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口数量与决策选择.pdf

28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3122152
  • 上传时间:2018-06-0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637.86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人口数量与决策选择 人口数量与决策选择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 张为民 一、 引言 一、 引言 我国有 12.86 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历史人口学的研究发现,我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历史由来已久1798 年我国人口已达 2.9 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20 世纪是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世纪 1900 年总人口接近 4 亿, 1911 年 3.9亿,1936 年达到 5.2 亿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约 5.4 亿20 世纪上半叶的50 年,我国人口净增 1.4 亿,年平均增长 0.7%这 50 年,虽然人口也在增加,但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以及高死亡率的影响,人口增长速度还是比较低的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新的人口增长高峰期,总人口由 50 年代初的 5.5 亿增加到2000 年的 12.7 亿,50 年增加一倍多,年平均增长 1.7%,显然,20 世纪的前、后 50 年比较,后 50 年的人口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前 50 年同时,人口出生率从1950 年的 37‰下降到 2000 年的 14‰,自然增长率从 20‰下降到 7‰虽然这50 年是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但由于成功地实施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上世纪末人口增长速度已明显回落。

      我国人口已经从一个高速增长的人口转变成一个低速增长的人口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0.7%)已经低于世界、亚洲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分别为 1.3%、1.4%、1.6%) ,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增长阶段 我国的出生率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下降了一半以上的同时,由于育龄妇女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出生的婴儿数量从 1950 年的 2000 多万经过增长后又回到 2000 年的近 2000 万 近半个世纪, 人口的年出生量基本保持在 2000 万左右,这是不容忽视的出生人口增长现象,说明我国人口增长惯性之强、潜力之大 同时, 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半个世纪中, 每年净增人数从1950年的1000多万,经过 60、70 年代的 1600 万左右逐渐回到上世纪末的 1000 万左右根据最近两次人口普查(1990-2000)的比较, 10 年零 4 个月人口总量共增加 13215万人,增加人口 11.66%,平均每年增加 1279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 1.07% 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我国经历过鼓励生育到节制生育截然不同的发展1阶段,人口增长的压力虽然在 20 世纪末有所缓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而且还将伴随我们度过相当长的时间。

      这是一笔负担性的“历史遗产” ,它将逐渐从 20 世纪后半期的人口转变性增长演变成 21 世纪前半期的人口惯性增长 二、我国人口未来发展的预测方法和参数选择 二、我国人口未来发展的预测方法和参数选择 为了客观准确描述我国人口在 21 世纪的发展趋势, 我们利用 2000 年人口普查提供的相关数据,预测出了未来 50 年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发展及变化趋势 (一) 预测方法和基础数据 (一) 预测方法和基础数据 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三个因素,出生、死亡和迁移所以对人口数量的预测,实质上就转化为对出生、死亡和迁移的预测,我们所采用的人口预测基本方法是人口年龄移算方法,即 n 岁人口扣除一年的死亡和净迁出后,成长为下一年的 n+1 岁人口年龄移算方法是在考虑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基础上分别预测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和迁移人口,使人口预测更符合实际的人口发展情况,其预测结果具有较强的分析和应用价值 就全国来讲,国际迁移人口的数量很小,所以我们在预测中没有考虑国际迁移因素因此,本文描述的 21 世纪我国人口发展主要是由当前的年龄结构和出生、死亡因素变化决定的 2000 年人口普查为人口预测提供了基础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2000 年全国分性别人口年龄结构; 2000 年全国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2000 年全国分性别年龄别死亡水平和死亡模式 但由于 2000 年人口普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次普查,规模巨大,难度空前,使普查数据质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2000 年人口普查的人口漏报率为 1.81%,分年龄数据 0-9 岁人口漏报比较严重,普查直接计算的妇女生育率和粗死亡率偏低等因此,用于人口预测的年龄结构、生育、死亡等基础数据,我们都事先进行了修正 1、年龄结构 2000 年人口普查,直接登记总人口为 124261 万人,比普查公报公布的126583 万人,扣除 250 万解放军现役军人后还少 2072 万人,也就是说普查直接登记漏登了 2072 万人为此,在评估的基础上,对 2000 年人口普查实际登记的 11 月 1 日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整, 使调整后各年龄人口之和为 126583 万人 并2以此对 2000 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总人口 126747 万人进行了分年龄、性别的推算,作为预测起始的年龄性别构成数据这一年龄结构基本反映了我国半个世纪以来人口发展变化的历程 从有详细资料的 1953 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已经从一个典型的年轻型年龄结构, 逐步发展成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老年型早期的年龄结构,几次普查的年龄结构明显地记录了我国人口成长的脚步。

      2、生育水平 我国目前的出生率明显低于世界、亚洲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从总和生育率看,从 1950 年平均一个妇女一生要生育 6 个孩子降低到典型的低生育率(更替水平以下) 、不到 2 个孩子的水平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目前人口的生育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2000 年,全球平均的总和生育率为 2.8,发达国家为 1.6,发展中国家为 3.2,亚洲为 2.7,中国为 1.8我国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就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建国以来,我国的生育率经过了一系列大的转变1949-1969 年,除了大跃进和三年灾害期间正常生育受到影响使生育水平降低以外,其他年份总和生育率居高不下,维持在平均 6 个孩子的水平上1969-1977 年,为生育率迅速下降阶段,总和生育率从6 急剧下降到 3 以下1977-1991 年,总和生育率在 2-3 之间波动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计划生育政策冲突较大,使得生育率出现过一些波动1991-1999 年,总和生育率出现了相对稳定的下降趋势,并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低于更替水平的低生育率只有保持一段时间,才会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口的增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长此以往,一个增长的人口将转型为缩减的人口。

      2000 年人口普查直接计算的总和生育率为 1.22,没有准确反映 2000 年我国妇女的生育水平,这主要是漏报造成的那么,目前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到底为多少呢? 首先,从近几年小学入学人数看 2000 年人口普查 0-9 岁的漏报,从而考察出生人口的漏报,以便对总和生育率进行调整近些年一系列的人口调查表明,对出生人口,特别是超计划出生孩子的调查难度很大,极易漏报我们利用近年来小学入学人数与这次普查的低年龄人口做一比较(见表 2.1) ,来估计 0-93岁人口的漏报 小学入学人数与低年龄少年儿童数量有着密切联系假设①学龄儿童入学率为 100%;②全国上小学的年龄统一为 6 周岁(单看一年当然不合理,但如果看连续几年的累计情况还是大致可行的) ;③普查时点 11 月 1 日与 9 月 1 日各年龄人口数的时点差异忽略不计 那么普查时4岁人口减掉两年的死亡应为2002年小学入学的人数,5 岁人口减掉一年的死亡应为 2001 年小学入学的人数,6岁人口应为 2000 年小学入学的人数, 7 岁人口加上一年的死亡应为 1999 年小学入学的人数,……,依此类推,便可得到 1997-2002 年历年应该上小学的人数(表 2.1 中“按人口普查回推到入学年龄人数”) 。

      通过表2.1, 我们发现实际入学人数都比回推入学人数多, 6年累计多出1996万人实际入学人数比回推入学儿童稍少是正常的,因为入学率很难达到 100%;而每年都比回推入学儿童多则是不合常规的,因为教育统计中,虽然小学入学人数可能略有重报,但连续 6 年多报入学人数 1996 万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这种不合常规的现象只能用这次人口普查 4-9 岁人口约有 1996 万人被漏掉了来解释 表 2.1 普查登记人数与相应年份入学人数的比较 表 2.1 普查登记人数与相应年份入学人数的比较 单位:万人2000 年普查 2000 年普查 入学人数 入学人数 年龄 年龄 人数 人数 入学年份入学年份实际 实际 入学人数入学人数按人口普查回推到入学年龄人数 按人口普查回推到入学年龄人数 实际入学人数比回推入学人数多 实际入学人数比回推入学人数多 41522200219531519 43451693200119441692 25261647 200019461647 29971791 199920301793 23781875 199822011878 32392008 199724622012 450合计 10537 1253610540 1996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以上分析,仅 4-9 岁年龄段漏报人口就达 1996 万,占该年龄段普查登记人数的 18.94%,如果 0-3 岁人口也按此比例漏报,漏报 1018 万从而,这次普查0-9 岁人口漏报多达 3014 万 为什么 0-9 岁人口漏报如此严重呢?首先,群众对超生的孩子往往不愿意4如实申报,以便避开超生处罚;其次,一些基层政府在普查之前就错误地认为普查将是对十年来计划生育工作成效的一次大检验,十年来与计划生育有关的出生数已经经过上级的认定,而且已经得到上级的表彰,如果普查的小孩多于平常上报的出生数,以往的政绩就要被怀疑,而且也担心由此受到批评;第三,一些带孩子外出打工和躲避计划生育管理的流动人口,其孩子也很难被如实地登记上来 通过与近年来小学入学人数的比较,可以得出这次普查 0-9 岁人口平均漏报 18.94%,以此计算出生人口的漏报率,来调整 2000 年的总和生育率,将达到1.63 其次,我们再看一下 1990 年人口普查 0-9 岁人口的漏报,了解 1990 年 0-9岁各年龄人口的漏报规律,假设 2000 年 0 岁人口的漏报规律与 1990 年保持同一水平,便可以修正 2000 年 0 岁人口的数据,以此便可估计 2000 年的总和生育率。

      假设 2000 年人口普查 10-19 岁人口是准确的,表 2.2 则是利用 2000 年人口普查的 10-19 岁人口回推的 1990 年 0-9 岁低年龄人口的漏报情况, 可以看出,年龄越小漏报的可能性越大,1990 年 0 岁人口的漏报率达到 13.68%,是 0-9 岁平均漏报率 5.81%的 2 倍多 如果按照这个规律调整 2000 年 0 岁人口的漏报率,2000 年总和生育率达到 2.0 表 2.2 2000 年人口普查与 1990 年人口普查相应年龄的比较 表 2.2 2000 年人口普查与 1990 年人口普查相应年龄的比较 单位:万人,%2000 年人口普查 1990 年人口普查年龄 实际登记 按时点差4个月调整 年龄实际登记2000 年普查回推 90 年相应年龄人口回推人数与 90 年登记人数之差 90 年 漏报率 10 2621 2586 0 2322 2640 318 13.68 11 2514 2495 1 2333 2521 188 8.07 12 2458 2515 2 2418 2535 117 4.84 13 2628 2526 3 2429 2542 113 4.65 14 2319 2227 4 2141 2241 100 4.65 15 2043 2039 5 1998 2051 53 2.63 16 2031 2023 6 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