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法挣脱的牢笼.pdf
2页52ART 非常艺术顾 淳 / 文 从20 世纪中叶开始,西方艺术就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成了艺术品这也让那些后来者只能挖空心思寻找比前人更为惊世骇俗的想法于是,血腥暴力等极端方式在艺术界泛滥成灾,仿佛谁要是不玩点“狠”的就对不起观众一样但有人却偏偏不屑与这些人好勇斗狠,创作了一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作品,比如一个叫谢德庆的华裔艺术家做的几个以年为单位的行为作品空 间的牢笼1978 年 9 月 30 日到 1979 年9 月 30 日,谢德庆将自己关在他在纽约的寓所内一个自制的木笼里在这期间, 他不读、 不写、 不看、不听任何东西,只是机械地吃喝来维持生命这个作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谢德庆通过这样一种浪费自己一年生命的方式,到底想要向人们表达什么呢?翻开这位艺术家的简历,我们发现,谢德庆本来是一位台湾画家,而且据说还画的不错24岁时,谢德庆决定去美国闯荡他选择了一种比较奇怪的方式:到一艘油轮上当见习船员,然后伺机偷渡到美国去1974 年,当这艘油轮停靠在美国费城码头卸油时,谢德庆乘人不备溜出码头,直接坐车跑到了纽约一开始,工作、赚钱、养家糊口、生儿育女⋯⋯我们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这些事情的正确性,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说的那样 : 忙着生,忙着死。
这种“不浪费生命”真的比“浪费生命”更有意义吗?时 间的牢笼谢德庆的第二个作品《打卡》也是住在笼子里一整年,但这次稍有不同,他规定自己每隔一个小时到一个打卡机上打卡一次一年下来一共打了 8000 多次卡无法挣脱的牢笼《笼子》 (上)和《打卡》 (下)他在纽约的唐人街打工谋生,做着只有非法移民才会做的低等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疲惫、孤独、一无所有在这样的情形下,谢德庆做了这个名为 《笼子》 的作品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谢德庆的这个作品所要表现的,就是他在那一时期的孤独状态,而他所采用的方式却又是让自己彻彻底底地陷入孤独之中但谢德庆的这一作品绝不只是他自己的内心感受,其中映射的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实际处境谢德庆把自己关在一个有形的笼子里,而在这个笼子外面,人类逐渐成为巨型都市中的零部件,有一个无形的笼子笼罩在所有人的头顶另外,我们还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某种笼子里从某种意义上讲,让这种无形笼子关押的感觉甚至还不如谢德庆那个有形的笼子谢德庆在一年的时间里什么都没有做,似乎是在浪费生命,但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不浪费生命”又是什么意思呢?考试、 升学、53新人文 2008.03相对于第一个作品来说,这一个作品难度极大,在一整年的时间里他每次的睡眠长度都不可能超过一个小时,这是对一个人身体和意志的极大挑战。
谢德庆干吗要这么消磨自己呢?在这一年中,谢德庆的每更是全无关系在冷冰冰的钟表面前,人类越来越显得无能为力同谢德庆一样,我们每个人都被种种无形的打卡机所控制从少年时代开始,我们就被教导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每天六点起床,八点上学(或上班) ,下午五点半放学⋯⋯我们日复一日地这样度过,吃饭、睡觉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取决于人类的动物性本能,而是取决于桌子上某个机械装置的指针指向我们斥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曾经的生活方式为原始和落后,却主动地接受时间的刻刀一点点地将我们凌迟至死人 的牢笼谢德庆的另一个作品《绳子》是与一位女艺术家合作完成的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和这位女艺术家一直被一根 10 多米长的绳子拴在一起,但他们之间却不能有任何的身体接触在这个作品中,两个人在一整年的时间里过着完全丧失任何隐私空间的生活,包括洗澡上厕所有一次,谢德庆正在洗澡,那位女艺术家和他吵了起来,发脾气要冲出浴室,于是谢德庆差一点就被光着身子拖出门外当这个作品结束时,两个人几乎已经到了互相仇视的地步谢德庆这一次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相对于前两个作品,这一次,剥夺谢德庆自由的,不再是看得见的笼子和看不见的时间,而是活生生的人。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所掌握的控制自然的本事越来越大了,而对自身的认识却似乎没什么实质性的长进在电影《勇敢的心》的结尾,梅尔 · 吉布森饰演的主人公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在刑场上高呼“Freedom” ,我们可以相信,他在那一刻已经获得了自由而现在的人们是否真正拥有了自由呢?在我们的教科书当中,将人类赫然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在作文和各种各样的报告中习惯于写上这样的话:不辜负父母(老师 / 领导 / 朋友⋯⋯)的希望谢德庆在洗澡时不得不忍受一个女人目光的窥视,而我们却穿戴整齐地时刻准备着接受无数看不见的目光的检阅,一根无形的绳子将我们和他们紧紧捆在一起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这三个作品中,最令人发指的是最后一个当我们咬牙切齿地抱怨各种有形无形的力量剥夺了我们的自由的时候,其实首先应该检讨的是我们自己是否将仅存的一点自由都拱手送人了我们将电视上和书本里鼓吹的“成功”看作是人生的目的, 将某些“成功人士”的经历看作是自己的理想人们拼死拼活地工作赚钱,期望着能在 40 岁时退休去享受生活但一个在当下都无法感受到幸福和自由的人又怎能将这些寄托于遥远的将来?如果一个人压根就不懂得什么是自由,就算是他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或是索罗的瓦尔登湖,就真的能获得自由吗?如果一定要在谢德庆的这三种生活状态中选择一种的话,那么第一种无疑是最可接受的。
在那个有形的笼子范围之内,谢德庆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拥有完全的支配权在那里,谢德庆虽然无法做任何“有意义”的事,却可以无所顾忌地去做一件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十分奢侈的事情:思考一天都被打卡机无情地划分成二十四等分甚至可以说, “天”这个概念对于谢德庆已经没有了意义,对他来说唯一的时间单位是小时,而每一小时对他来说都成了纯粹的熬磨时间在这里幻化成了冰冷的刻刀,每到一个小时就在谢德庆的身上无情地划过同谢德庆的第一个作品相比,这一次关押他的牢笼是时间有历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为重要的两大发明是印刷机和机械钟,后者对于人类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计量时间的工具,而是给人类带来了“时间”这一概念从此,时间计量开始脱离自然界的日出日落,而纯粹取决于某种机械装置(后来发展到某种原子)的运转周期,与人类自身的感受《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