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哲学史(授课版3:原子论到柏拉图).ppt
34页一、智 者 派,古希腊哲学论辩风气的形成与意义(注重思想的形式而非内容) “智者”群体出现的原因及其特征(强调逻辑推理和语言技巧),第三节 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1.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理论的相对性,(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前421年) <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也是第一个用所谓“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的人 >,2. 高尔吉亚,“无物存在” “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 “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Gorgias,约公元前485—前380年) <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承认一切主观感受都是真的,高尔吉亚的怀疑主义则力图证明一切客观对象都是假的 >,二、原子论及其先驱,1.恩培多克勒 ( Empedocles,约公元前492—前432年),早期自然哲学的综合者,标示着自然哲学的转向: 1、从单一本原到复杂结构 2、从时间上的开端到空间上的元素、从转化说到构造说,四根说,爱(友好)与恨(争吵),第一次提出质料因之外的动力因:,“流射说”与“同类相知说”,第一个创立较为系统的认识论:,2.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前428年 ),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阿那克萨戈拉哲学构成了恩培多克勒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哲学之间的必要中介,种子说,(Anaxagoras),千差万别的事物各有自己的本原: 最小的微粒-“种子”-“同类的部分” “一物的本性被认为是它所包含的那个最多的成份的本性” “一切中包含着一切”,心灵 (nous,又译作“努斯”),*心灵是万物中最稀最纯的,对每一事物具有全部的洞见和最大的力量。
*心灵是独立的、自为的和能动的,它从外部推动宇宙,但其本身却与宇宙相分离(第一次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 *“努斯[心灵]不论大小,都是一样的将主观目的注入客观世界的进程之中),3.留基波,(Leucippu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440—前430年),原子论思想的开创者,一位身世扑朔迷离的人物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在阿布德拉成为德谟克利特的老师,人们往往都把他与德谟克利特相提并论,4.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前370年),古希腊最博学的百科全书式人物,希腊自然哲学的高峰,原子与虚空,*“原子”(άτομος)一词在希腊语中的原意是指“不可分割”的东西,德谟克利特把它看作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宇宙是由原子和虚空共同组成的 *德谟克利特的每个原子都具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的性质,但数量却从“一”成为了“多” ,并且由虚空的存在保证了运动的可能,原子与运动,*原子的能动性: 无数原子在宇宙中形成旋涡运动,重的凝结成大地,轻的被抛向外层空间在激烈的碰撞过程中,不同形状的原子相互结合,形成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 *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一切都由必然性而产生,旋涡运动既然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这在他就被称为必然性。
影像说,*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首次明确表达: 每一个物体都会发出一种与自身形状相似的影像,这种影像通过空气的作用而在我们的眼睛里压下印记,从而形成感觉和思想 *认识论中的理性主义倾向: 感觉的知识是“暗昧的”,理性的知识是“真理性的” 原子和虚空只能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1、苏格拉底(Socrates),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对西方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道德圣贤,,苏格拉底身材矮小,头颅硕大,面目丑陋,性格怪异,虽然喜爱与人辩论,却对智者派的诡辩颇为反感,为了与“智者”划清界限,他自称“爱智者”(即“哲学家”),并把追求智慧当作人生鹄的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体判处死刑,成为西方历史上为理想而殉道的典范认识你自己,“人们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人,发现自己的智慧真正说来毫无价值,那就是你们中间最智慧的了 “自知其无知”与“认识你自己” “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神学目的论,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设计论(目的论)证明的最初雏形 听从“灵异”声音指引的强烈神圣使命感:“哲学家的事业完全就在于使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和分离出来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被认为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号召人们把目光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因此美德问题就成为苏格拉底关注的主要对象。
真正的知识必然是与最高的道德范畴—善—密切相关的:唯智主义伦理学的开端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在问答中诘难对方,使对方陷入矛盾,从而逐渐修正意见,最终达到真理的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也被称为“辩证法” 面对着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苏格拉底坚持从特殊的现象背后去寻求普遍性的东西(事物的一般定义或共相),从而肩负起拯救本质的历史重任麦加拉派: A、“善”与“存在”的结合; B、诡辩论 昔尼克派(犬儒学派) 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鄙视社会道德规范,回归自然 昔勒尼派 善即快乐,用主观感受取代客观事物,2.小苏格拉底学派,3. 柏 拉 图,苏格拉底的嫡传弟子,也是把苏格拉底思想发扬光大并加以体系化改造的最杰出的希腊哲学家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理念论的思想渊源,1、毕达哥拉斯的“数” 2、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和克拉底鲁的“语言无法表述事物”的思想 3、巴门尼德的“存在” 4、苏格拉底的一般定义 上述思想的共同之处: 普遍本质是思想对象,是理念(idea)柏拉图理念论与苏格拉底道德哲学,1、苏格拉底探讨精神范畴的一般定义(普遍本质),柏拉图则把理念扩大到客观世界; 2、苏格拉底的普遍本质与个别事物并未截然分开,柏拉图却把理念当作独立于和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客观精神。
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关系,idea或eidos一词的中文译法: 1、理念 2、相 3、理型 “美”本身和“美”的东西 1、摹仿说 2、分有说,,理念世界的层次,“善”的理念 道德和审美理念 范畴理念 数理理念 人造物的理念 自然物的理念,,理念论的世界观或本体论,理念世界(存在) 感觉世界(既存在又不存在) 原始物质(非存在) 个别事物倾向于它们的理念原型; 较低级的理念趋向于较高级的理念; 所有的事物和理念都倾向于 “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和神创世界,“善”是整个世界的最高原则,不仅使一切理念(并通过理念使一切具体事物)获得了实在性和本质(形式),而且也是万事万物追求的终极目的和创造世界的根本动力 形式、目的、动力的统一,,回忆说,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经居住在“理念世界”里,而由于受到肉体的遮蔽暂时忘记了关于理念的知识,所以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重新获得知识 “学习” 就是“回忆”,,感觉与回忆,1、感觉不是知识的来源,而是刺激回忆的媒介; 2、回忆不是对具体事物的回忆,而是对理念的回忆; 3、回忆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关键在于灵魂的能动性洞喻”与“线喻”,1、“洞喻”--灵魂的不断“转向” 2、“线喻”--无知、意见与真理 “原始物质” “可见世界” “可知世界”(理念) 无知 意见 真理 想象 信念 理智 理性,,辩证法,纯粹理念(哲学范畴)的逻辑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学说,不涉及抽象概念与现实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却系统地探讨了各个哲学范畴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1、一个哲学范畴既是自身,又是它的对立面 2、对立的双方在第三者(“种”)中实现统一(“通种论”)理想国,整个世界是一个由“善”的理念所统辖的秩序井然的体系,因此掌握了“善”的知识的人(哲学家)就应当成为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的主宰 灵魂的三个部分 国家的三个阶级 三种美德 理 性 统治者 智慧 意 志 保卫者 勇敢 欲 望 劳动者 节制 三个部分或三个阶级各守其职即是“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