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读书笔记.doc
6页《礼记》读书笔记 ——《礼记》在儒家典型中的地位与作用在这个寒假中,通过阅读我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在专业课的学习能力上又进了一步通过对中国儒家典型《礼记》的阅读我深深体会到了礼记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意义,也明白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说起《礼记》在儒家典型中的地位,总会觉得带有某种戏剧性它最初的身份但是是《礼》的附庸,而后来竟蔚为大观,而本来的“主子”则黯然失色非独此也,不仅《礼记》一书作为一种整体日益走红,并且从《礼记》中剖离出来的《大学》、《中庸》2篇,更是红得发紫,被编入了朱熹撰写的《四书》在西汉时期,《五经》中的《仪礼》,并非《礼记》但在西汉的政治生活中,《礼记》却显得非常活跃,而《仪礼》却相形见绌例如《汉书·宣帝纪》:“元平元年四月,昭帝崩秋七月霍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无嗣,择支子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后,奉承祖宗,子万姓这是波及立皇位继承人的大事,霍光从《礼记》中找到了理论根据《礼记》的被注重,由此可见一斑到了三国时期,《礼记》正式升格为经。
《礼记》的升格,觉得着它已经获得与《礼仪》平起平坐的资格,已经挣脱了附庸的名分,蔚为大观而随着《礼记》地位的上升,《仪礼》的地位则日趋式微《北史·儒林传旭》:“诸生尽通《小戴礼》,于《周礼》、《仪礼》兼通者,十二三焉唐初,孔颖达奉太宗之命撰《五经正义》,《五经正义》中的《礼》已经不是仪礼》而是《礼记》了换句话说,《仪礼》的《礼经》地位已被《礼记》取而代之了此后,《仪礼》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礼记》与《仪礼》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其因素究竟何在?我想到的有三点第一,《仪礼比较难读唐代的韩愈,当过国子博士、国子祭酒但犹说:“余尝苦《仪礼》难读则一般人可想而知第二,从宋代开始,《仪礼》失去了科举考试这根指挥棒中国的读书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你考试什么,我就学什么;你不考试我就不学这是很实际的事情,读书人不会在这方面犯傻第三《仪礼》和《礼记》的内容不同,因此影响了人们的取舍《仪礼》17篇,偏偏都是一大堆繁琐的礼节单,篇与篇之间又多雷同,其枯燥无味自不必说了更严重的是,它脱离现代,脱离生活,近乎一堆僵硬的教条在这种状况下,统治者将其弃之如敝屣也就局限性为怪了《礼记》则否则《礼记》虽然也记载了某些礼之末节,但分量很小。
它的内容是系统的讲理论、讲礼的原则和意义譬如说,《中庸》上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统治者看到这句话会不喜上眉梢吗?正是由于《礼记》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极具弹性的礼治理论,而这种理论正好满足了统治者“安上治民”的需要,因此赢得了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因此才产生了上述戏剧性的变化清代学者焦循《礼记补疏序》说:“以余论之,《周礼》、《仪礼》,一代之书也;《礼记》,万世之书也《记》之言曰:‘礼以时为大’此一言也,以蔽千万世制礼之法可矣!”何谓“礼以时为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与时俱进这句话精辟的道出了《礼记》日益走红的主线因素国内素称礼仪之邦,而赢得这个美誉的最大功臣应是《礼记》《三礼》之中,《周礼》原叫《周官》,是讲中央政府的设官分职的,严格地讲,和礼仪有点不搭界/《仪礼》是讲礼仪的它一共讲了15种人生礼仪,好是好,问题是它讲的礼仪基本上已经变成了僵死的教条,后世很少与有人问津,时过境迁,已是明日黄花,可谓有历史意义而无现实意义在礼仪文明形成的长河中,唯有《礼记》与时俱进地陪伴着我们《礼记》是讲究礼仪的百科全书在中国书的海洋里,最具有此种功能的书非《礼记》莫属平天下需要讲究礼仪,治国需要讲究礼仪,齐家需要讲究礼仪,修身也需要讲究礼仪。
最高统治者需要讲究礼仪,一般士大夫需要讲究礼仪,一般百姓也需要讲究礼仪无论你的身份是什么,均有你需要讲究的礼仪这些礼仪在其他书中你或者看不到,或者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而在《礼记》中你都可以看得到比较而言,《礼记》最切近人们的生活,她离我们并不遥远举些例子来说吧:从共产党的十二大开始,“小康”、“小康社会”、“小康水平”、“小康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词语不仅高频率的出目前多种媒体上,并且也深深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一部部贯彻在每个中国人的平常生活中,而“小康”一次的取义,便是癞子《礼记·礼运》我们看到土葬时所用的棺木前方写一种大大的“奠”字,我们看到花圈中央也写着大大的“奠”字,这是为什么?或曰:“这是表达祭祀亡灵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写一种“祭”字,让人一看就明了呢?《礼记·檀弓下》说:“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孔颖达疏云:“奠,为始死至葬之时祭名以其时无尸,奠置于地,故谓之奠也朱熹《仪礼经传集解》云:“自葬此前,皆谓之奠其礼甚简,改哀不能文而于新死者亦未忍遽以鬼神之礼事之也自虞后来,方谓之祭由此可知,葬前之祭,只能叫奠,不能叫祭我们看到的棺木和花圈,都是在下葬前,因此只能写“奠”。
如今的中国高校一般均有校训校训的文字一般非常简洁简洁,寓意深远,耐人咀嚼一般是8个字,多者16字,少者4字、2字而诸多大学的校训都和儒家典型有关其中,尤以与《礼记》者有关者为多1、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湘潭大学:博学笃行,盛德日新博学”、“笃行”,出自《中庸》,见上《礼记·礼器》:“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3、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又云:“致知在格物4、 香港都市大学:敬业乐群《礼记·学记》:“三年视敬业乐群校训中有取于《礼记》者甚多,我们懂得,校训是格言,是座右铭,它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培养目的它不仅镌刻在学校最醒目的地方,以期达到警示作用,并且嵌印在每个学子的脑海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样多高校的校训不约而同的选自《礼记》,这至少表白在中国教育界存在着这样一种共识,《礼记》是一部布满人文主义色彩的儒家典型,在塑造中国将来的栋梁的国民性的事业中大有用武之地。
固然,《礼记》中也有糟粕例如《礼记·郊特性》说:“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就是所谓“三从”,束缚妇女的三道紧箍咒再如《礼记·昏义》:“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就是所谓“四德”,古代妇女砥砺自己的原则综上所述,《礼记》中既有精髓,也有糟粕我们在继承这份文化遗产的时候,要取其精髓,去其糟粕让古人的智慧渗入过千年的时间,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提供指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