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音乐社会学视域下《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原文化指向研究.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6099975
  • 上传时间:2022-06-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92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音乐社会学视域下《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原文化指向研究    楚玲玲(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突出“禅宗——少林”这一河南文化精髓,采用“音乐——大典”的展现形式,以现代化的音乐商品生产活动来推动禅宗文化、传统音乐与时尚文化的结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它成功地将武术、音乐、禅宗文化融为一体,实现了文化空间的扩展;同时,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历史与当下的接轨,这种融合性的艺术创新实现了禅宗文化的功能转向Keys】音乐社会学;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原文化指向J60-02       :A       :1007-0125(2017)17-0052-03近年,《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其独特的禅宗文化和音乐表演,赢得了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展现中原文化的新名片本文试图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这一文化盛典,探析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的文化指向一、文化价值回归:《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创作背景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地处中原核心的中岳嵩山,被专家誉为“万山之祖、五岳之宗”,是我国儒、释、道三教荟萃之地,主要有以少林寺为代表的禅宗文化、以中岳庙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嵩阳书院为代表的儒教文化,名胜古迹众多,被史学家赞为“伸手摸住秦砖瓦,抬脚踢到汉文化”,成为展示中原宗教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下,人们对追求和平、追求环保、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沉静和放松的需求一直存在,更需要一种带有信仰的、娱乐性的音乐,这也是社会生活所需求和必不可少的因此,独辟蹊径通过文化产业开发来推广少林文化,让人们感悟少林寺有形物质之外的无形文化,就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迫切现实当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下,传统文化逐渐回归,挖掘、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成为河南实现传统文化价值回归的重要途径为将河南文化大省变成文化强省,河南省委、省政府近年连续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等文件,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郑州市委、市政府也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依托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以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有了政府的有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文化需求,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著名旅游演出总导演梅帅元被委任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制作人,带领他的团队对河南登封进行深入了解,对少林禅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抓住文化热点,找准旅游卖点,将音乐与禅结合在了一起,进行音乐文化产业开发。

      音乐作为上层建筑范畴内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对当今经济基础有巨大的作用力,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音乐商品融入现实音乐生活具有决定作用,已经是一种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和客观存在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庞大的社会音乐文化市场之中,都被庞大的音乐商品群包围着,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作为一种全新的凸显传统文化和时尚元素的音乐商品,能否成功地被消费者接受,取决于人们对这个音乐商品所承载的音乐内容价值的评判《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秉承传承传统文化、与国际接轨的理念,突出“禅宗——少林”这一河南文化精髓,采用“音乐——大典”的展现形式,以现代化的音乐商品生产活动来推动禅宗文化、传统音乐与时尚文化的结合,满足越来越注重休闲娱乐的当代人的文化消费需求,促进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二、文化空间拓展:《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传播与流行自《印象·刘三姐》采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而获得市场热捧之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印象·西湖》《印象·丽江》《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和《神游华夏》等主题文化旅游项目陆续推出这种让观众置身于自然环境中欣赏文艺节目的形式,成为文艺界、旅游界热点话题,国内众多导演、舞美设计师也纷纷加入实景演出阵营,如冯小刚导演了《北部湾大型海上实景演出》,陈凯歌担任了《希夷之大理》的实景演出导演等,足以说明,实景演出对提高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展示文化品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初《印象·刘三姐》一鸣惊人,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自然景观吸引了世人的眼球;现如今,《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音乐表演也让人叹为观止,它的文化内涵囊括了几千年的中原历史,分为《水乐·禅境》《木乐·禅定》《风乐·禅武》《光乐·禅悟》《石乐·禅颂》五个乐章,其自然景观和表演形式更多地注入了“禅的意境”,营造了天人合一、回归自然、放松心境、参禅顿悟的艺术效果在当今经济发达、网络传播迅猛的时代,“好酒也怕巷子深”一个好的音乐商品,需要通过各种宣传、营销等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产生流行效应《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作为国内第一部综合了武学与禅宗、音乐与文化的实景演出,自2006年在嵩山少林寺推出以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2010年8月2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闻名全球的少林寺和河南登封的其他历史建筑一起,开始进入到世界历史文化保护的新平台借此东风,2010年8月17日在北京长安俱乐部召开“《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研讨会暨系列文化活动新闻发布会”,会议的主题是走出中原,瞄准国际市场,打响禅文化旅游名片,传播禅宗文化这一“国之典藏”,以扩展自己的文化空间在音乐文化的存在空间中,人的音乐传播行为是促成该音乐存在的基本条件。

      音乐传播制造着音乐听众,音乐传播实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所以说,音乐传播是音乐流行的前提条件《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一经推出,就以其民族性、地方性、包容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把河南文化旅游的演艺产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从目前情况看,《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主要通过宣扬禅宗内涵“直指心性”中的“顿悟”吸引繁忙焦虑的都市人;第二是放大全明星的创作团队和名人效应,以及运用舞美、实景和现代科技创造出的“演艺之最”,让观众充满对演出的心理期待第三是通过演出品质和口碑传颂来赢得更多的观众,突出少林寺、禅宗文化内涵,以音乐、舞蹈、武术为载体,运用独到的艺术创意和现代科技手段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因为音乐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具有高度抽象性、高度辨识度的特殊性,所以,音乐传播也表现出特殊的品质,那便是人与人之间“传必求通”、“传而必通”的音乐传播关系,人类的音乐活动,其本质就是以音乐作为被传递信息的传播活动,这一活动是音乐存在的基础《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作为文化产品,在当今自媒体为特征的新经济社会中,必须具有一定的营销策略才能立足站稳,才能使这个项目通过传播活动获得更好的传播效应在音乐社会学研究领域,音乐流行现象的内因结构是由三个中心环节构成:(一)流行现象的激发环节。

      这一环节包括了人的音乐创作、表演和传播活动,这些行为活动的目的,是要产生以音响形式出现的音乐形态并投放社会,参与流行二)流行性的社会心理激发这属于社会心理定势(需要)范畴,即激发公众对时尚文化的追寻从众心理,以达到特定的社会预期有心理学家认为,流行的实现,应当给予参加流行的人一种外来刺激,而这种刺激,必须迎合人们心理的潜在需要在音乐流行中,社会心理定势环节内含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多种多样的需求、愿望和追求目标,如爱情、友谊、娱乐、寻根、思乡、怀旧、追求真善美、期盼和平等等三)流行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这种内部结构由平面层次和立体层次构成平面层次是由音乐中的多种要素组合,如旋律、节拍、节奏、力度、速度、音色、和声、调式、调性以及曲式结构歌曲中的歌词等这些因素相互包含、互相制约,构成了特定的音乐形态而音乐作品的立体层次主要包含着作品的声(音-形)、情(神情、情景)、意(思想意境)三部分,共同构成了音乐的场平面层次中的各种音乐构成因素参与到作品中音响的质与量以及选择量的不同,而立体层次的声、情、意主要形成音乐作品的不同流派、体裁、风格、形式和审美等作品的这种内部艺术结构,总是与某种心理定势相吻合,从而造成人们对不同作品的评价,这都是作品与社会心理定势和谐、融合的结果。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凭借什么激起流行呢?制作人梅帅元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说:“一个艺术作品如果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愿意掏钱来看,它就不是真正成功的作品为了适应当今求变求新的市场消费心态,我们必须找准卖点,抓住卖点最终决定以音乐为核心的艺术形式表现禅意,所以我选择了一位具有中国根基,世界眼光的奥斯卡原创音乐获奖者——谭盾先生作为音乐创作者”(《瞭望》记者桂娟,《禅宗少林》的创意由来,2007年第31期)少林“粉丝”遍及海内外,禅宗少林音乐更是对禅宗文化的开发和创意,它成功地将武术、音乐、禅宗文化融为一体,给人们带来从耳目到心灵的享受,这就是“禅宗少林”的审美基础,保证了演出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据了解,《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自正式运营以来,接待人数节节创新高,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这种现象满足了音乐社会学中音乐流行现象的主要构成要素,因此其文化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三、文化功能转向:《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融合与创新音乐的目的“在于为听众提供某种使情感形式具体化的可视的意象”,音乐创作是艺术家根据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而创造意象的过程《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魅力就在于,运用现代的音乐创作手法来表现古老的禅宗文化,将传统的佛教音乐旋律及民族乐器的使用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使《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音乐既有传统性又不失现代风格。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音乐之后,音乐就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功能,音乐创造也因此不是盲目的、无目的的音乐创作是社会音乐生产中核心性、主导性的生产活动,充分地体现着音乐满足人的娱乐审美需要、满足社会生活习俗需求的基本功能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始终是一种个体性的生产方式,正如大典演出的音乐原创谭盾曾介绍说他的音乐大多是从农民那里学来的所以总是旧里找新,在新创作中又舍不得丢掉传统他认为传统可以使科技更有人性,科技能使传统再生,所以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音乐创作中,他把科技和传统有机地融为一体,有一种参与、体味或者朝拜的感觉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音乐创作上力求简单新颖,将河南地方戏曲音调、寺庙佛乐、僧人诵经、拍打水的声音、敲击石头的声音以及摩擦石头的声音、挥舞棍棒的声音、敲击木鱼的声音等等很多民间音乐素材进行有机整合,超越了狭隘的地方色彩,产生了新的音响效果,让观众觉得既熟悉又新奇,既古老又现代《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融舞台艺术、音乐艺术、武术表演、禅宗演绎于一体,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古代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对中原文化资源进行了独特的、富有创意的开掘和提炼这种融合性的艺术创新是增强音乐产品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根本保证。

      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音乐里,把佛教音乐与国际流行音乐或者说是世俗音乐,或者说是高级的古典音乐融为一体,再加上风声、水声、虫鸣等大自然的声音(这里称为有机音乐),三者结合,这种原创在中国乃属首例但是,音乐作品的价值不单纯是社会功能性的,还体现在对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一种内在观照在这部大典中,佛教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雅正和谐的声音,对净化人心有莫大的功效清雅的佛乐,能够涤荡灵魂、陶冶情操,让浮躁的内心恢复平静与祥和中原文化是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两条主流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和社会关系,道家则重视个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调和与统一禅宗就是要设法适应这两种不同的人文环境,最终达到吉祥、圆满、宁静、和谐的目的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表演中,除了展现禅宗与武术结合的和谐外,还体现了僧人与俗家弟子的和谐相处,音乐与画面的和谐配置,舞美与场景的和谐调度,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观众与演员的和谐交流……总之,从进入剧场坐在蒲团开始,一切和谐之感油然而生,顿时让人觉得愉快、宁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