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西融合的山西大学堂.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5609713
  • 上传时间:2022-06-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45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西融合的山西大学堂    刘晓芬Summary: 山西大学堂以其融合中西的办学模式,及其独特的校园规划和建筑风格,为研究山西省近代学校建筑提供了重要资料Keys: 中西融合 山西大学堂 中学专斋 西学专斋 山西大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利用清政府“庚子赔款”兴建,山西巡抚岑春煊奏准,以太原文瀛湖南乡试院为校址(即中学专斋)[1]4月,李提摩太创办中西大学堂(即西学专斋)光绪三十年(1904年)位于侯家巷的新校舍落成,两斋学生同时迁入新校舍1958年在原址成立太原师专,“文化大革命”时期废弃,后改为市委招待所1978年恢复太原师专,2000年太原师范学院成立山西大学堂一度被命名为国立第三大学,为中国最早设立的新型大学之一,与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共同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一、 山西大学堂的历史1. 成立的历史背景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新式教育制度的推行,山西近代教育开始出现1884年,晚清山西书院中,体制最完备、教学质量最高的令德堂在太原桥头街创立1902年5月8日,根据清政府的要求,山西巡抚岑春煊将太原著名的晋阳书院和令德堂合并为山西大学堂,校舍暂时设在今太原文瀛公园内。

      义和团运动结束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作为英方代表负责办理山西“庚子赔款”事宜李提摩太之所以愿意前往中国传教,是因为中国是他眼中非信教地区中最文明的一个,义和团运动中所表现出的部分中国人的愚昧无知使得李提摩太坚持要在太原开办一所中西大学堂,以启迪教化在与英美等国公使协商之后,他向李鸿章提出用山西罚银五十万两,将这笔资金“专门开导晋省人民知识,设立学堂,教育有用之学,使官绅庶子学习,不再受惑”李鸿章照准后电令山西巡抚岑春煊迅速办理在与李提摩太商谈设立中西大学堂的同时,山西遵照清政府各省设大学堂的上谕,决定在原令德堂的基础上创办山西大学堂李提摩太与岑春煊通过多次协商,中西大学堂与山西大学堂合并办学,一部为中学专斋,一部为西学专斋山西大学堂的校本部、中学专斋及两斋学生食宿均在贡院,西学专斋另借皇华馆学台衙门西院的皇华别墅作为临时校址光绪二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西学专斋正式开学上课,至此山西大学堂正式成立1903年,山西大学堂在侯家巷购置地200亩翌年秋,新校舍落成,山西大学堂全部迁入2. 教育体系山西大学堂从建立之时起,就受到了中外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西方的文明与思想充满活力,吸引着觉醒的国人。

      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山西大学堂的教育方法,对比孔孟儒学和封建科举制度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在中国教育史上首立中西两斋,建立了完整配套的教育体系,在办学中注意向外国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制定新式学堂章程,延聘中西教习,开设中西课程,中西文化共融的教育模式由此独创在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与西学专斋开办之初,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制度上有很大差别,处处都体现出中学与西学的不同山西大学堂一校两制,融合中西[来自wwW.lw5U.com]中学专斋在办学体制上仍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教育色彩,教学内容、方法沿袭书院,课程分为经、史、政、艺四种,教学方法循规蹈矩,上课无定时,不分门类,不分班次,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西学专斋主要是在学习和借鉴英国教学模式,所授课程是中国学生闻所未闻的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工学、法律、世界史、英文、美术、地理与博物等科目,并开有物理和化学实验课,多采用外国人讲课,中国人翻译的方式授课这样,以英国模式为基础,兼顾中学传统,博采西学长处的教学模式得以逐渐在山西大学形成[2]3. 历史贡献山西大学堂在创办期间,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山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校舍建筑与设备方面,1904年落成的新校舍拥有当时全省最新式最大的礼堂,能容纳彼此隔离的单座位300个,这也是全省唯一的无大梁和支柱的最新建筑还修理了理化实验室和一座高等化学实验室,为分析和研究山西矿产资源创[来自wwW.lw5u.Com]造了有利的条件1907年,西斋从天津购回发电机,专供西斋照明之用这些均为以后山西大学文、法、理、工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山西大学堂创办期间,先后共毕业各类学生593人,共选派96名学生出国深造,其中中斋60人赴日留学,西斋36人赴英留学中西两斋毕业生和留学生,对山西近代文化教育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他们回国后,首先大大充实了山西大学本身的师资力量,对山西省各类学校的创设多有贡献如,1906年于省城贡院成立的太原公立学堂,实际上是以山西大学堂毕业生为主创办的山西第一所私立中学监督冯济川、斋务长孟元文、庶务长李广勋、数学教员杨兆泰、国文教员郭象升,都是山西大学堂的首届毕业生学校办得颇有声色,于1910年改为晋阳中学堂1912年民国建立后,该校收归省有,改名为模范中学校,后又改名为山西省第一中学、太原中学,即今天太原五中的前身山西大学堂不仅为发展山西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而且也为创办山西的工矿企业造就了技术力量。

      早期的毕业生崔廷献、贾景德、杨兆泰、南桂馨等人,都是民国以后山西政府各部门的重要人物[3]二、 融合中西的校园建筑山西大学堂旧址规模宏大,布局整齐,建筑形制中西结合,是近代中西文化合璧的实物例证199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大学堂旧址(西学专斋)坐北朝南,由主楼及两侧翼楼组成主楼宽三间,拱券式门洞,其上楼身两层,顶部设置平台,建方形钟楼一座两侧翼楼宽各十间,高二层,下层辟拱券式门窗,上层为方形窗,窗口装饰采用西式倚柱,楼总长79.92米,宽22.92米,中部高23.28米,东西高14.1米,建筑面积4672平方米[4]其教学大楼和钟楼与避雷针形成“山”字,钟楼与大楼楼体形成“西”字,意指“山西”,整座大楼将“山西”两字巧妙地设计进去其中“西”字既是“山西”之“西”,又是“西斋”之“西”,充分体现出山西大学堂“中西文化”交融的寓意而楼顶上的避雷针是一百年前先进科学技术的体现,使教学大楼显得非常挺拔,与钟楼突出的边角一起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中部一层为可前后通行的大厅,木制的圆拱形大门敦厚结实,两根富有装饰性的半圆门柱分立两侧,大厅内四根粗大的通天柱上部互相连接成圆拱形,造型独特。

      两侧有楼梯通向二楼东西两侧的二层楼,中为走廊,南北两面各有开间大小不同的房屋七十余间,其中部分房屋跨度达17米,这里原为工科教室,有教师办公室、实验室等,造型典雅、别致一层正面东西均为十个圆拱形窗,二层为方形窗,具有欧式建筑风格;而楼上的女儿墙又是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珠联璧合,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 王李金《山西大学堂与李提摩太》,《历史教学》2005年第7期[2] 王秀静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山西大学堂建筑》,《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3] 山西大学编撰委员会编《山西大学百年校史》,中华书局,2002年[4] 2009年“三普”资料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迎泽区文物旅游服务中心)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