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产抵押第三人范围研究.doc
8页1动产抵押第三人范围研究动产抵押第三人范围研究我国《担保法》第 43 条规定:“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物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虽然该条规定未明确指出“抵押物”为动产,但结合《担保法》第 41、42 条的规定,我们可知该条所指“抵押物”仅限于动产该条规定了当事人未办理动产抵押登记时该动产抵押的效力,但并未明确第三人为善意抑或恶意,未对第三人的范围作出限制,也未明确当事人如已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得否对抗任何第三人本文拟就如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做一探讨一、未经登记不得对抗的第三人得否善意的问题我国有学者认为,应将本条所指第三人限定为善意第三人,认为我国善意取得制度是以第三人取得财产是出于善意为前提的,对于明知该财产已设定抵押权而仍然受让的恶意第三人,不论其受让为有偿或无偿,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仍然对其产生对抗力因此,《担保法》第 43 条所规定的应指善意第三人⑴ 笔者认为此观点从善意取得制度出发,从而得出本条规定的第三人仅限于善意第三人的结论,有失偏颇再则,此观点并不符合我国法律的实然目前我国法律虽然未对此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我们可以从《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得出相反的结论尽管法律的实然并不一定就是法律的应然,但是未对法律的实然进行分析就得出如上结论,则未免有失臆断。
本文试就以下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第三人作一分析1.关于抵押物所有权受让人得否善意的问题抵押权设定后,抵押人对抵押物的所有权并未丧失,仍得让与抵押物的所有权抵押人转让抵押物的行为并非是无权处分行为,第三人取得所有权也非基于善意取得此时,第三人得否基于所有权而阻断动产抵押权的追及力?我国学者对此存在分歧按上引观点,第三人须为善意第三2人方可切断动产抵押权的追及力而有人则为区分第三人为善意抑或恶意,认为第三人受让抵押物所有权即可发生阻断的效力因为未经登记而设定的抵押权,不具有追及效力当抵押人擅自转让抵押物时,抵押权人只能请求抵押人另外提供相应的担保,不能追及至抵押物的受让人行使抵押权⑵ 笔者认为一概地否认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的追及效力,不利于有效地维护抵押权人的正当利益,并且将使动产抵押制度失却其意义如果抵押权人的正当利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抵押权人就根本不会利用这一制度,从而使法律规定成为一纸具文,从而波及债务人的利益,也不利于资金融通⑶ 我国对动产抵押原则实行登记对抗主义,并不以登记作为动产抵押的生效要件但是如果动产抵押未经登记,抵押权人的正当利益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护,则将迫使抵押权人为保护自身利益而不得不进行动产抵押登记,此实将使登记对抗主义制度失其功效。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 67 条规定:“抵押权存续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如果抵押物未登记的,抵押权不得对抗第三人依此规定,抵押人转让抵押物已通知抵押权人且已告知受让人的,即使抵押物未登记的,抵押权可以对抗第三人这就从法律上为未登记的动产抵押权的追及效力提供了依据但是,该条对抵押权人的保护是不完全的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时未通知抵押权人但已告知受让人的,抵押权仍不得对抗受让人这对抵押权人是不公平的为平衡抵押权人与受让人之间的利益,并使动产抵押制度不致有坠其功效的危险,笔者主张,受让人如已知或应知抵押物已设定抵押权而仍然受让的,则未登记的动产抵押权得对其产生对抗力;受让人如不知且不应知抵押物已设定抵押权而受让的,则未登记的动产抵押权不得对其产生对抗力2.关于后次抵押权人得否善意的问题我国《担保法》第 35 条规定,抵押权人可以对抵押物所担保债权的余额进行再次抵押该条规定并不要求抵押人为再次抵押是第三人须为善意第三人与抵押人为设定抵押权交易时,只要3抵押人非为重复抵押,则无论其是否已知抵押物已设有抵押权,都可取得抵押权。
虽然我国法律禁止重复抵押,但先次抵押权人与后次抵押权人仍可能发生现实的权利对抗因为在抵押过程中,抵押物的价值往往是通过估计而不是通过准确计算得出的;其次,抵押物的价值会因市场的波动而表现出不同的价格;再次,抵押物的价值减少难以完全避免,且有时无法获得恢复或重新的相应担保针对抵押权的对抗问题,我国《担保法》第 54 条规定:“抵押物已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依此规定,后次抵押人如先行登记,则无论其为善意抑或恶意,均可阻断成立在先未登记的动产抵押权的对抗力但如此显然不利于维护先次抵押权人的利益,并易滋长恶意抢先登记之风气因此应认为,后次抵押权人明知已有其他未经登记之动产抵押权存在时,纵先经登记,其效力仍劣于成立在先之抵押权,以贯彻恶意不受保护基本原则⑷3.关于留置权人得否善意的问题我国台湾《动产担保法》第 25 条规定:“抵押权人依本法规定实行占有抵押物时,不得对抗依法留置标的物之善意第三人即善意第三人所取得的留置权,其效力优先于动产抵押权我国《解释》第 79 条规定:“同一财产抵押权与留置权并存时,留置权人优先于抵押权人受偿该规定所指的抵押权,应包括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和已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
但此规定并未明确留置权人得否善意,并且我国《担保法》第 84 条规定,并不要求留置权人对被留置物上是否已设定抵押权进行考察,即不以留置权人出于已知,恶意为否定留置权优先效力的条件因此,我们认为留置权人优先于抵押权人受偿,并不以其善意为必要美国《统一商法典》第 9 编第 3 章规定:“如果任何人在正常业务过程中就设有担保权益的货物提供服务或提供原材料,且制定法或法律原则规定该人可以就此和服务或材料对占有的货物享有留置权,则此种留置权具有对抗前存完善担保权益的优先权,除非规定留置权的是制定法且该法明确作出其他规定可见美国4《统一商法典》在此问题上,也不以留置权人的善意为要件,其条件限制仅为“正常业务过程”但是,如果留置权人以正常业务为由,出于对抗抵押权人利益的目的,与抵押人恶意串通的,如以较少的服务或材料索要高额承揽费,其所享有的优先权应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笔者认为本条所规定第三人原则上为善意第三人,但不能排斥存在例外情形并且本条所指善意第三人取得标的物的权利并非只能基于善意取得方可阻碍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对其产生对抗力二、未经登记即得以对抗的第三人的范围对于第三人的范围,如从法理上理解,应泛指所有具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包括一般债权人,担保物权人,用益物权人等。
但是,本条所指的第三人并不能泛指所有的第三人按照物权的排他性,优先性以及抵押权登记的公信力,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的对抗以下第三人1.一般债权人从法律性质来看,物权具有排他性,其效力优先于一般债权动产抵押权为物权,应优先于一般债权,即使未经登记,亦可优先于一般债权从文义上讲,所谓对抗,系以权利依其性质有竞存抗争关系为前提,例如在同一标的物上有动产抵押权或质权是,始生对抗的问题而动产抵押权以其本质即优先于债权,自不发生所谓对抗问题⑸2.后次动产抵押权人虽然我国《担保法》禁止重复抵押,但抵押人可以在抵押物价值的余额部分进行再次抵押在同一标的物上设立的多个抵押权发生对抗时,依我国《担保法》第 54 条规定:“未登记的,按照合同生效时间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抵押物已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如第三人未进行动产抵押登记的,则成立在先的抵押权以其合同生效时间在先而得以对抗成立在后的动产抵押权53.后次租赁权人抵押期间,抵押人对抵押物享有用益权抵押人将抵押物出租时,在同一标的物就存在抵押权与租赁权的竞合抵押权注重的是抵押物的交换价值,而租赁权注重的是抵押物的使用价值,所以两者为相容之权,可以并存于同一抵押物之上。
动产抵押设定的事实并不影响成立在后的租赁合同的效力抵押权成立在先,因而具有优先的效力,此后成立的租赁权不得损害抵押权我国《解释》第 66 条规定:“抵押人将已抵押的财产出租的,抵押权实现后,租赁合同对受让人不具有约束力该条仅对抵押权实现后租赁合同的效力作出规定,从中似可推出设定在先的抵押权具有对抗设定在后的租赁权的效力但并未明确由于租赁权的存在而有害于抵押权行使或实现时,抵押权人得采何种措施保护其抵押权《日本民法典》第 395 条规定:“……其租赁对抵押权人发生损害时,法院得因抵押权人的请求,命令其解除台湾《动产担保法》第 17 条规定:“若有害于抵押权之行使者,抵押权人得占有抵押物抵押权人无论是请求法院解除租赁还是占有抵押物,都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抵押权的实现因此应借鉴先进国家立法,赋予抵押权人以现实的法律救济三、登记对抗效力的例外“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物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是否意味着一经办理登记,即可对抗任何第三人对此,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笔者认为以下几种第三人实值探讨1.留置权人台湾《动产担保法》第 25 条规定,抵押权人不得对抗依法留置标的物的善意第三人立法者之所以赋予留置权以优先效力,系基于其系属法定物权之故。
⑹ 美国《统一商法典》与我国《解释》第 79 条亦规定留置权优先于抵押权留置权人对于标的物的保值增值进而对抵押权人的实现,殊有贡献,因而承认留置权的优先效力,亦有其现实依据在债务人未经留置权人同意,便从留置权人占有之处取走财产的,留置权并不丧失,而继续保持其对债务人和担保权益6人的优先权但是“否认登记对抗力,偏厚留置权人,易启诈欺之门,拥有资金者将畏缩不前,有碍于动产抵押制度之推行⑺ 因此,“宜认为留置权人在增加标的物价值范围内,有优先受偿之效力,如此当事人之利益可得兼顾⑻2.先次租赁权人我国《担保法》第 48 条规定:“抵押人将已出租的财产抵押的,应当书面通知承租人,原租赁合同继续有效租赁权成立后,抵押人在标的物上设定抵押权,原则上不影响租赁权《解释》第 65 条规定:“抵押人将已出租的财产抵押的,抵押权实现后,租赁合同在有效期内对抵押物的受让人继续有效当抵押物因抵押权的实现而由他人受让时,租赁权人仍然享有对标的物的租赁权在租赁合同届满之前,抵押物的受让人不得中止,变更或解除租赁合同当抵押物出让时,租赁权人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该抵押物的权利租赁权人的权利并不因动产抵押的登记而有二致。
3.先次质权人已成立质权的标的物上,可否的设定抵押权对此我国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质权的设定以占有为必要,而抵押权的设定并不以占有为必要,因此二者在理论上应可相容参照我国《担保法》第 35 条的规定,似可作如下理解:质押人得以其财产超出所担保债权的余额部分进行抵押就设定质权的动产,可由债权人自行考虑决定是否再设定抵押后成立的动产抵押权已完成登记,是否可以对抗先行设定的质权《解释》第 79 条规定:“同一财产法定登记的抵押权与质权并存时,抵押权优先于质权人受偿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动产抵押登记的对抗立,“不能影响成立在前,具有完全效力之质权”,其理由在于动产抵押登记的对抗力“仅能向后发生”⑼ 笔者赞同王泽鉴先生的结论,但认为已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不能对抗成立在先的质权,并不是其对抗力只能向后发生的缘故我国《担保法》第 54 条规定:“抵押物已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即使已登记的抵押权设定在后,亦可对设立在前的未登记的抵押权产生对抗力而优先受偿由此可见,动产抵押登记的对抗力,不仅只能向后发生,亦能向7前发生然而,质权不同于抵押权,质权以占有为公示公信方法,质权人占有标的物的效力应等同于抵押权人进行抵押登记的效力。
若动产抵押登记得以对抗成立在前,具有完全效力的质权,则难免有厚抵押权人而薄质权人之嫌4.动产抵押权的善意受让人物权的存在以登记或占有为其表征,信赖此表征而有所作为者,纵使其表征与实质的权利不符,对于信赖此表征之人也不生任何影响,称为公信原则依此原则,公示方法所表现的物权即使不存在或内容有异,但信赖此公示方法所表示的物权而与之交易的人,法律上仍承认有和真实物权相同的法律效果⑽ 动产抵押权亦以登记作为公示方法,并且我国的抵押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