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论视阈下方剂名英译存在的问题及翻译策略解析.doc
2页目的论视阈下方剂名英译存在的问题及翻译策略解析=“news_bd”> 习近平主席始终将中医药视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民族复兴和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资源众所周知,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需继承并发扬光大上自秦汉下迄现今,几十万首方剂更是中医药宝库中的奇葩,是中医药对外交流的急先锋,更是中医药创汇的主力军为使中医名方走出国门,更好地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发挥其独特优势,方剂名的准确英译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试图从目的论角度探析方剂名英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1 方剂名的命名 中医方剂名是对中医名方理法方药、配伍特点及药物构成、主治病证等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既反映了中医药机理机制,又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翻译者而言,掌握方剂命名的规律和含义,对方剂名的英译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方剂大多以处方组成命名,如五苓散、二陈丸、桑麻丸、枇杷膏、乌梅丸、四磨汤;部分方剂以主药和功效命名,如藿香正气丸、槟榔四消丸;部分方剂以道教文化命名,如玉女煎、青龙汤、真武汤、白虎汤;部分方剂以中医术语命名,如泻白丸、导赤丹、左归丸正是由于方剂名命名较为复杂,给其翻译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2 方剂名英译中现存的问题 2.1 零翻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大多数方剂名的英译均采取汉语拼音或汉语拼音加剂型英译的方法如牛黄解毒丸译为NiuHuangJieDu Wan,这种直接使用汉语拼音的翻译方式即为零翻译,对于外国消费者而言是完全不被理解的,仍需改进此外,部分方剂名的英译是由汉语拼音和剂型英译组合而成如二至丸和二陈汤分别译为Erzhi Pill和Erchen Decoction,这种英译方法事实上无法传递药物的药理机制等信息,对外国消费者而言无法理解其中的药理功效因此,一味地使用汉语拼音作为翻译方剂名的首选译法是不可取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是零翻译,不能实现翻译的目的,无法给读者传递有效的信息 2.2 译名过于复杂 有相当部分的方剂名被逐字地翻译为英文,而大多繁琐冗长,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和接受如大青龙汤译为Decoction for Inducing Diaphoresis,六味地黄丸译为Pill of Six Drugs Containing Rehmanniae Praeparata,这种译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忠于原文,可大多数外国消费者无法理解复杂文字所传递的涵义。
因此,逐字译法也不适用于方剂名的翻译 3 目的论三原则 汉斯弗米尔(Vermeer)首次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也就是说,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此外,目的论认为翻译须遵循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其中目的性原则是翻译中的最高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目的论对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三十年译届广泛讨论的形式与动态对等均做出了较好的解释翻译不管采取归化还是异化,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译者可根据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增减或改写连贯性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可使读者理__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4 方剂名的翻译策略 中医药文化要想走向国际化,更好地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发挥其独特优势,对中医方剂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方剂名的翻译应尽可能考虑到外国消费者的需求,译名应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灵活采取翻译策略,增强译名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4.1 直译 方剂名的直译,指根据药物功效和组成进行翻译对于简单易懂的方剂名,如成分和功效等组成的,可采取直译的方法例如,麻黄汤译为MaHuang Decoction,苍耳子散译为Xanthii Power,平胃散译为Powder of Regulatingthe Stomach,药名各个对应的部分均可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的词语,通过英译可有效理解该药的成分或功效,但该翻译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方剂名的翻译 4.2 直译加音译 音译法不适用于所有方剂名的翻译,大多数外国消费者无法完全理解汉语拼音,一味使用拼音翻译是零翻译,即无效翻译随着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走向国际化,也被更多的外国人所理解接受,如中医中的阴阳气在英文中无法找到对等的词语,可适当采用音译法,译为YinYangQi此外,以方中诸药组成命名的方剂名、与五行配伍相关的方剂名等,均适合采用音译法但在翻译实践中,应首先考虑直译,后考虑音译,或将两者结合 4.3 主译名+副译名 文化翻译强调语言转换过程中对文化内涵和因素的保存和再现,针对繁琐冗长和文化类方剂名的英译,应从文化角度准确再现中医药术语所表达的涵义及所表达的特点,即从内容到形式更为完整地传递方剂中表达的信息,凸显中国传统文化。
因此,笔者认为可采用主译名加副译名的方法,既保持方剂名翻译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又有效传递药方的药理机制、成分功效如白虎汤译为White TigerDecoction(Decoction for Eliminating Heart),该翻译模式既简单易懂,又没有丢失白虎的文化内涵天王补心丹译为TianWang for nourishing heart Pills(Heavenly KingFortifying-the-heart Pills),调经养荣丸译为TiaoJingYangRong bolus(Pillls for Tonics and Menstrual Regulation),这种翻译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富含文化意象的方剂名,又如泰山磐石散方主治妊娠气血不足,可养血安胎,犹如泰山磐石一般,故名泰山磐石散,可译为TaiShan RockPowder(Powder for Calming Fetus),主译名能体现方中的文化意象,副译名对该方进一步补充,说明其功效仙方活命饮方能定痛回生,功似仙方,有起死回生之效,故名仙方活命饮,可译为XianFang HuoMing Decoction(ImmortalFormula for giving life Decoction)。
四君子汤由四味药物组成,皆平和之品,不热不燥,平补不峻,以益气健脾和胃,故名四君子汤,可译为Four Gentlemen Decoction(Decoction of strengthening spleen and regulating stomach),主译名中较为贴切地表达了该方中四味药物的药性,即平和之品,不热不燥,平补不峻,如君子般温文尔雅,不卑不亢,副译名对该方的功效进行增补 5 结语 方剂名的翻译一直是翻译届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走向国际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使方剂名英译统一化和标准化,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译者应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翻译,既表达方剂名的科学内涵,又能在英译中展示药方中富含的文化意象,传递中医特有的文化内涵,为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西太平洋标准中医术语的快速发展增砖添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