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礼物的流动.ppt

29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077952
  • 上传时间:2017-08-0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29.50KB
  • / 2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作者:阎云翔 译者:李放春 / 刘瑜,阎云翔,男,1954年生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本科、硕士就读北大中文系,后留学美国,曾师从张光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系该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2007年受聘于该校社会学系紫江讲座教授主要讲授“文化人类学”课程主要著作有《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亲密关系和家庭变迁(1949-1999)》获得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学术著作奖-列文森奖这是为纪念美国著名汉学家列文森而设立的,每年只颁发给两本亚洲研究专著的作者阎云翔先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学者《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是著名人类学家阎云翔的名作,它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一本民族志为此,作者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去到下岬村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光是礼物之流本身便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于是将他的研究目标限定在农村礼物馈赠文化方面最后成书《礼物的流动》主要分析了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等方面的问题。

      阎云翔与下岬村,作者为什么会选择黑龙江的下岬村呢,这跟作者的经历有关的1971年,阎云翔17岁,从山东老家一路北上,偶然来到这个距离哈尔滨50公里的小村子他饥饿、恐惧、委屈,出身不好,自认为是非法的村民们讨论、争吵,还是克服了心理上、经济上的困难收留了他,直到7年之后他考上北京大学这期间,他跟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是为了体验,而完全是为了生活,他们给予他质朴的为人的信任与尊重1989 年,阎云翔作为在哈佛大学受过教育的人类学者回到中国,选取他要研究的农村原型,在十几个村子里,只有下岬村是他“有感觉”的11年过去了,这里的人还记得他,他们议论他,评价他,最终认为他“没变”,仍亲热地把他当一分子也因此,文中的村民,不是冷冰冰的被调查者,是阎云翔的朋友、邻居,熟悉的人,鲜活,会谈论从社会到隐私的所有话题,会夸张、说谎,最终又说出尴尬的真心话,他们在几十年中思想感情和个人生活的变化被描述得清晰可信阎云翔在文中一直竭力保持冷静、客观的研究笔调,看得出来,即便在揭示最残酷的事实的时候,他都怀有对村民最大的尊重和理解,毕竟带有历史渊源的感情是回避不了的社会对<<礼物的流动>>的评价,阎云翔的英文本《礼物的流动》问世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认为提供了一个解释中国社会的新模型或新视角 ,得到我国人类学者的高度评价。

      如胡鸿保在评论《礼物的流动》时强调,阎云翔的研究构成对“以往对中国社会的研究中父系继嗣优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型提出了质疑”,“修正了以往宗族理论的偏差” 内容简介,本书是关于中国北方一个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模式的民族志报告作者细致考察了这个北方农村的礼物交换过程和网络培育,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叙述向读者展现了在这个村庄社会实践中礼物交换的互惠原则、社会网络的培育以及社会关系的实践运作方式全书主要围绕三个论题展开的,首先是中国礼物交换系统的特征及其对人类学中有关礼物之持续探讨的意义,紧接着作者探讨了在中国文化中关系和人际行为之道德规则(人情)的复杂性,最后论述了礼物经济与更大范围内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本书脉络紧凑,论证严密,透过复杂多样的礼物交换形式和礼物类别的表面现象,总结了其中的规律性可以说是对中国礼物研究的比较深刻的著作之一目录,1、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2、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3、礼物世界:初步的分类4、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5、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6、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7、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利与声望8、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9、结论:社会主义、关系、人情与礼物 附录:中国的孝敬与印度的檀施――非对称性礼物馈赠文化的人类学分析,第一章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在第一章导论中,作者先从莫斯的经典名著《礼物》开始,介绍了人类学中的礼物与礼物馈赠,提出了涉及礼物研究的核心问题:回礼动机;互惠原则;礼物与商品的关系;并就它们在人类学中的研究状况做了回顾。

      指出了中国社会中的礼物馈赠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现状,包括礼物交换在中国的重要性和人类学家对中国个人关系的特征描述,及主要不足,最后介绍了他本项研究的框架第二章 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下岬村位于黑龙江省双城县的南边,在省会哈尔滨以南50公里、县城东南24公里处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区,主要住的是汉人,主要出产玉米和大豆,村庄北面农田环绕,南面布满沼泽地,毗邻的村子不超过3公里远在这章中作者介绍了下岬村的历史背景,他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社区,只有不到100年的历史官方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正式将下岬村划为一个行政村作者还介绍了下岬村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如土地改革期间,集体化运动期间,饥荒时期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的表现接着介绍了因社会变迁而形成的身份群体和其近年来的变化,下岬村识别出四个身份群体(1)干部(2)四属户(3)普通村民(4)四类分子,这就是他们的社会等级制最后介绍了下岬村的亲属结构,它由38个宗亲群体组成,其中包括33个姓在下岬村的社会生活中,父系宗族组织的角色显得不是十分重要,反而村民把姻亲纽带看的很重3、礼物世界:初步的分类,“礼物”一词由两个字组成。

      第一个字“礼”的意思是仪式、礼节以及诸如忠孝的道理理念的仪礼性表达第二字“物”的意思是物质的东西礼物的物质内容和它的文化意义及仪式情境是浑然一体的作者认为构建一个分类体系的最好方法是把礼物交换的场合作为基本范畴,进而通过这些场合所置身的不同情境来区分它们场合”在这里意指通常会牵涉到馈赠活动的社会事件,这些场合中的交换行为受到文化符码的限定情境”的意思是指送礼者与受礼者的社会关系1)作者借用了贝夫关于表达性与工具性的二分法,来区分下岬村各种礼物交换的动机特点表达性的礼物馈赠以交换本身为目的并经常是反应了馈赠者和收受者间的长期关系而工具性礼物仅是达到某种功利目的手段并一般意味着短期的关系2)为了进一步对礼物交换的情境进行分类,书中还介绍了另外一对范畴,即仪式化的和非仪式化的礼物这就是地方话语中的“大事”和“小情”大事”包含了庆典性的因而是制度化的的送礼情境,而“小情”则通常指日常生活中所有的馈赠事件,如亲戚间的互访大事,大事场合中的仪式化送礼有三个特征:主人设宴、对精选的(重要的)的客人的正式邀请及礼账记录记礼帐与设酒宴是我们划分下岬村送礼活动的类别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准表达性礼物馈赠的仪式性场合,1、生育庆典 8、偶然的庆贺 2、流产与妇女绝育 9、年度秧歌舞3、订婚仪式4、婚礼5、盖房6、拜寿7、丧礼,表达性礼物馈赠的非仪式性情境,1、亲戚间的互访2、拜新年和挂线3、孝敬礼和压岁钱4、探望病人5、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交换6、爱情信物,下岬村的工具性送礼,1、间接付酬,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回礼的时机和场合是把表达性礼物跟工具性礼物区分开的重要因素。

      2、溜须:巴结性礼物3、上油:润滑作用的礼物巴结性礼物以上级与从属之间的垂直交易为特征,而润滑性礼物最明显的特点是必须在求人帮忙之前赠送结论,总结起来,下岬村的礼物馈赠关系可以按照主位法的概念划分为21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21种礼物包括了从马林诺夫斯基所称的“纯礼物”到间接付酬的交易而且,在乡村生活的情境中,对形成工具性关系的周期性需要实际上强化表达性关系的培养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礼物交换活动呢?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村民们想要参与这一繁复的礼物交换体系呢?,4、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作者通过调查得出村民们要把收入的10%到20%用在随礼上面 ,村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1)这一方面是社会和道德的力量,因为表达性礼物意味着一个人的道义或情感的关心 2)另外也是一种培养、维持和扩展其关系网的基本方式 下岬个案表明,乡村社会中私人网络的培养既是一种权力游戏,又是一种生活方式,关系不仅涉及工具性和理性计算,也涉及社会性、道德、意向和个人感情总之,若要培养好关系,书中总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随礼方面不能吝啬,该随的礼一定要随,从长远看,这有利于良好关系网络的培养2.随礼记录是入礼的凭据单,也是将来必须偿还的借账簿记,因为礼尚往来有一定的规则。

      3.长期良好的关系必须通过有关双方的表达性礼物馈赠来精心维持,当互相关系被打断或破坏了,就不得不通过做出额外的努力来重修和好作者考察了关系对于下岬村民的丰富意涵,他认为关系发挥了如下四种功能:其一,经济功能下岬村民对其关系网络的严重依赖,从经济上讲是由于农业生产和私人资金的需要其二,社会保障功能礼物赠送和关系网络是一种社会援助体系,它可以帮助个体村民渡过生活危机其三,社会支持功能在诸如婚礼和葬礼等生命周期仪式领域,关系网充当了社会的支持系统其四,政治功能礼物馈赠和关系网络在地方政治中以及在发生各种争端时也是十分重要的种种案例表明,最重要的自我保护手段就是培育一个比较大的个人关系网络5、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关系关于这个概念,在西方的学术阐述中,关系主要被当成了追逐私人利益的个体之理性计算的结果它被诠释为”工具的—私人的联系”一种有些随意和非持久性的联盟”,或者“特殊主义的联系”这个术语本身就带有贬义,作者认为西方学者这样理解关系这个概念是不恰当的然而,身处地方性世界之中的村民们认为关系这一地方概念指涉他们的交换网络,而且将关系网视作他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的客观基础这与西方学者对关系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

      第五章作者将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界定三个范畴:“实在亲戚”、“靠得住的”和“一般亲友”然后又将这三个术语分别译成关系网中的“核心区域”“可靠区域”“有效区域”其中“实在亲戚”由一个人的家庭成员组成---亲近的族亲与姻亲,是一个人的亲属网络中心;“靠得住的”由一个人的好友们组成,核心区域和可靠区域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很清楚,因为最好的朋友可能被认为较亲戚还要亲近,从而可能进入一歌私人关系的核心;“一般亲友”包括更多的人,而且在吸收新成员方面也更为开放作者又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了这种关系网络的特征:1、对朋友关系而非亲属关系的严重依赖;2、大量屯亲的卷入以及姻亲的积极角色这与第二章作者描述的社会分层与亲属制度中,姻亲的显要位置相呼应,从而挑战了宗族范式在中国北方农村社区的适用性 并且,作者在考察这一关系结构时,旨在理解个体层面上的村庄生活,因而强调村民们作为积极的行动者的一面,这不同于以往的倾向于从某种集体的和组织的视角对村庄生活的考察关系网络构建的好坏,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很重要的影响,那些在网络建构方面积极能干的人则被广泛地描述为很“活”,其字面意思是指有保证的私人关系;相反,在社会交换和网络构建方面的失败,其不利不只是限于口头上的表达,还有社会的制裁。

      通常,那些没能履行其礼物馈赠义务和其他形式的社会交换的人在村里会受到大家的孤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