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增城区传统村落、古驿道保护与活化研究.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56009454
  • 上传时间:2022-0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81.24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增城区传统村落、古驿道保护与活化研究                                    一 传统村落、古驿道保护基本情况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不仅在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更在于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包括传统村落、古驿道在内的历史建筑,更有助发展乡村旅游广州,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秦朝南海郡),有着超过2200年的建城历史,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遗产2014年广州公布第一批共398处历史建筑,成为国内一次性公布历史建筑最多的城市,截至2019年2月,已公布了六批历史建筑共817处这些历史建筑建造年代跨度大、内涵丰富,不仅是广州发展演变历程中留存下来的重要历史载体,体现了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个性,更是不可再生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为广州推动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更新改造以及自然环境剧变,给大量历史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广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住建部确定的10个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之一,深入开展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历史建筑活化的创新之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如何将乡村振兴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在乡村振兴的视角下寻找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平衡,深入挖掘历史建筑的潜在文化旅游价值,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笔者以增城区传统村落、古驿道保护与活化为例,通过调研充分总结案例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意图为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提供参考一)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作为历史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积淀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地方民俗文化的根脉所在自2012年起,住建部等部门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评选与保护工作,迄今共评选出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广州共有12个村落获得该称号;2014年9月,广东省住建厅等部门公布第一批广东省传统村落,其中广州有14个村落入选;2014年11月广州市确定了69个传统村落为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定保护对象截至目前,增城区有中国传统村落2个,包括新塘镇瓜岭村和正果镇新围村;广东省传统村落1个,为新塘镇瓜岭村;广州市传统村落11个,包括永宁街路边村、正果镇旧刘村、竹林村、派潭镇新高埔村、河大塘村、石屋村、派潭圩、中新镇坳头村、小楼镇竹坑村、二龙圩、仙村镇下镜村。

      传统村落总数量在全市各区中排第3位,仅次于花都区、黄埔区2014年4月,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明确要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不断完善传统村落名录,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加强建设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做好技术指导2016年6月,广州市国规委印发《广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方案》(穗国土规划〔2016〕332号),提出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原则,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传统风貌保护修复、人居环境改善、产业提升发展等工作,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长效机制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增城区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完成2个中国传统村落的数字博物馆建馆材料准备并分别编制了村庄规划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为9个市级传统村落(除派潭圩、路边村以外)编制了村庄规划,并以派潭镇邓村石屋为试点,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发展相结合试点工作二)古驿道保护南粤古驿道是历史上岭南地区对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更是广东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是岭南地区历史文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11月,广东省住建厅、文化厅等部门印发《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粤建规〔2017〕233号),明确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以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目前,广东省规划梳理出的“主线+支线+发展节点”古驿道线路系统由14条古驿道主线、56条古驿道支线构成,贯穿全省21个地级市、103个区县,长度约11230公里,其中,陆路线路长约6900公里,水路古驿道线路长约4330公里2018年3月,广州市印发《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方案》(穗府办函〔2018〕43号),把建设南粤古驿道广州段列为重点内容,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南粤古驿道广州段涉及3条主线“北江古驿道”“南雄-广州古驿道”“广佛中古驿道”,2条支线“流溪河古驿道”和“广州-惠州古驿道”,总长度约146公里目前,广州已发现9处古驿道遗存,分别为钱岗古驿道、京溪古驿道、溉洞古驿道、夏街古驿道等增城南粤古驿道属于东江-韩江古驿道文化线路上的重要节点,是广州与粤东沿海城市联系的必经通道,包括陆上、水上两种类型,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等几个连通方向;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包括传统村落、古城市、文物建筑、美丽乡村、特色小镇、自然资源等,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

      2018年2月,增城区组织编制了《增城古驿道调查研究与文化线路布局规划》,内容包括历史记载、现状古道遗存、文物古迹、自然景观资源以及增城绿道现状体系等,提出构筑“主线+支线+绿道连接线”组成的文化线路体系,形成6条古驿道主线,13条古驿道支线,4条绿道连接线增城古驿道线路串联了增城223个行政村,占增城行政村总数近80%规划以增城古驿道线路为载体,结合增城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群、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形成以线串点、以线带面的乡村振兴走廊,为沿线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沿线村落经济的发展二 传统村落、古驿道保护与活化典型案例分析近年来,增城区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重要抓手,结合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需要,充分挖掘区内传统村落、南粤古驿道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文化旅游价值,坚持在传承和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活化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和乡村旅游发展,走出了一条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的创新之路文中选取邓村石屋、夏街古驿道保护与活化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一)邓村石屋建筑群保护与活化邓村石屋建筑群,建于清代,建筑旁边有四处文物保护单位连片分布,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属于典型的岭南客家古村落,是目前省内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客家围屋之一。

      增城区以邓村石屋为试点,开展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试点工作,推动邓村实现从以前村集体收入不足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0.5万元,到现在村集体总收入超过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8万元;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到现在被评为“广州市美丽乡村”“广州市特色文化旅游村”,邓村正是增城区推动历史建筑保护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的生动缩影1.践行“整体保护、活态延续、内涵增长”的发展理念邓村石屋项目保留了村落的整体历史风貌,重现了石屋建筑群的历史文化特色,注入了带有新生命力的产业和功能,同时注重保护村民利益,激发起石屋村落社区的社会活力,唤起村民的文化认同感、责任感,实现了围龙屋文化价值的活态延续以及历史文化遗存的内涵性再生增长邓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结合帮扶、农林水等资金,建成邓村旅游服务大楼、邓村石屋公园和森林公园,配套建设了六角亭、避雨长廊、具有岭南风格的入口景观墙、仿木登山步道、鹅卵石径等旅游配套设施,同白水寨、高滩温泉、牛牯嶂等景区串点成线,打造集温泉度假、医疗养生、生态田园观光与古村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群和乡村旅游业态,实现农旅一体化发展,形成邓村旅游发展新业态2.坚持“区域联动、精准定位、多层融合”的整体战略邓村石屋保护与活化项目立足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整体战略视野,灵活利用增江至白水寨段绿道,纳入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整体规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明确打造“广州市郊第一家集商务旅游、文化休闲于一身的田园度假民宿酒店”的发展定位。

      在保护村庄原貌和人文历史景观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帮扶、村民自筹”的方式,启动“美丽邓村”岭南特色村落规划建设工作3.推动“尊重历史,合理改造,打造品牌”的规划建设该项目本着延续本地历史记忆、激发石屋村落社区活力的精神,充分发挥邓村石屋所处的区位优势,融合派潭镇的文化旅游资源,务实地走出适应石屋村落整体保护、整体开发、整体活化的道路,既不盲目拆建,又不僵化保护,在历史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中找到活化利用的平衡点,按新旧共生的原则对旧村进行适应性改造,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4.创新“政企合作、公共生活、多方共赢”的开发模式邓村石屋项目实施主体“广东盟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主动选择了公私合作的开发管理模式,在主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积极接受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监管和引导,完整保留了石屋围龙屋的格局以及村落的总体形态,活化了传统村落社区,实现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延续通过整合流转旧祠堂、古碉楼和70多间破旧空置散乱房屋后,由项目实施主体投资建设广州邓村石屋田园度假酒店,酒店占地面积约3800平方米,总投资约3000多万元,拥有客房41间,是广州唯一的古村落精品度假酒店,实现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5.历史建筑保护与乡村振兴联动见证成效坚持多方资源、联动协调、共谋共建邓村石屋改造开发过程中,积极联系沟通区、镇政府、规划以及文化、工商、农业等部门,按照统一目标、召集资源、联动协调、齐抓共建的原则,充分调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的干事热情与工作积极性,推动石屋村落保护与活化取得良好成效推动住民参与、成果共享、复兴社区石屋村落的保护与活化,不是僵化的保护,不是孤立的历史建筑保护,而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发挥村民积极性,保留原住民文化与传承的活化利用通过建设新村、雇佣村民、助农代售和举办活动等多种方式,给原住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推动乡村面貌获得了极大改善,复兴了传统社区文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邓村石屋田园度假酒店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周边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为乡村产业兴旺注入了新的活力;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帮扶、村民自愿”的原则,邓村引入帮扶资金建设74套回迁房、1栋村民活动中心以及1栋旅游管理中心,极大地改善村民居住环境;邓村石屋田园度假酒店带动了当地28名村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土地房屋租金收入约40万元,提升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二)夏街古驿道保护与活化夏街古驿道位于增城区夏街村,是广州9处南粤古驿道遗存之一,全程长800余米,古时被称为“接官道”或“迎恩街”。

      据村史记载,夏街古驿道分两段,从横街口码头至廻龙关门楼属一般驿道建设;从廻龙关到通明门的夏街村大街属重点建设路段,长约500米,宽4~6米增城区以夏街古驿道为试点,探索“古驿道+古村+非遗”社会参与模式,加大对夏街古驿道的保护利用与宣传推广,助力乡村振兴发展1.坚持以线带面,推动沿线发展,打造文化名片突出重点,以古驿道为纽带,整合串联增城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活化传统村落,推动乡村建设加大对南粤古驿道的宣传推广力度,扩大南粤古驿道影响力,提高南粤古驿道增城段的知名度,并树立全民文化保护观,提升增城文化影响力,打造地区文化名片依托古驿道独特的文化韵味,举办各类特色文化活动,让大家真正体验驿道之美,让驿道好玩起来,让古驿道记忆活起来,从而吸引更多的文化创意集聚夏街古驿道,活化夏街古村2.创新成片保护模式,凸显区域文化特色,推动形成集聚规模增城区目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仍处于“点”的单体保护夏街古驿道的保护与活化正是借鉴福州市“三坊七巷”中轴线街区的做法,选取展现增城区核心文化价值区域打造历史建筑片区,建设规模化的文化街区,并且严控产业功能的进入,保持历史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