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斯诺需求层次定律.docx
5页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 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基本内容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 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 高层次排列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生理上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 分泌性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 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 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 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 成为激励因素了安全上的需求这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 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 激励因素了。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这一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友情 爱情 性亲密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 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尊重的需求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 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 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 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自我实现的需求该层次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 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 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 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主要假设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 取而代之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 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基本观点(1) 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 情况2) —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 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3)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 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 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 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 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贝y刚好相反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与谬误第一、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人本主义局限性马斯洛是离开社会条件、离开人的历史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实践来考 察人的需要及其结构的其理论基础是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学说,即人的本质是超越社会历史的,抽象的“自然人”, 由此得出的一些观点就难以适合处于贫穷落后阶段的其他国家的情况第二、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但实际上,从心理角度来说 人们行为除了受人现实需求、欲望、愿望影响外,还受人们的信念及其信心的影响信心是人们对行为实现可能性或 必然性的预期,就如虽然很多会有当歌星或当体育明星的愿望,但大部分人都还没有痴迷到 真正地去追求这一目标的地步,所以说需求并不是决定人们行为动机的唯一因素,所以说需要层次理论在这一点是犯了基础性的错误第三、需求归类有重叠倾向在马斯洛研究发表中,自己也承认:“一个人对性欲的要求不仅是性欲而已,也可 能包括了尊重与安全感”。
实际上,尊重的需求是贯穿整个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心理现象,大部分人实际上不仅有以穷 困潦倒为耻和夸耀财富的自尊心理,而且还会有以朋友众多为受尊重的心理,更会有以获得诺贝尔奖为荣誉的心理, 由此可知尊重不能做为一种单独的需求来看,其只是各项需求是否满足的表现而已;同时,安全需要和交往需求从人 际方面来说也有相互重叠的方面,比如孩子们在学校中交往环境不好,有相互欺辱的现象,造成有些孩子不愿上学, 这样的结果很难说是安全需要受挫导致的还是交往需要受挫导致的第四、需要层次理论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高层次的需要是建立在低层次需要基础之上,这就 造成了需要层次理论对个人主义的合理化,这就等于排斥了西方的“博爱”思想,为孔老夫子由已推人的“仁”做了 注脚由此这一理论也就很难解释如“中国红军忍受破除艰困苦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现象实际上,马斯洛没意 识到其需要层次理论中大部分高层次需要本身应该就是包容有低层次需要的, 比如人们的社会交往需求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安全地保障自己的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需要随之而来则更是各项低层次需求的到来,所以说人们的基本需 求与其高级需要往往是统一的,由此人们不仅可能由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去追求高层次需要,更可能由高层次需求的 基础上去追求低层次需求,而这也就是人们会去除单纯的私念而去爱人类、以至爱自然的心理基础。
第五、需要满足的标准和程度是模糊的马斯洛在这方面曾提到:“生理需求若是到达 20时,安全需求会出现5,爱的需求有可能会出现1”,而由此是很难有个标准界定什么样的需求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会出现另一种需求程度, 甚至由此也就很难解释如司马迁在受刑后仍然能坚持写《史记》的动力所在实际上,人们各项需求满足的标准是受 人们最根本的信念所控制的,人们的信念是人们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底限,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等基本需求欲望和其 行为志向的统一,当人们各项需求相互矛盾时各项的需求程度必然要首先满足信念的需求而受到信念的调控注意事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首创的一种理论他在 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该理论该理论主要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1、 生理需要不是简单的食欲,性欲等,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抽象概括2、 当一个人的机体受到某种需要的统治时,他很可能对生命前途的整个哲学观念都随之改变3、 通常,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一定层次性,但并不绝对固定,其满足过程逐级上升当较低级的需要满足后, 就向高层次发展,层次越高,越难满足4、 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同一时期内,个体可存在多种需要但只有一种占支配地位。
优势需要在不断 地变动5、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彼此重叠较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较低层次的需要依然存在,只是对人行为的影 响力比重降低而已6、 不同层次需要的发展与个体年龄增长相适应,也与 社会的经济与文化教育程度有关7、 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满足的愿望更强烈,同时,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要求更多的前提条 件和外部条件8、 人的需要满足程度与健康成正比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任何需要的真正满足都有助于健康的发展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形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 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有绝对优势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称 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 展的影响;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连他自己也承认,他“并不完全了解殉道、英雄、爱国者、无私的人”主观需要与客观需要任何观点都必须有其充分的理论依据,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人类需要的层次划分方法也必须有其充分的理论依 据,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要知道如何划分“需要”的层次,就必须全面了解“需要”的本质为此必须区别“主观需要”与“客观需要” 两种不同性质的概念主观需要:就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对相应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所产生的主观愿望客观需要:就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对相应在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所产生的实际要求主观需要与客观需要的关系主观需要是人脑对于客观需要的反映,主观需要与客观需要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意 识与存在的关系人的主观价值目标实际上就是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幸福总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诉求、情绪体验和 情感需求而人的客观价值目标是什么呢?一般来说,个人对于社会或集体的主要作用在于向集体和社会提供劳动能力,以便在劳动过程中向生产系统输入 劳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劳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一起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动作,从而使生产系统的价值总量产 生增值那么,维持和发展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根本需要,是人的所有思想、行为和生理活动的根本目标总之,人 的主观需要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幸福总量, 人的客观需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们消费各种生活资料的动机在于满足自己的各种主观欲望或主观需要,而客观目的在于维持 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客观动机在于为自身机体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实践表明,不同类型的生活资料分 别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主观需要,分别形成不同层次的劳动潜能,并分别服务于人的不同层次的劳动能力因此,劳 动能力的层次结构决定着劳动潜能的层次结构,劳动潜能的层次结构又决定着生活资料的层次结构,生活资料的层次 结构又决定着人的需要的层次结构人的劳动能力的层次结构人的劳动能力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1、 本能性劳动能力它是人和动物的劳动能力的基础,反映了人和动物对于食物能量、空气、阳光、水、气候 等基本生命元素的利用能力人和动物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力主要是通过所摄取的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量来维持 和发展,某些生命元素(如空气、阳光、水等)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乏,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思维、行为、生理机制来进 行调节,但必须以消耗额外的食物能量为代价例如,温度的下降可以通过调节皮肤毛发、挖洞、筑巢、穿衣、冬眠 等方式来抵御,水份的减少可以通过改变呼吸机制和皮肤特性来减少水份流失总之,对于环境条件的适度改变,人 和动物总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和一定的时间(也许需要几代人)进行调节,但都必须以消耗额外的食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