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docx
8页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 能力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第 1 页情●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第 2 页在反复 中,整体感知文意;激 学生想像,再 画面,引 学生感受文章的 情画意;背 文;深入研 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 ]一、 同学 ,你 得我 周 的一切美 ?也 你忙碌于繁重的学 中,无暇欣 ,但当你抬 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 的美好 天的晴明, 地的广袤, 山的挺拔, 的健壮⋯⋯无不 你心 神 今天我 学 的《答 中 》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 我 一同去欣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 介多媒体 示:陶弘景( 452~ 536),字通明,南朝梁 丹徒秣陵(今江 省江宁 )人他曾 担任 王的侍 ,因看透了混 的人世,后 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 大事,无不前以咨 ,月中常有数信, 人 ‘ 山中宰相 ’ ”。
中 即 征,字元度, 郡阳夏人,曾作中 ,所以称之 中 陶弘景 征的 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 山川, 四 ,文辞清 , 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 , 因政局 , 矛盾尖 , 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 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在 信中常常描山第 3 页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 / 之美,古来 / 共谈,高峰 / 入云,清流 / 见底两岸 / 石壁,五色 / 交辉青林 / 翠竹,四时 / 俱备晓雾 / 将歇,猿鸟/ 乱鸣;夕日 / 欲颓,沉鳞 / 竞跃实是 / 欲界之仙都自 / 康乐 // 以来,未复有 / 能与( yú )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第 4 页(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内容如下:( 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第 5 页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 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第 6 页来共谈”, 这个“美”字, 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六、布置作业1.默写课文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第 7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