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猫·鼠读后感.doc
2页读《狗·猫·鼠》有感 读《朝花夕拾》 ,第一篇就是《狗·猫·鼠》 ,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文章都是很艰深的,所以 读时有一种畏难情绪,初读有印证了这一点细读几遍之后有了一些感悟不知确否,望 大家指正 《狗·猫·鼠》这篇文章主要是围绕“猫”来写的,先写有人说我仇猫,有因狗仇猫所以 推断我是狗,于是我查考狗仇猫的根源——德国童话中的故事曾讲到狗仇猫,但我仇猫自 有我的原因——①猫碰到弱小动物,不是就咬死而是折磨;②有媚态;③配合时的嗥叫闹 得人心烦这都是近来仇猫的缘由,其实仇猫可以上溯到十来岁时,我不讨厌鼠,甚而救 养了一只给我带来乐趣的隐鼠,隐鼠的不见据长妈妈说是被猫吃掉了,因此我开始仇猫, 虽然后来确认这并非猫所为,但我和猫并没融合起来这是旧仇,有加上猫伤害了兔的儿 女们的新怨,所以我更加仇猫,但我现在却不虐猫了,只是赶走,我也学“聪明”了 分析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逻辑严密,推理层层深入 如文章的第一段,开头就说“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的《兔和猫》是他们的证据为什么会有人闲得如此无聊来考证我的隐私呢?因为我写 文章触到了一些名流的痛处,他们要攻击我。
于是按他们的逻辑:我仇猫,狗也仇猫,因 此我是狗,而我还说要打“落水狗” ,我是多么愚蠢的一个人啊这是多么愚蠢的推理啊 从这一段环环相扣的说理,我们看到先生逻辑思维的严密 单从文章的这一段就可以看出,说我仇猫、指我是狗是人们即那些名流们是别有用心的 这篇文章条理清晰,说理层层深入,如文中写到:我写文章碰到一些人的痛处,得罪了名 流就危险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脚色是不好惹的 “怎的不好惹呢?”······通 过设问,引导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层层深入地展开问题 文中的第四段:其实人禽之辨······最后一段;这确是先前所没有料想到的,也都 很好的体现了先生逻辑的严密,层层深入地阐述道理 二、渊博的学识,使文章妙趣横生 文章中写狗、猫、鼠,作者运用了古今中外的童话、故事、传说写狗仇猫引用了覃哈特 博士的《自然史底国民童话》中的童话;写我讨厌猫们配合时的嗥叫,又引用了大勃吕盖 尔的铜版画来佐证;写我幼年时的不喜猫,有列出了日本的猫婆,中国古时候的“猫鬼” 的传说;还有老祖母讲猫和虎的故事;“八戒招赘”和“老鼠成亲”的花纸;“墨猴”的 传说······ 看完这篇文章,我一边叹服先生的博闻强识,一边汗颜自己的孤陋寡闻,一边也为现在的 学生写不出好作文找到了缘由。
三、幽默的语言,辛辣的讽刺 鲁迅先生的文章历来充满讽刺意味,这篇也不例外,如第一段中,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 责任的前辈”之流,语中就满含讥讽;如第四段中,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 但······前者讽刺了那些自己“不干净”但还自命清高的学者权贵;后者讽刺了 那些打着“正义”的旗子残害弱者的军阀权贵如第五段中这些含有“阴险的暗示”的句 子,多么幽默智慧啊再如最后一段,作者由自己赶猫想到官兵们的剿匪或杀敌,接着说: 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多 么辛辣的讽刺啊,原来“指导青年”的前辈都是这样误导青年的呀 四、文章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如文中第一段提到说我仇猫的依据是《猫和兔》 ,对于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读者来说就也些 不明就理,但文章最后一段就有了补充就,我仇猫因猫伤害了兔的儿女们再如第一段中 提到了我写文章“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 ,而文章最后又写到我的只做表面文章而不求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 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 原来鲁迅先生得罪的是这样的指导青年的前辈,我们也很 庆幸先生没有成为这样的前辈,否则世上不知又多了多少祸国殃民的“名流”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陋分析,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文中写到老祖母讲猫作虎老师的 故事,我仔细想了半天,也不明白这个故事与中心的关系所以我大胆地想删去这个故事 不致影响文意吧?敬待诸位高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