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科普文章_医学科普文章1000-网.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H****H
  • 文档编号:233361956
  • 上传时间:2022-01-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9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科普文章_医学科普文章1000-网 嵊州吹打      嵊州吹打是浙江民乐的缩影,他源于庙会文化,与佛教音乐紧密相关   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月,因受不同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嵊州民间音乐形成东、西乡两种风格:东乡是以黄泽农民乐队为代表的丝弦乐,曲目多为民间小调及一些传统的丝竹乐曲; 西乡是以长乐农民为代表的吹打乐,以锣鼓与吹奏相结合的演奏方式,其中尖号的吹奏方法,将吹气演奏改为吸气演奏,使得号声更加高亢激越,穿透力、传递力更强这种吸气演奏法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一种演奏方法   嵊州吹打属民族器乐演奏,演奏特色鲜亮,演奏器乐丰富,表演形式多样,主要分丝弦清奏和打击吹奏两大类丝弦清奏民间称之为“细吹细敲〞,演奏班子有乐师班〔也有“六苏班〞、“药师班〞〕、道士班、戏客班〔嬉客班〕,用高鼓、大鼓、扁鼓、二锣、五锣、笛、唢呐、三弦、腿琴、琵琶、二胡、钹、双星等乐器合奏,在民间的婚丧礼乐和庙会上演出,乐曲有《大辕门》、《妒花》、《绣球》、《将军令》、《春风》、《夏雨》等,表演形式丰富,有黄泽丝弦、北漳坐唱、东林抬敲、白泥坎村的“吹鼓亭〞。

      如白泥坎村的“吹鼓亭〞创立于光绪年间,由魏谷臣组织一班《万民伞》嬉客班在近地庙会时抬着一个吹鼓亭,在行进中演奏东林抬敲表演队伍由十多人组成,抬着一顶秀丽的轿子边走边表演,轿子朱轩绣轴,精致华丽,上有雕栏、绒球、流苏等装饰,既增加了强烈的气氛,也提高了观众的审美层次,一般都在迎神赛会等重大节庆活动中才参加细吹细敲乐队成员通过吹打、敲、拉、吹不同的乐器演奏,如东林抬敲乐器有二胡、板胡、唢呐、锣鼓、钹十多种,其中锣又分十多种,因此一个人要演奏五六样乐器,演奏的曲子有《绣球》、《辕门》、《妒花》、《十番》等这些曲子已被收为民族乐曲教材,成为讨论我国民间音乐产生、进展及了解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的重要资料   打击吹奏有大鼓〔俗称“抬敲〞〕、粗敲、《骑马调》等,乐器以尖号〔目连号〕、唢呐吹奏为主,配以大鼓、大钹及铜、皮乐器,声调激越雄壮,音域宽广,多用于游行、节庆时表演,曲谱有《十番》、《三十六行》等,以《骑马调》过场《十番》由“引子〞、“桂子香〞、“风旋柳絮〞、“北朝天子〞、“黄龙滚〞、“尾声〞等曲子组成,乐器分前六档〔雨板、双星、长鼓、清鼓、尺鼓、叫锣〕、后八档〔笙、笛、二胡、碗胡、琵琶、三弦、豆管、双星〕,乐队分布于崇仁、范村、白泥坎、前岗等村。

         嵊州吹打与北方的鼓乐相比,虽然没有大鼓的嘹亮音色,但旋律多变,节奏明快,刚柔相济; 与南方的丝弦乐相比,虽然没有广东音乐的情韵,但江南水乡的特色明显,情感丰富,柔中有刚,旋律清爽雅致   嵊州吹打在长期的进展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和兼容外地的优秀文化,目前,已涌现出上百支民乐队,民声大震,形成了品牌   2021年,嵊州吹打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 4 页 共 4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