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选读》教学札记.docx
14页《〈史记〉选读》教学札记 沈中尧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过后,高中语文的教学即全面转入选修面对苏教版近20本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当仁不让地成为选修教学的首选,其意义各有各的解读,道理也各有各的说法大家普遍认同的有两点:一是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论是语言文字的传授,还是文学表达的传承,作选修教学之用毋容置疑;二是按“阅读浅易古代诗文”的标准以及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导向,为考而选也无可厚非作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第一本选修教材,理当为整个选修课程开个好头,因此,仔细研读《〈史记〉选读》,做到心中有数就显得十分重要《〈史记〉选读》按八个专题编排,其中,除最后两个专题为《史记》的影响及研究,其余六个专题共节选了19篇(18选文+1存目)由于这一选修的教学只有10周左右的时间,其间还要穿插少量其它选修内容的教学,最终确定《〈史记〉选读》“讲稳定、讲延续、讲效应”的选文教学基本思路讲稳定,就是与前面五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在要求、标准等方面不宜有明显的不同;讲延续,就是在选文方面要尽量体现与前面五个必修模块教学内容的对应;讲效应,就是根据高中生文言文阅读的标准和要求有的放矢地教学相关的知识和内容。
基于此,我计划先按如下篇目进行《〈史记〉选读》选修课的教学:①《太史公自序》《屈原列传》与《报任安书》(必修五,现存目),《李将军列传》《淮阴侯列传》自读备选;②《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对应《鸿门宴》(必修三);③《滑稽列传》《刺客列传》与《廉颇相如列传》(必修三,复选),《魏公子列传》自读备选;④《孔子世家》对应《季氏将伐颛臾》(必修四)同时,根据《〈史记〉选读》中的“积累与运用”皆放在每一个专题之后的编排方式,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我打算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整合式教学,让文本意义的解读与文言知识的把握真正做到同步前行至于《〈史记〉选读》教学的总目的,现成的说法是:通过《史记》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的治学习惯在仔细阅读了以上备选的教学篇目以及六个专题后的“积累与运用”后,我发现了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接下来的教学就特别注意:一是对节选的文本以及相关的注释反复审读,坚持立足全文讲授课文;二是对不当不妥不对之处启发或引导学生一道来加以辨正。
高中语文的选修教学,我认为应当充分关注“三性合一”的准则,即:要将陶冶性、研究性和趣味性融会贯通于选修教学的内容选择、方法调用、过程安排之中一、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史记〉选读》的教学,当从《太史公自序》入手,可《太史公自序》牵扯到的东西实在是太丰富了,要让学生不至于一入手就开始畏惧读《史记》或者对《〈史记〉选读》提不起兴趣,我想还是应当以学生的实际为起点——从他们曾经读过的有关《史记》的方方面面入手,特别是可以抓住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必修五的学习内容,其中的《报任安书》就是很好的一个切入点那么,如何将《太史公自序》与《报任安书》挂上钩呢?先让学生好好地回顾一下司马迁在给任安的信中围绕“生与死”所做的种种阐述,大家很自然地就将他(司马迁)与它(《史记》)联系了起来此时,就可以让大家一起来解读《〈史记〉选读》第一专题之名——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问:何谓“倜傥非常之人”?“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所言“倜傥非常之人”实指哪些人?预备的幻灯片之一(如图):从《报任安书》到《太史公自序》,可知司马迁对他的《史记》倾入了何等的情感,又作出了多大的牺牲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难道只是一本书的问题吗?还是先对《太史公自序》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吧。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也确实是七十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考虑到既要顺合《太史公自序》的思路,又要顺合学生实际阅读的思考,决定采取点与点相对应的方式来分析讨论从把握《太史公自序》的“核”(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入手,再将中心移向《太史公自序》的“钮”——关于一家之言问:司马迁所说的“一家之言”实指什么?从《太史公自序》何处可看出?与壶遂的对话→说明著《史记》是想效仿孔子的《春秋》→孔子著《春秋》是“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史记》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成一家之言。
问:司马迁是如何做到“成一家之言”的呢?可以先来好好读一读《太史公自序》的第三部分,即《史记》一百三十篇各篇的小序(选读本上《太史公自序》删去了这一部分的具体内容,我补充了几个以后会涉及到的来加以说明)因为这中间既有如何记述史实的角度问题,也有一个体例的问题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纪传体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endprint至于在具体叙述史实的过程中如何凸显“成一家之言”,那是接下来的《〈史记〉选读》将不断会遇到的问题教学后的反思】《太史公自序》位列《史记》的最后,却又以自序世系开始,逐层卸下,中载六家、六经两论,气势已极隆,后又排出一百三十段,行行列列,整整齐齐,最后再总序一百三十篇之目,可谓无往不收,无微不尽有如百川汇海的文势,倾泻出的是司马迁无尽的哀怨。
教学《太史公自序》,不一定要步步到位,也就是通常文言文教学所强调的“字字落实、句句讲透”,关键在于如何引领学生与司马迁对话,假如能够真正了解司马迁、理解司马迁、剖解司马迁,所谓的“知人论世”就会转化为学生文本阅读的一种自觉当然,这还需要在接下来的《〈史记〉选读》的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提高特别需要注意的还有:教材文本上已有的许多内容,诸如“专题解说”、“译文对照”、“批注评语”等,一定要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因为这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本纪”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如何来引领学生选读作为《史记》全书之纲的“本纪”呢?我认为起码应当做到有始有终吧从历史书的角度看,“始”于黄帝“终”于汉(这是就司马迁的《史记》而言);从选读本的编排看,“始”于《夏本纪》(本纪之)“终”于《高祖本纪》(本纪之八)(这是就选读本的选文而言)。
就从《夏本纪》开始,因为“由头”还是比较丰富的——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最初状态有所了解;可以让学生对华夏中的“夏”增加一些更为理性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对大禹的事迹及品质有一个更为明细的勾勒就从“夏”说起:先领着学生一起参看《〈史记〉选读》第38页,并准备了如图的幻灯片了解:夏——最初是中原古部族之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BC21世纪-BC16世纪);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农历,基本部分都是从夏开始的,所以也叫夏历夏、诸夏、华夏,乃中华大一统的重要标志《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护他夏禹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歷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既然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耳熟能详,何不就由此生发开去——看一看原生态的叙述选文不长,疏通起来也不是很困难(教科书上就有对应的译文),那如何生发呢?我的考虑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能从夏禹身上更宏观一点地来看中华的文明譬如:与《河渠书》的开篇对照着阅读,以加深对中华大地水患或水利之权重的认识;从“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看禅让或世袭的历史渊源等。
教学后的反思】《夏本纪》的节选看似简略,其实其中可挖掘的思想、意义还是很丰富的,有条件的话(主要是时间,再就是一个要不要考的问题),真可以好好讨论讨论,包括夏禹的父亲鲧(gǔn)治水不成受到处罚,而“舜举鲧子禹”来继续的做法等等若能如此,选修方名正言顺了三、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计划用两节连堂课来完成《李将军列传》的选修教学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题上有*)学生之前在相关的练习中见过其中的片断(高考考过)基于此,还是由“自读”切入为好一上课,我先给大家简单聊了几句有关李广其人及司马迁写《李将军列传》的情况,大意基本上是韩兆琦的话:“其实李广的一生并没有建立过什么了不起的战功,他之所以能在两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讴歌赞颂,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立了传的缘故同时还提到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 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大多数学生还能背的出来看大家的情绪已调动起来了,我开始布置任务:自读《李将军列传》,可参考手头的其他材料,各自用现代汉语为李将军写一篇“小传”,字数200之内看有的同学对“小传”似有不解,我就提醒大家想一想某些书的扉页上有关著作者的介绍,以及展览中人物专题展板上的文字。
接下来,大家开始静静地阅读文本翻看资料,很快的就有同学作手写起来我则悄悄地观察每个人操作的步骤20分钟过去了,我让大家集中一下,此时,只有几个同学在赶最后的一两句话我开始做布置:按小小组(座位前后4-6人)互相交换看一下所写的“小传”,然后确定一位写得最好的,准备好在全班讲读大家先是静静的看,后是大声的议,不一会儿,议论的声音小了大组(全班)发言开始我又提出了一条要求:每一个组的三个小小组的代表按1、2、3的顺序发言,其它三个组的同学要从中选出一个你们认为最好的,最后共评选出四个最佳发言开始第一组的三位同学刚发言完,其它组的同学就异口同声地嚷起来:“第二、第二!”没有异议可接下来的发言就没这么顺利了,每次三个小小组发言完,看法总是不一致我就请不同的赞同者分别淡淡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什么“清楚、生动、深刻”等等好像还是不太清楚如何把握“小传”的标准下课时间到了我未表态,拖了一下堂,干脆弄个并列第一,结果是12个小小组,选出了6个最佳第二节课开始,我先让大家回顾一下刚才的6个最佳发言情况,然后提出:如果把这6个最佳排排队,谁第一第一组的第2小小组还是大家刚才一致认定的我请那个小小组的代表又把她写的“小传”读了一遍。
endprint该同学所写的“李将军小传”: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箭法如神,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与匈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