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docx

21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88173819
  • 上传时间:2021-07-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5.22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06~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壮族人口约为1692.64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5.12%,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支系繁杂,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其余小部分居住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等地,壮族的分布区域基本连成一片各地的壮族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如布壮、布依、布曼、布沙、布僚、布傣、布陇……共计40多种[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壮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资源和探索经验一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以非物质形态展现的文化遗产的总称一个民族经过不断的迁徙和融合,文化亦不断地变迁,其非遗不仅具有丰富性、多样性,还呈现出多民族共享性和融合性为使本文的研究更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文内所涉及的壮族非遗,是以我国自2006年以来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和省级非遗名录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以下述四个要素界定和梳理出的壮族非遗项目第一,项目以“壮族”命名,是壮族独有的文化,例如“壮族嘹歌”“壮剧”“壮族织锦技艺”等。

      第二,项目名称未用“壮族”命名,但由壮族的主要聚居地申报,为当地壮族民众与其他民族共享的文化,如“广西八音”(主要分布在隆林、西林等县)[2]、“黄姚放灯节”[3]第三,项目是壮族民族历史文化的再现,比如“布洛陀”[4]第四,一些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形式在传入壮族聚居地区后,被壮族民众广泛接受,并融合了壮族特有的文化形式传承下来的项目,比如“四六联民歌”,是壮族先民吸收中原魏晋南北朝的骈赋,融诗词歌赋骈为一体的一种民歌样式,其基本特点是记以汉字,唱以壮音;再如邕剧虽是汉族创造的皮黄剧种,其传承人洪琪也汉族,但其剧目内容、唱腔以及行头扮相等在长期的发展中自然地融入了壮族历史文化元素,因此邕剧也被列为壮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壮族非遗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分布现状按照上述四个分类标准,对现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含扩展)进行整理,统计结果见表1表1 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壮族非遗统计*项目类别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批次民间文学(5项)Ⅰ-2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第一批Ⅰ-23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第一批Ⅰ-82壮族嘹歌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第二批Ⅰ-113坡芽情歌云南省富宁县第三批Ⅰ-147壮族百鸟衣故事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第四批传统音乐(4项)Ⅱ-32那坡壮族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第一批Ⅱ-30多声部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第一批扩展Ⅱ-52吹打:广西八音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第二批扩展Ⅱ-162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第四批传统舞蹈(2项)Ⅲ-26铜鼓舞文山壮族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第一批;第三批扩展Ⅲ-5狮舞:田阳壮族狮舞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第三批传统戏剧(5项)Ⅳ-37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Ⅳ-65桂南采茶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第一批Ⅳ-76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Ⅳ-82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一批;第一批扩展Ⅳ–138邕剧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批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1项)Ⅷ–20壮族织锦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第一批传统医药(1项)Ⅸ–18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广西中医学院第三批民俗(8项)Ⅹ–15壮族蚂虫另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第一批Ⅹ–46壮族歌圩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一批Ⅹ–61壮族铜鼓习俗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第一批Ⅹ–74宾阳炮龙节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第二批Ⅹ–12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第三批扩展Ⅹ–68农历二十四节气:壮族霜降节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第四批Ⅹ–85民间新俗:钦州跳岭头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三批扩展Ⅹ–122中元节:资源河灯节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第三批扩展注:因壮族历史上与汉、侗、瑶、彝等多个民族杂居,其文化在多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实现了高度共享,故本文所列的四要素和统计的项目中,除以“壮族”命名的项目外,其他如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资料来源于《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11〕14号)、《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14〕59号)其中“—”表示该分类暂无壮族非遗项目表1 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壮族非遗统计*在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按以上分类标准可计入壮族非遗的项目共有26项[5],分别为第一批12项、第二批(含第一批扩展)4项、第三批(含第二批扩展)4项、第四批(含第三批扩展)6项(见图1)图1 四批国家级壮族非遗名录项目分布(二)壮族非遗在省(区)级非遗名录中的分布情况在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指导下,壮族聚居的五省(区)也建立起了相应的省(区)级非遗名录,为国家级名录的申报和充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已公布的省(区)级非遗名录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广东省和湖南省共有195项省级壮族非遗项目(见表2)表2 桂、黔、滇、湘、粤壮族省级非遗项目统计申报地区批次项目名称项目数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布洛陀、刘三姐歌谣、那坡壮族民歌、桂剧、壮族采茶戏、彩调、壮剧、壮族织锦技艺、壮族蚂虫另节、壮族歌圩、壮族铜鼓习俗、柳州山歌、壮族嘹歌、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壮族三声部民歌、凌云壮族72巫调、壮族天琴艺术、壮族春牛舞、壮族蚂虫另舞、壮族舂榔舞、壮族师公戏、靖西壮族端午药市、宾阳炮龙节、壮族盘古庙会、壮族民间医药、壮族抢花炮、壮族伏波庙会27第二批壮族哭嫁歌、壮族悲歌、壮族民歌、壮族蜂鼓音乐、壮族会鼓、壮族打扁担、壮族师公舞、壮族香火球、三月三歌圩、上林县渡河公、河灯节11第三批象州壮欢、田东壮族排歌、壮族马骨胡艺术、大新壮族高腔山歌、永福阴笛乐、壮族打砻(榔)舞、壮族舞火猫、壮族翡翠鸟舞、平果壮族踩花灯、壮族九莲灯、南宁壮族春牛舞、壮族提线木偶戏、壮族铜鼓铸造技艺、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壮族霜降节、隆林壮族歌会习俗、壮族祭瑶娘、黄姚放灯节、壮族亥日、上林壮族灯酒节、壮族芒那节、壮族芒那节、壮族末伦、壮族斗竹马24第四批上林四六联民歌、右江壮族排歌、平果壮族丧歌、隆安壮族排歌、乐业壮族古歌、上林壮族八音、武鸣壮族山歌、南宁壮族哭嫁歌、靖西壮族山歌(靖西上下甲山歌)、田州壮族山歌、隆林壮族山歌(隆林哥侬呵山歌)、天峨壮族八仙、上林壮族师公舞、壮族麒麟舞、马山壮族踩花灯、靖西壮族舞蹈(壮族马绿舞、壮族弄腊舞、壮族田间矮人舞、舞春牛)、壮族铜鼓舞、壮族板鞋舞、乐业壮族龙灯舞、北路壮剧、上林壮族师公戏、德保壮族末伦、龙胜北壮服饰制作技艺、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靖西壮族夹砂陶制作技艺、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靖西壮医驳骨疗法、横县云表壮族歌圩、上林壮族万寿节、德保壮族歌圩、凌云泗城壮族夜婚习俗、西林壮族欧贵婚俗、平果壮族歌圩、壮族抛绣球习俗34第五批妈勒访天边传说、壮族信歌、良庆壮族嘹啰山歌、壮族传扬歌、壮族巫辞、卜伙的故事、北路壮族唢呐套曲、靖西壮族民间小调、靖西壮族八音、东兰壮族长排山歌、武宣壮欢调、壮族国调毪、扶绥壮族舞雀、隆林北路壮剧、西林那劳土戏、合山壮师剧、扶绥壮族采茶剧、田东壮族唐皇、壮族卜牙调、壮族迪尺、壮族抢花炮、壮族服饰制作技艺、南丹壮族服饰、宁明壮族民间染织工艺、扶绥壮族酸粥、壮族谭氏草药疗骨法、南宁花婆节、壮族毬丝歌会、壮族罗波庙会、壮族“四月四”、横县壮族三相圩逢、露圩壮族圩逢、上林壮族龙母节、更望湖壮族歌圩、壮族安龙歌会、壮族土俗字36第六批柳江莫一大王、莫一大王、天峨布洛陀、金龙壮族官郎歌、南宁壮族高腔民歌、融水壮族朋比艺术、藤县八音、防城壮族天琴艺术、贵港港南八音、田东壮族欢侬、田东壮族嘹歌、壮族北路八音、东兰壮族勒脚歌、壮族咧嘿歌、那坡壮剧、壮族八音坐唱、壮族踩风车、壮族刺绣、靖西壮族民间剪纸、靖西壮族堆绣、柳江壮族竹编技艺、乐业壮族纺织技艺、壮族衮服制作技艺、壮医经筋疗法、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壮族添粮补寿习俗、灵水壮族歌圩、三里壮族歌圩、田林壮族吼敢、八步壮族服饰、天峨壮族婚俗31贵州省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煨酒酿造技艺、壮年2云南省第一批壮族彝族铜鼓舞、壮族纸马舞、壮族渔鼓、者太乡者太村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开化镇壮族纸马舞之乡、铜鼓舞之乡6第二批坡芽情歌、弄娅歪、棒棒灯、女子太阳节、陇端节、火草纺织技艺、壮族刺绣技艺、壮族银器制作技艺、马洒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么所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10第三批(扩展)草人舞、男子手巾舞、芦差冲村壮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洞经音乐、月琴(弦子)制作技艺5第四批(扩展)弄驴壮族民歌、壮族创世史诗《濮侬论者渡》、阿峨壮族版画、中草药酒曲制作技艺、九龙山祭祀、赶花节、皇姑节、壮族铜鼓舞8广东省第一至五批——第六批牛王诞1湖南省第一至四批——注:本表中数据根据各省(区)文化厅所公布的省(区)级非遗名录整理而成,“—”表示该省(区)级名录中无壮族非遗项目。

      本表统计数据截止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表2 桂、黔、滇、湘、粤壮族省级非遗项目统计据表2,壮族非遗在壮族聚居的五个省(区)的省级非遗名录中共计195项,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公布了六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涉及壮族的达163项;云南省所公布的四批(含扩展)省级名录中,壮族非遗为29项;贵州省公布的四批非遗名录中涉及壮族的仅有2项;广东省省级非遗名录中与壮族有关的仅为1项,而湖南省则没有壮族非遗项目三)壮族非遗在国家级、省(区)级非遗名录中的分布特点按照上述统计方法,壮族非遗在分布上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总量相对较少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壮族非遗项目为26项,仅占项目总量的1.89%[6]把拥有1692.64万人口的壮族与人口为835.39万的土家族作比较,土家族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有42项[7],占全国非遗项目总量的3.06%;从省级非遗名录数据上看,各省土家族省级非遗项目为222项,壮族省级非遗项目仅为195项总体上说,壮族的非遗项目在数量上相对较少第二,非遗类别不统一在国家级非遗名录十大分类的基础上,各壮族分布的省(区)公布了省(区)级非遗名录,但这些名录的分类,并未完全遵循国家级非遗的分类原则。

      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布的前五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并未对项目进行分类,直至2016年9月公布的第六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才开始按照按国家级非遗分类原则对各非遗项目进行分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