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久灿烂的达斡尔》校本教材.doc
22页1达斡尔族中学校本教材悠久灿烂的达斡尔第一册《历史类》2目录一、族源民族识别二、早期地域分布三、历史传说四、历代建制机构五、民族区域自治六、兵制、战事七、历史事件八、城镇 驿站3一、族源民族识别达斡尔民族名称,对于“达斡尔”这一固有的自称,在清代以来的汉文史志和文献类书籍中,由于音译用字互异,有过诸多写法:达呼尔、达呼儿、达呼里、达胡里、达胡尔、达瑚尔、达瑚里、达古尔、达虎里、打虎儿、打虎尔、打虎力、达乌尔、达乌里、等满族史料也有三种写法,以汉文可音译为达霍尔、达高尔、达库尔历代中国汉文史乘和文献,在记载我国北方民族族称、部族名号、地名时,多有省略其词末颤音 R 而用短尾译写形式的实例史书上记载古代契丹族的大贺氏,曾是契丹族的一个强大部族,拥有雄兵四万三千人大贺氏即大贺部,而其全称则是“大贺尔”部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最初的部族之号成为民族名称的整合是不鲜见的随着时代的推移, “大贺尔”和“达呼尔”的 H辅音脱落后变音为“达斡尔”现在的“达斡尔”这个民族名称便是古代契丹族的“大贺尔”部族名称的保留和延续达斡尔族族源自清代以来,达斡尔族起源于古代哪一民族的问4题,引起了官方和史学界的关注综观官方的调查和志乘,以及中外学者的论著,大都认为达斡尔族为契丹后裔。
乾隆年间,钦定《辽金元三史语解》时,将《辽史》上的契丹族的强大部族大贺氏改为“达呼尔” ,无证民大贺部族有着渊源关系,大贺一称的完整称呼应是“达呼尔” 在《关于达呼尔的民族成分识别问题》一文中记述,清朝于光绪六年,曾派官员调查达斡尔族人的族源,其结论为契丹后裔光绪二十九年修订的《辽史纽带本末》一书记云:“唐武德初,其君达呼尔(原作大贺氏)”认为当代的达斡尔族硬仗这呼尔错失后裔修于宣统元年的《呼兰府志》记载:“达呼尔,本契丹种,辽亡徙黑龙江北境 ”宣统二年,黑龙江省官方也曾派员进行西布特哈地区种族调查后,在其所撰的《近世达呼尔和索伦史稿》中公布的答案是:“达呼尔系辽国皇族后裔天祚之时,迁至黑龙江北格尔必齐河一带居住成书于中华民国初期的《瑷珲县志》 、 《黑龙江志稿》 、《黑水先民传》 、 《呼伦贝尔志略》等,都将达斡尔族记载为契丹之后裔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发表于《新亚细亚》十一卷的《契丹源流说略》一文认为, “故从民俗学上研究,契丹人与达瑚尔人同族,亦无扦隔不入之处5了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就达斡尔族族源问题,包括达斡尔族学者在内的中国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在《试论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 、 《契丹后裔的达斡尔族社会》等二十作篇论文中,以及在《契丹政治史稿》等十余部书中,都论述了达斡尔族属于契丹后裔的考据。
始于 20 世纪初叶,外国学者在他们的论著中,也曾涉及到对达斡尔族源的探究如日本国的鸟居龙所著《东北亚洲搜访记》 、蒙古人民共和国贺.佩尔列所著《契丹和蒙古的关系》等书,以及苏联尽管学家札尔金特所撰《契丹及其族属》 ,无不认为达斡尔族源于契丹持该见解的外国学者,曾有日本国的白鸟库吉、英国的哈奥斯苏联的伊万诺夫斯基、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巴那、匈牙利的李盖提等人1999 年在《国中协和医科大学学报》发表的《契丹古尸考古学研究》一文中说:“综合 Y 染色体多态分析和线粒体 DNA 序列分析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我们所分析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和汉族群体中,达斡尔族与契丹具有最近的遗传关系 ”中国科学家利用高科技检测得出的上述结论,进一步证实了达斡尔族确系契丹后裔之说在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的探讨中,学术界亦曾有如下不6同观点:东胡说,认为达斡尔族源于秦汉时期的东胡;白鞑靼说,认为雁过留声塘沽源于宋辽金时代和白鞑靼;室韦产,认为达斡尔族源于唐代的室韦部;蒙古同源说,认为达斡尔族是古代蒙古的一个分支,与古代蒙古有共同的渊源关系;大夏说,认为达斡尔族是古代中原地区夏部族的后代达斡尔族民族识别自清初以来达斡尔族即“以达斡尔族”名记载于中外史籍。
1952 年 8 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黑龙江龙江县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乡级) 1954 年3 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新疆地区原来因编入清代“索伦营”之中而被称为“索伦族”的达斡尔族恢复本民族固有的族称“达斡尔” ,并批准成章塔城县瓜尔本设达斡尔族自治区(乡级) 当时,在内蒙古地区达斡尔族的民族成分,仍冠以蒙古族1953 年 8 月至 10 月央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下,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派出阵容强大的达斡尔民族成分识别调查组,深入达斡尔族聚居的内蒙古莫力达瓦旗、索伦旗和黑龙江省龙江县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组由傅尔焕教授、林耀华教授、王辅仁、阿勇克图、陈雪白组成,并有历史学字陈述、历史学和7语言学系属的专题研究调查工作从达斡尔人的民族特征(民族名称、民族语言、地域分布、经济生活、社会文化、和心理状态)上与蒙古族的比较和历史渊源的追溯等方面进行考察,并结合文献资料综合研究调查结果形成如下调查报告和专题研究文:傅乐焕的《关于达呼尔的民族成分识别问题》 ,王静如的《关于达呼尔语言问题的初步意见》 ,林耀华《达呼尔氏族、亲属和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陈述的《关于达呼尔的来源地》 ,傅尔焕的《关于“萨吉尔迪汗”和“根特木尔”的资料》。
上述调查报告和专题文章,由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为《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一辑关于民族成分,傅尔焕在调查报告的结尾部分《达呼尔应该被承认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一节中认为“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四百多年来达呼尔和蒙古族分别发展的途径是清楚的,他们的差别是显著的现在达呼尔人是不是应该被承认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我们认为这结论是肯定的1956 年国务院正式确认达斡尔人为单一的少数民族随后根据本民族意愿将其名称统一汉译为“达斡尔” 二、早期地域分布迁居黑龙江流域:8在辽代,达斡尔族的选民作为契丹族的一支,分布于西拉木伦河以北,以洮河为核心的大兴安岭东南麓公元 1125 年辽亡后,越过兴安岭选自到黑龙江流域,分布在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牛满河(布列亚河) ,北自外兴安岭,南至黑龙江的广大地区元代隶属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明代隶属奴尔干都司,当时在达斡尔族地区设鲁丹河、阿剌山河、托木河等卫管辖达斡尔人在黑龙江北岸生息了几个世纪,最早开发了这片土地至清初时, “沿阿穆尔河(黑龙江)住着达乌尔人及其同族的部落十七世纪时,达乌尔人已有很高的文化他们定居在村落中,从事农业,种植五谷,栽培各种菜蔬与果树;他们有很多牲畜,有从中国运来的鸡。
除耕种或畜牧以外,猎取细毛兽,尤其是当地盛产的貂对于达乌人也相当重要……达乌尔人有设防很好的城市 ”1639 年冬至 1640 年冬,达斡尔族人掀起全民族的抵抗后金王朝征服的战争1643 年至 1654 年,达斡尔族人用原始持武器,自发抗击东进的沙俄侵略者,持续 12年的抵抗,为清王朝保卫东北连续的军事和外交斗争刻了时间17 世纪 50 年代后,达斡尔族各部落陆续南下渡过黑龙江,迁居嫩江流域9历史地理名称达呼里亚 历史地域名称,苏联学者对清初达斡尔族分布地域的统称 《苏联大百科全书》第 13 卷称:“在外贝加尔湖的东边,一部分在黑龙江流域,一直伸展到石勒克河、额尔古纳河、结雅河、布里亚河和部分的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这一区域的名称来自达呼尔族,因为那里候他们即住在西达雅布罗诺威岭以东的大部分地区从十七世纪以来,这名称在自然地理上一直是指外贝加尔湖一带从贝加尔湖到雅布罗诺威岭,叫做贝加尔达呼里亚,从雅布罗诺威岭往东叫“尼布楚达呼里亚” 在上述地区除达斡尔族外,达分布有鄂温克族等民族由于达斡尔族人口较多,文化较高,苏联学校将这一地区以“达呼里亚”概之三、历史传说祖辈战岳飞兵败北逃的传说:达斡尔族历史传说。
传说在南宁时期北方有个大王,有 3 个儿子,有很多兵他想向南扩大领土,派长子领兵攻打金兀术但长子被金兀术诱降,招为驸马大王大怒,欲将长子调加问罪次子偷偷去兄长处报信,未回大王处,也留在金兀术所据的白城子恰好此时岳飞攻打金兀术,屡攻白城子不10克,便设计收买白城子的白家雀,在尾部拴上火药,傍晚时放回白城子,使城内烈火四起,金兵大败北逃北方大王的长子和次子跟随金军北逃,到了黑龙江岸时停留下来,同其部众临时搭“撮罗子”居住,打野兽采野菜为食,以兽皮为衣他们就是后来达斡尔族人的祖先战马返故乡的传说:清乾隆年间的传说传说清乾隆时,部分达斡尔族人奉调远徙新疆伊犁时从家乡骑走的一匹战马,在一年以后自己返回了家乡这匹马因千里跋涉,日夜奔跑,回到布特哈故乡时已变得皮包骨头当马主的亲戚认出此马,给马卸鞍 时,该马脊背上的皮已黏结在马鞍垫上马主亲属叹道,连马都思念故乡,是远离故土的亲人清乾隆年间战事频仍,较大战事都有大量达斡尔族子弟离家远征,此传说反映出达斡尔族人对无休止的战争的无奈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达斡尔族文字的传说:民间传说达斡尔族原来有自己的文字,后来在一次迁徙时把文字装在铁箱里过大河,因船翻铁箱除河底,没能打捞上来,文字也就失传了。
该传说折射出达斡尔族人的祖先可能曾有过文字的朦胧的追忆11四、历代建制机构(一)明代奴儿干都司:全称奴儿干都司指挥使司设置于明代永乐七年,治所在黑龙江下游距入海口 75 公里的特林地方任命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至万历年间,境内所设卫所增至三百八十四卫、二十四所属下各卫,设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千户、百户、镇抚等官职,命当地酋长充任,按其效力时间和功绩,给予逐级提升卫所官员及其属民,负有向朝廷纳贡,听众征调、保卫边塞的义务,也有提出迁移和到指定的内地市场交易的权利奴儿干都司管辖地区,西边包括兀良哈三卫,北边包括北山野人,东边包括库页岛及沿海岛屿,南边与辽东都指挥使司及朝鲜国为邻明代分布在黑龙江上、中游及北地区的达斡尔族各部落,分别为当地所设的卫所管辖清代扎兰 亦作甲喇、札兰,意为“队” ,清代八旗之组织单位,五个牛录,为一扎兰其首领原称“扎兰额真” ,意为扎兰之主,后改称“扎兰章京” ,汉译为“参领” ,正三品自清顺治年起将自黑龙江北迁居嫩12江流域折达斡尔族人编佐,设“牛录章京”管辖,但无统一的管理机构康熙二十年平定“三番之乱”后,清廷加强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管理,以抵御东进的沙俄势力。
康熙二十年在布特哈达斡尔族地区设置扎兰机构,作为军事驻防机构并兼行政管理二)中华民国时期重设的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中华民国初期地方统治机构之一清光绪三十四年,裁撤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设置呼伦贝尔兵备道,大批军队开进呼伦贝兆头地区后,实行政治上欺压、经济上掠夺的政策,引起当地少数民族的强烈反感鉴于这种局势,原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的蒙古族和达斡尔族官员,出面要求呼伦直隶厅制止上述情况,却遭到拒绝于是,原新巴尔虎右翼总管车和扎、额鲁特旗总管胜福等人,联络原各旗官员,武装各族牧民一千多人,于中华民国元年 1912 年 1 月15 日,攻占海拉尔城,恢复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并以“呼伦贝尔旗属官兵”的名义宣告呼伦贝尔“独立” 三)伪满洲国时期兴安东省:1931 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九一13八”事变后,侵占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是第二年 3 月 1 日,建立以清朝末代皇帝傅仪为“元首”的伪满洲国在伪满洲国国务院内设置兴安局,统辖兴安东、西、南、北四分省1934 年,兴安四分省升为兴安东、西、南、北四省在原西布特哈总管衙门所辖区域,设立兴安东省,任命原东布特哈八旗筹办处总办额勒春为省长,继任省长为博彦满都巴金保。
设参与官1 员,由日本人担任,辅佐省长省公署所在地扎兰屯该省辖莫力达瓦、巴彦、布特哈、阿荣、喜扎嘎尔等 5旗按照规定,兴安东公署内设机构实行二厅六科制:总务厅,下设总务、经理二科、民政厅,下设地方 、劝业、文教、警务四科总务厅长巴金保民政厅长志达图,继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