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学教学——第五章.ppt
51页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主讲教师:张世洲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各级学校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学校类别上,按任务分,包括普通学校、专业学校等;按教育对象的特点来分,包括为正常儿童开设的学校和为特殊儿童开设的学校;按组织形式分,包括全日制、半工半读、函授和业余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是指这些学校在学校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比重,它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教育已有的发展水平的制约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一)社会依据 1-学制的建立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 在阶级社会,各个社会的统治阶级都是根据本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的需要建立学制,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也就是说教育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例如,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政策是“学在官府”,学校教育完全被奴隶主子弟所垄断封建社会的学制等级森严,如汉朝的太学、唐朝的六学二馆、明朝以后的国子监等国家办的高等教育,只有封建贵族和地主子弟才能进入学习,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弟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被排斥在正规学校教育系统之外。
资本主义社会的学制,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适应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而建立的资产阶级一方面为了保证资产阶级及其子女受到完整而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为此建立和发展完善而正规的学校教育制度;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大机器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对广大劳动人民子女实行义务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学制,建立在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基础之上,为了提高全体劳动者文化科学水平和培养各种人才,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制度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学制的性质也是不同的 2学制的建立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学校教育制度是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完善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科学没有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奴隶不需要专门训练就可以劳动,奴隶主也不需要了解生产知识,便可以管理、统治国家所以,奴隶社会的学校类型比较单一,只有培养奴隶主阶级子女学习征战统治才能和读、写、算技能的贵族学校生产劳动没有对教育提出培养专门人才的要求,也就没有技术学校,也不曾出现明显的学制到了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虽然有了发展,也出现了算学、医学等学校,培养某些方面的专门人才,但整个生产力水平还是很低的,还是以个体手工劳动为主,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也就不可能出现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学校教育制度也是不完善的。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进入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时代,生产力的水平迅速提高,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于生产,社会对教育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普通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生产的需要;二是要求教育培养具有科技与生产知识、政治经济管理才能的社会管理人才、科研人才、生产技术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大力普及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因此,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技术教育制度等各种有关教育制度得到建立,并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3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的状况 人口的状况包括人口的数量、文化素质、分布、流动、增长率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对学制的建立、改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教育投入、教育规划的制定,教育结构的调整等问题,同人口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例如,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就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与此同时,要改变人口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改革单一化的教育制度,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定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4学制的建立还要适应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借鉴国外学制的宝贵经验 学制的建立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特点密切相关,历史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不能脱离历史沿革任何一个国家学制的发展和革新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历史,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而是对过去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例如,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彻底抛弃了旧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延续了1922年建立起来的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注意吸取其他国家学制的有益经验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决定不同性质的学校教育制度,而且由于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学校教育制度也必然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对国外学制经验的吸取与借鉴中,不能照搬照抄,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本国的实际,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二)个人依据:学制的建立还要以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依据 人的一生中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因此,学制中规定的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与衔接,升级升学制度,特殊学校的设立等,都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即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发展水平。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一)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整体社会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水平的提高,入学年龄大为提前,大多为6岁,有的发达国家小学入学年龄甚至提前到5岁以法律强制实施义务教育制度,诞生于近代的欧洲14 - 16世纪时,欧洲的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从事劳作的无产者、作为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普通百姓,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这就为义务教育制度首先在欧洲诞生和发展提出了客观需求 我国普及教育的思想早已有之,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并身体力行四十余年但是,我国建立以法律强制实施义务教育的制度,却相对晚些,1982年12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新中国在宪法中,首次把实施义务教育列入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诞生,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是个光辉的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2006年6月,全国人犬常务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从指导思想、教师、学生和学校、教育教学、经费保障,以及各有关方面的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规定。
. (二)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的衔接 为了使学前教育能够顺利地过渡到小学教育,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加强学前教育入学的准备,使孩子们在进入一种新的学习活动前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美国从幼儿园开始进行自然科学教育,南斯拉夫规定上小学以前至少要接受100 - 150小时学前义务教育,澳大利亚向4-5岁儿童进行入学前的预备性教育当前世界各国重视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已成为一种趋势 (三)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密切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 正确处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两者相结合,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大批新兴产业均属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劳动力需要经过严格的职业培训,因而,培养熟练工人与初级技术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更多的各种类型的人才,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民主化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的高等教得到了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本条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必经阶段 (五)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社会变化加速、科学与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及其寿命延长、人们闲暇时间增多等诸多挑战。
这些挑战使人们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为许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所接受终身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终身性这是终身教育最基本的特征终身教育把教育看成是一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限制第二,全民性终身教育面向所有的人,不分贫富贵贱、男女老幼,具有民主化的特色第三,广泛性终身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各个阶段所受到的一切教育,扩大了学习范围第四,灵活性和实用性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完全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 第二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1902 - 1904年的“壬寅癸卯学制”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史称 “壬寅学制”,它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由国家正式制定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主系列 分为三段七级,主要是模仿日本学制而定的由于张百熙屡受非议,以及壬寅学制制定得比较仓促,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所以该学制没有实行 “癸卯学制”主系列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分三级,包括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堂五年和高等小学堂四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一级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第一级为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第二级为大学堂三至四年;第三级为通儒院五年,属研究性质在主系列外,还有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癸卯学制”重视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明确规定,各地应按实力兴办师范学堂,并实行官费教育制度;学制还规定,各省至少设立一所完全制的实业学堂癸卯学制”还十分注重教学法的改进,注重书本知识与实践的相结合,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组织形式这都是“癸卯学制”的积极之处 (二)191 2 - 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I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9日成立教育部,蔡元培成为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在担任教育总长期间,南京临时政府进行了教育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废除了“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制定了新的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二是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三是设置了新的课裎 “壬子癸丑学制”主系列分为三段四级,第一阶段是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初等小学校4年,高等小学校3年。
第二阶段是中等教育,共4年第三阶段是高等教育,分为预科3年,本科为3至4年,大学院以研究学术为主,不定年限这个学制的总年限为17 - 18年除主系列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个学制,带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它较“癸卯学制”有了一定的进步,例如取消了读经课程,缩短了学制年限,注重美育和体育,倡导男女平等等但是,这一学制仍有不足之处,比如各阶段划分不够合理,小学7年稍长,中学4年太短,大学时间过长等壬子癸丑学制”超越了传统教育制度,是第一个资产阶级的学制,标志着外国教育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定三)1922年的“壬戌学制”1915年,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些西方教育理论被大量引进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平民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想此起彼伏,一些教育团体也纷纷成立1922年的这次学制改革就是由教育团体发起,与教育部联合,最后由教育部公布实行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讨论学校系统改革案1922年1 1月1日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也称为“壬戌学制”1922年学制采用“六三三”分段法,小学六年,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比较符合青少年儿童身心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