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湖南花鼓戏表演体系传承研究.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5183805
  • 上传时间:2021-12-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9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湖南花鼓戏表演体系传承研究 王峥摘要:花鼓戏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明珠,历来都是广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而且具有强烈的地方舞蹈艺术特色文章简单介绍花鼓戏的发展演变情况,分析花鼓戏舞蹈的民间生活气息、喜剧性风格、典雅化艺术风格等基本特色,并从旦角舞、生角舞、歌舞、特殊舞蹈动作等方面,对花鼓戏舞蹈程式套路加以研究,从而探讨花鼓戏的舞蹈艺术特色关键词:花鼓戏;传承;发展1引言花鼓戏最早源于宋代名为“花鼓”的民间伎艺,接着在明代发展成打花鼓的歌舞;随后在清朝中叶,才以戏曲的形式在江南各地农村中盛行并流传下来现在花鼓戏主要流传于湖南、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陕西等地,其中又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湖南花鼓戏的唱词中,衬字衬腔的运用丰富了花鼓戏的音乐语汇,增强了戏曲的感染力,在表现湖南花鼓戏民俗文化中有着独特的魅力2关于花鼓戏花鼓戏起源于民间山歌、劳动号子等民间艺术形式,起初称对子戏,或二小戏,后来加入小生后变为三小戏,民国时期与其他剧种进行了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如湘剧的表演、程式、唱腔等,形成了正式的戏曲剧种,拥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湖南本地花鼓戏,拥有16种地方性戏曲剧种,其中地方小剧种就有8种,如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等,按照舞言规范,如长沙花鼓戏又可以分出益阳花鼓戏、西湖花鼓戏等,其中益阳被称为花鼓窝子,属于湖南花鼓戏中非常重要的一支。

      早些年,因为城市化,城镇文化发生了变化,城乡居民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步旺盛,但是在网络的支持下,人们对娱乐的认识逐步泛化,戏曲艺术逐步缺失了文化根基,具体而言,花鼓戏来源于传统农业生产,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民间习俗的变迁,都影响了花鼓戏的发展,生存状态堪忧,随着城市文化建设步伐加快,湖南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比如歌厅文化,影响了花鼓戏的发展,造成观众流失,形成恶性循环,观众少了,演员的收入降低,而演出成本却居高不下,最终让很多剧团都丧失了生存下去的动力,就连获得过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文华大奖的湖南省花鼓戏剧院都遭遇过危机随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文化强国背景下,花鼓戏迎来传承与创新的契机,一些新式的剧目如《天门狐仙》《花鼓春秋》等,将传统花鼓戏元素和大量舞蹈表现形式进行了融合,形成综合表演艺术作品,并且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3花鼓戏传承与发展3.1语言文化传承湖南花鼓戏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很大程度来源于长沙方言,尤其是襯词衬腔的音调和音律方言在湖南花鼓戏衬字衬腔中的运用,一是语言表达的需要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使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 如宁乡正调《老母娘请上来受儿一拜》中,每一唱句尾部都有下行音调的衬字,用以表达儿对母所受苦难的痛心 ;二是音乐表现的需要。

      部分衬字衬腔的运用配合曲调节拍,可使声情宛转悠扬,使歌者从容不迫,且可补充乐句的元素,如《打鸟》三毛箭唱腔中的走场牌子《南山看妹想成亲》,衬词“呀伙 哟依哟”“啦伙依伙 咳伙咳”就是对唱腔的补充方言不仅是一定区域内人们交流的工具,其内容和形式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以及心理特征,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湖南花鼓戏以长沙方言为载体,是地方语言文化传承的媒介3.2民俗文化传承湖南花鼓戏多来源于当地生活,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湖南人民爱乐善歌、性格乐观、民风朴实,陈述具体事件的戏曲中少不了衬字衬腔的应和,有时甚至衬字衬腔成为嘴边哼唱的主体花鼓戏与民风民俗、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来源于生活,并以其特有的方式渗透到现实生活中例如,洞庭湖发大水有花鼓戏《嫂姑忙》的戏曲;出门游玩有《刘海戏金蟾》的采莲船调;教训儿子不听话则有《装疯卖傻》中的南数板《儿子不听话》选段;若遇上女子不孕,举家求子的还有地花鼓《送子》等衬字衬腔在花鼓戏中有着较重的分量,它反映出当地人民的语言特点、音乐风格与审美习惯,体现了当地民俗文化特点衬字衬腔是湖南花鼓的戏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篇幅上有着较大的比重,在维持结构完整和体现艺术特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湖南花鼓戏衬词衬腔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湖南花鼓戏独特的艺术美感,同时能够促进湖南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3.3典雅化艺术风格花鼓戏舞蹈不仅仅是“下里巴人”,也是“阳春白雪”不可否认,花鼓戏诞生发展之初主要是为迎合地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需求,在艺术创作和表演上都会刻意迎合观众,呈现出明显的民间生活气息,甚至存在一些较为低俗的内容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戏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成为了具有高文化素质群众的娱乐、欣赏对象,并逐渐朝着更加专业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融入了中国古典舞的诸多艺术特色花鼓戏本身就脱胎于传统戏曲,在舞蹈动作方面虽然更具生活气息,但是也有一定的程式套路和技艺标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较强的典雅化特性发展至今,花鼓戏已经成为兼具高超艺术造诣和民间生活气息的民间歌舞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4结束语综上所述,花鼓戏的历史性、文化性均是不可替代的,其作为中华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被深度保护、有效传承与多元发展在现代流行文化冲击下,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遭遇了不少阻碍,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花鼓戏本身的艺术特色,结合时代发展潮流,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路径,让花鼓戏在当下依旧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和喜爱。

      参考文献[1]黄桂泉.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特征[J].艺海,2020(02):16-18.[2]刘科,周勇.日常生活审美视域中的湖南花鼓戏[J].城市学刊,2019,40(05):88-92.[3]杨和平.湖南花鼓戏表演体系传承研究[J].文艺论坛,2019(01):95-100.[4]吴远华.湖南花鼓戏表演的“四功五法”研究[J].文艺论坛,2019(01):106-111.[5]朱咏北.简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价值与保护原则[J].音乐天地,2018(12):53-56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