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宗教伦理PPT课件.ppt
28页第11章 宗教伦理•要论提示要论提示:•● 宗教伦理为传统的社会秩序提供伦理正当性依据并由此获得社会道义性的支配法权;现代社会的制度性根基由人义取代了神义,宗教伦理严重瓦解;当代世俗道德的生存困境,使得宗教伦理的意义再度凸显•● 宗教伦理是在对神圣对象的崇拜中引申出来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依据信仰对生活中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进行道德建构和道德评判;道德和信仰的关系是其基本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将人的道德生活指向某种终极关切•● 神圣的超越性原则、人和世界欠缺的人论原则、爱的行为准则、拯救之目的论原则、永恒盼望之动力原则构成了宗教伦理的神圣关怀,体现出宗教伦理的精神理念与核心内容•● 宗教伦理在自然、社会和文化实践三个向度上的延伸,构成了宗教伦理的世俗关怀,体现出宗教伦理在现实生活完善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宗教伦理道德与信仰神圣原则世俗关怀•关键词:关键词: 宗教伦理 道德与信仰 神圣原则 世俗关怀•11.1 宗教伦理的历史境遇和现代命运•11.2 宗教伦理的基本性质和基本问题•11.3 宗教伦理的神圣原则•11.4 宗教伦理的世俗关切11.1宗教伦理的历史境遇和现代命运•11.1.1 宗教伦理的历史角色宗教伦理的历史角色•宗教伦理与社会生活世界的关联,从根本上说在于提供意义共识和价值支撑,由此实现对整个社会秩序和心灵秩序的范导作用。
•11.1.2 现代社会特征和当代人的文化生存困境现代社会特征和当代人的文化生存困境•意义共识的缺失•个人主义坚挺、群体意识弱化,现代社会再塑的有机能力降低•凡俗主义的流行•人的向度的过分扩张、局限性显露出来•宗教日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生活世界的道德伦理问题•11.1.3 宗教伦理的复兴和普世伦理运动宗教伦理的复兴和普世伦理运动•从神圣的视野观照道德,放下各大宗教文化系统之间具体教义的差别,从一些共同的信念伦理资源出发,重整世界的价值关系和生活秩序,将宗教和伦理结合起来,首先成为当代一些神学家、宗教思想家以及哲学家(特别包括伦理学家)积极努力的目标这带来了宗教伦理的复兴,逐渐形成了一场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运动•宗教和宗教伦理在当代的复兴正是以重整信仰,并在信仰的基础上重建新的道德秩序为目的的,这秉承发挥了基督教的普世主义传统11.2 宗教伦理的基本性质和基本问题•11.2.1 宗教与宗教伦理的性质宗教与宗教伦理的性质•宗教伦理是从对神圣对象的信仰崇拜中引申出来的行为道德规范,它依据信仰对人的生活中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进行道德建构和道德评判;宗教伦理的共同体既是一个信仰共同体,也是一个信仰基础上的道德共同体。
所以,宗教伦理实际上是一种神圣伦理或者信念伦理,将今世的相对性建立在来世的绝对性之上,用神圣的视野观照俗世的道德,用超越的信念支撑经验的伦理•11.2.2 道德与信仰的关系道德与信仰的关系•站在宗教的立场上观之,完全立足于人本主义及其道德世界自身是不够的,它的成全还需要有更深刻、更高的神圣信念的支持否则,道德世界的真正建构将缺乏牢固的意义根基和最终的保障11.3 宗教伦理的神圣原则•11.3.1神圣世界的设定神圣世界的设定——宗教伦理的超越性原则宗教伦理的超越性原则•任何一种伦理文化如果不内蕴某种形而上的意义,都会缺乏坚实的根基换句话说,任何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都必然具有某种超越的伦理关怀的性质而从人的行为世界来看,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社会行为,超越性伦理都要求保持一种对终极实在的敬畏、崇拜、忠诚和虔信的美德,否则,缺乏任何神圣性的敬畏之感,失却任何超越性的虔诚之心,不具任何崇高的敬拜之情,人间的一切道德实践都很难获得有效的规范性显然,无法又无天会导致整个道德秩序的失衡因此,神圣性的关怀构成了宗教伦理的基石,既为社会伦理秩序也为人的道德生活提供终极根据•11.3.2 人和世界的欠缺人和世界的欠缺——宗教伦理的人论原则宗教伦理的人论原则•宗教伦理既是关于人—神关系的,也是关于人—人关系的。
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为前提,前者通过后者得到展开和落实站在人与神、人与超越者之间的关系的前提下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界,宗教伦理通常坚持人和世界欠缺的原则与这一原则相适应,宗教伦理通常把忏悔、自省、谦卑、恭顺视为人的美德•11.3.3拯救的观念拯救的观念——宗教伦理的目的性原则宗教伦理的目的性原则•拯救的观念对于宗教伦理来说是一个目的性原则,一切宗教信仰和宗教道德追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神圣的拯救从拯救原则中可引申出宗教伦理的信靠、感恩、服从、圣洁等美德 •11.3.4 爱的理念爱的理念——宗教伦理的行为准则宗教伦理的行为准则•此岸是人和世界的欠缺,彼岸是神圣世界的完满,通过信仰搭起了由此岸到彼岸的拯救之路在这条路上,无论是从上到下的垂顾,还是从下到上的仰望,抑或是由己到人或由人到己的关联,蕴涵的伦理精神是“爱”爱的理念在宗教伦理当中具有超越世俗尺度的性质,是一条崇高而神圣的行为准则,是宗教伦理追求的生活理想与之相应,仁慈、同情、怜悯、宽恕成为宗教伦理要求的道德品性•11.3.5 永恒的盼望永恒的盼望——宗教伦理的动力原则宗教伦理的动力原则•在一个残缺的现世为什么非要行善呢?进而言之,人生都是有限的,何以为有限的今生提供一种意义支撑呢?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回答,真正的道德追求就会受到质疑,美好和善良就会受到嘲弄。
假如存在的结构本身支援着道德愿望,那么,人们就会以一种难得的热情和信心去过一种道德生活这个问题指向了对不朽、天国和永生的盼望正是这种伟大的“盼望”构成了宗教伦理不绝的动力和源泉真正的宗教伦理无不追求这一目标,它是价值本体论上的终极预设在这一追求中,人们可以表现出信心和希望、正直和公义的美德11.4 宗教伦理的世俗关切•11.4.1 宗教伦理的社会面向宗教伦理的社会面向•宗教伦理的社会关怀通过不同的方式得以表达既可以通过神学教义本身的理论阐释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对社会的价值生活及其道德观念的神学反思来体现,还可以通过宗教伦理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的客观的社会功能来实现除此之外,宗教伦理还通过慈善活动直接实现它的社会关怀•11.4.2 宗教伦理的自然观照宗教伦理的自然观照•任何高级形态的宗教都包含宇宙论的思想,对于天地自然的产生、持存和变化具有自身独特的看法人生活在世界上,如何理解宇宙,进而如何理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并面对宇宙,这些方面的各种观点和态度便形成了各种宗教的自然伦理•11.4.3 文化向度下宗教伦理的几个实践原则文化向度下宗教伦理的几个实践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准则;•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对话和宽容的原则 。
本章小节•第1节通过追溯历史和分析现实,揭示宗教伦理的历史境遇和当代状况,着重阐发当代世俗道德的生存困境,如意义共识的缺失、个人主义的坚挺、凡俗主义的流行、人的向度的过分扩张等,由此揭示该背景下宗教伦理的意义及当代复兴•第2节通过讨论宗教的基本内涵揭示宗教伦理是在对神圣对象的崇拜中引申出来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依据信仰而对人们生活中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进行道德建构和道德评判所以,道德和信仰的关系是其基本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将人的道德生活指向了某种终极意义或终极关切,关涉道德行为背后的信念支持问题•第3节立足于神圣关怀的角度,侧重从精神理念的层面阐释宗教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如神圣的超越性原则、人和世界欠缺的人论原则、爱的行为准则、拯救之目的论原则、永恒盼望之动力原则,以此阐明宗教伦理的神圣本质与核心内容,这也是宗教伦理区别于世俗伦理的主要之点•第4节立足于世俗关怀的角度,侧重从社会功能的层面阐述宗教伦理在自然、社会和文化实践三个向度上的现实关切,由此展示宗教伦理在现实生活完善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本章的重点:本章的重点:•一是分析当代道德伦理的深层困境,阐明宗教伦理能够提供的独特资源。
•二是立足于宗教伦理的“神圣”向度,阐述其基本性质和根本原则,包括宗教伦理和世俗伦理的区别、信仰和道德的关系、宗教伦理的超越性原则、人和世界欠缺的观念、爱的伦理、拯救的追求、永恒的盼望•三是立足于宗教伦理的世俗向度,分析宗教伦理的社会功能以及当代实践状况难点是关于宗教和宗教伦理的理论定位、关于道德和信仰关系的理论辨析、关于宗教伦理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的普遍性规定和阐释、关于宗教伦理在现代道德生活实践中的作用和特点阅读书目•1[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美]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金泽、何其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卡尔·白舍客.基督教伦理学.静也常宏等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5[德]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曹卫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德]汉斯·昆.世界伦理构想.周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分析与思考•材料材料1 一个妻子难以忍受丈夫在吃喝赌抽之余又和别的女人发生私情,特别是有了外遇之后对自己越来越冷漠和不尊重。
在痛苦和屈辱过后,为了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她离婚了一个基督徒妻子面对同样的丈夫,在痛苦之中一忍再忍,在为上帝而活的信念下坚持下来,丈夫终于浪子回头 上面这个故事反映出基督徒对于伦理生活的理解:“历史有一个方向,我们的生命和选择有永恒的意义我们的伦理向着一个未来的目标前进,我们的道德生命虽然有失败,却是在盼望中活出来•材料材料2 在社会学家伯纳德(J.Bernard)看来,婚姻有许多种不同的未来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不同的时间,可以选择发生不同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的本质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模式或作出不同的生活安排例如人在25岁以前可以不要子女,在成熟稳定时期生儿育女,在人到中年可选择新的关系方式或者多个配偶人们将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喜好,选择自己的关系•材料材料3 在基督教伦理学家艾金逊(D.Atkinson)看来,圣经伦理对婚姻家庭意义的理解来自对上帝本质的理解由之,家庭是一种存有之道,它的意义来自上帝的存有,两性关系同样也来自上帝的契合的存有婚姻是在神面前的盟约,不宜根据性情相合与否来解除,而应该努力维护和持续下去家庭也不只是一种社会安排,或者为执行某些功能而设的传统制度。
家庭作为在这世界的一种“存有之道”,重在家庭中人际间的关系:子女跟父母、妻子跟丈夫,最后是各人跟上帝•材材料料4 “我儿,你患病时,不要失望,但要祈求上主,要他赐你病愈你应远离过错,管治你的手,洗净你心中的一切罪恶……但是也要请医生来诊治,因为他是上帝造的,不要让他离开你,因为你需要他有时他们妙手回春;故此他们也应该祈求上主,为使他们能给人安乐与健康,藉此维持自己的生活 这里是以冷静的现实精神去看医疗这专业医生从上帝得着智慧和技巧,正如药物是创造者所赐而出自上帝的恩典他可以诊断正确,解除痛苦,甚至可以保存性命然而他的恩赐有其限制,而且未必常常可任由他随意支配因此,医生自己也像病人一样要倚靠祈祷•(资料来源:[美]艾金逊:《基督教应用伦理学》10页;68~69页;73~75页; 228~229页)•请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之间的区别何在?•2如何理解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的关系?•3宗教伦理的神圣原则是什么?•4宗教伦理是如何发挥其社会功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