容“包装”一下吗?给简单的教学内容加点“味精”或搞得“五 彩缤纷”吗?我认为“情境”创设至少要考虑一些基本原则:比如有效性创设 的情境要有利于学生理解特定的历史状态,进入历史状态,促使全体学生“神入” 历史,从而激发学牛主动学习,主动认知还要考虑课堂教学是否需要创设情境 而不仅仅是为了制造和渲染情景课堂教学创设情境需要提前设计,要考虑H的 性预设什么要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特征,H的是更好地落实课程H标情境还要 传达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做好丰富的材料准备,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问题之三:随意“抛弃”教材文本——“用”教材教能理解为“远离”教材吗?新课程的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O这话本身没错,然血 不知怎么却变成了一些教师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一些教师片面理解“用教材 教”,索性不研究教材,甚至毫无理由地脱离教材案例】我在听课吋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书木始终没有打开 过,有的课堂教学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教材,也不分析教材的内容如一 位教师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节吋,整个课堂都是脱离教材的游戏活动: 按衣、食、住、习俗等生活内容,把学生分为四小组,各小组从当今报纸、电视、 网络等信息媒体中挑选宣传现今社会生活的流行语,进行竞赛,各组报出流行语 后,要有一-名同学总结生活流行语背后反映的社会生活变化趋向。
形式是这样的: 甲组(衣):休闲随意,领舞时尚新潮;恒久魅力,你我共有;拉链衫;及 膝裙;宽松库;百褶裙……总结变化:当今人们服饰内涵丰富化、品位化,服装款式多样化乙组(食):生态美食;膳食革命;科学饮食;菜篮子工程;清水工程;绿 色GDP;能炒菜的电磁炉 总结变化:当今人们饮食注重营养、讲究质量;温饱不在是唯一追求,调整 口味,时尚饮食内组(住):安居工程;浪漫家居;民心安居;民生焦点;康居工程 总结变化:半今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居住面积扩大,注重居室装修,居 住环境丁组(习俗):略反思】把过去的“以本为本”改为完全脱离教材,导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 一个极端新课标提倡教学既要立足教材,乂要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 教教材”,是要求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结论,让教材成为 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以至于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 “资料展示厅”、“游戏活动场 所”不少教帅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 容,海阔天空,甚至离开教材去大谈从网丄查阅到的资料;也有i些教师不加分 析地改教材;有的课堂根本不用教材。
凡此种种,实际是浪费了教学资源教材 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教师必须研究教材,才能知道怎样用教材用 教材教”首先是“用”,不是抛开教材另搞一套问题之四:社会实践式的教学“泛滥化”课堂接受式学习过时了吗?虽然历史是过去的事物、现象,但人类活动沉积下來的大量历史信息,很多 存在于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里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调查,训练学生的搜集信息能 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社会实践式的历史教学模式,主要指 结合校外历史调查进行的教学活动,其内容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加 强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这样的实践调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历史因此, 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方面鼓励进行社会实践式的学习,另一 方而也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在教学小大量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案例】某一位高中历史教师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节吋,安排这 样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以调查访问的方式,整理出近现代社会生活中服饰发生 了哪些演变?原因是什么(调查表略)?以社会调查、影视资料收集等方法,整 理出新中国成立后民居、风俗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 ”【反思】社会实践式的教学比课堂教学方式要花更多的时间,这就决定不可 能搞那么多“社会调查”,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搞调查,更无需实践。
这样搞 的活动往往导致实践的浅层化和庸俗化实际丄,像丄述实践是没有意义的,完 全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来常握要慎重使用社会调查要组织这样的活动就必须有 明确的ri标问题之五:落实“三维目标”——意味着要淡化“双基”教学吗?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无意中放松了基础 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生怕被扌II上“穿新 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 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出新招案例】一位教师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整节课都是请学生阅读 材料,说出自己的情感请看:“20世纪50年代末,是一个饥荒吋代根茂叔 的童年就在东一把树叶、西一•把草根的口子里打发的根茂叔的父亲,是一•个老 实巴交的农民根茂叔七岁时的那年冬天,家里一连两天都没有可填肚子的东西 为根茂叔饿得眼睛都懒得睁吋,根茂叔的父亲攥着一•把带着泥土的地瓜藤粉回来 了,父亲哄根茂叔在屋外喝着放入藤粉面的水汤,而后转身冋屋,用一-条草绳在 房梁上自尽了根茂叔长大后才知道,父亲是为了给他剩一口吃的,才如此做的 然后教师问:“同学们,请说一说你对根茂叔遭遇的内心感受是什么? ”再看: “材料二《村居》:围墙紧傍小溪流,雪白阳台绿树头。
拆掉草房换砖瓦,家家 更上一层楼刘振徳《诗刊》,2005年2刀号)”教师乂问:“从《村居》 中,伤〈们对今天的生活的内心感受又有哪些?为了珍惜今天生活,我们应该树立 怎样的生活观? ”【反思】这堂课教师不惜花大量时间给学生讲故事、谈感受,血对学科最基 础的记忆、理解、应用等训练却大量减少,这是“种了别人的出,荒了口己的园”, 历史课变成了语文课完全脱离了本节历史课的基本要求一堂历史课的底线, 至少应让学牛常握几个知识,理解几个历史现象如能用基木的历史知识分析问 题,那就叫成功的教学否则,历史课还有多人意义呢?引导学生人谈思想收获, 且不谈引导的对与不对,这样追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十分 荒唐的问题之六:“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一切迁就学生吗?“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课堂上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 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纽织者、引导者在课堂上为了不违背这些理 念,教师常常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干啥就干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案例】这是高•一新课程《新中国的外交》一课课堂上,教师问:同学们, 周恩來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之一,也是世界人民敬仰的杰岀政治家他以超凡 的人格魅力、出众的智慧、博大的胸怀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将中国带出孤 立状态,并使之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
请你说一说周恩来超凡的人格魅力与哪些 因素分不开?接着说「'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同学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经过一系列提问,有的学牛说是家庭条件,有的学牛说是自我塑造,有的学生说 是天生的,有的学生说是留学国外……教师都给予表扬——“说得真好” “有创 恳\ O【反思】教师打着自主学习的旗号,一味强调学生自主,一切都由学生说了 算,教师却“淡化出场”,游离于活动之外,缺乏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对如 何分析问题不得要领这样的“活动”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不能把“自主” 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 沙教师的指导是教师的责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力所能及 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应引之新课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究其实质主要是没有吃透新课改的精神,盲H地 赶潮流、求轰动,追求在形式上做文章走进新课程,要深入学习,领会精髓, 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