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骨科常用的一些角度参数课件.ppt

31页
  • 卖家[上传人]:F****n
  • 文档编号:88474225
  • 上传时间:2019-04-2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MB
  • / 3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骨科常用的一些角度参数,,脊柱侧凸Cobb角,Cobb角:即上端椎终板上缘连线(垂线)下端椎终板下缘连线(垂线)的夹角 正常值为:0° 临床意义: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SRS):诊断脊柱侧凸需站立正位X线像的脊柱侧方弯曲Cobb角10° 端椎:上下端椎是整个弯曲中最为倾斜的脊椎,通常呈旋转中立位 顶椎:指的是弯曲中最为水平、旋转最严重和偏离中线最远的椎体脊柱滑脱参数,1.腰骶角(lumbosacral angle):是(1)腰椎纵轴和骶椎纵轴之间的夹角;(2)S1上缘连线与水平线的交角正常值为41.1°±7.7°or34°(亦称骶骨水平角) 临床意义:增大提示有滑脱进展风险成人若45°则可称水平骶椎,腰骶角增大时腰椎前凸加深和骨盆前倾,导致骶髂关节劳损,腰脊柱力平衡失调,并继发腰、胸、颈段劳损称之为“水平骶椎综合症”2.腰椎前凸角:即L1终板上缘连线与L5终板下缘连线的交角 当第5 腰椎有明显的矢状面旋转时,前凸可以向上延伸到胸椎,此时应注意鉴别全脊柱前凸和单纯的腰椎前凸3.滑脱角:S1后缘垂线与L5下终板平行线之间的夹角正常10°提示滑脱进展的风险。

      4.骶骨倾(斜)角:即S1后方骶骨后缘平行线与地面垂线之间的夹角正常值30°提示滑脱进展的风险踝关节,1.结节关节角:是在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与跟骨结节间做一连线,再在跟骨前端背侧最高点与后关节面最高点做另一连线,连线相交成角,称为结节关节(Böhler角) 正常值:25°~40° 临床意义:跟骨结节关节角减小,提示跟骨骨折或扁平足;跟骨结节关节角增大,提示弓形足2.Gissane角:从跟骰关节面连线与后关节面后缘连线 的夹角正常值为:120°~145° 临床意义:跟骨骨折时角度可能会发生变化,该角度提示前中后关节的关系3.前后跟距角(Kite角):跟骨和距骨中轴线的夹角正常值:25°~45° 临床意义:在畸形足和内翻足患者,该角度明显减小4.langre角:在踝关节侧位片或者跟骨侧位片沿跟骨后、中距关节面作一连线,并作跟骨与跟骰关节面连线,此两线相交所形成的角 正常值:约为90° 临床意义:异常提示跟骨骨折拇外翻相关角度,①第1跖趾关节角:即拇外翻角,第1跖骨和近节趾骨中轴线的夹角15°可诊断为拇外翻 ②:跖间角:第1、2跖骨中轴线的夹角16°时需要考虑行近端截骨以矫正畸形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拇外翻的诊断及指导如何矫正畸形。

      轻度:外翻角 40° ,跖间角16°,髋关节,1.CE角(Wiberg 的中心边缘角):即两侧股骨头中心连线的垂线和髋臼外缘股骨头中心连线所成的夹角 正常值:20°~35°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评估髋臼的包容性,髋臼发育不良时夹角变小2.Sharp角:即双侧泪滴下端连线与泪滴下端至髋臼上缘连线所成的角 正常值:33°~38° 临床意义:47°可认为异常评价髋臼发育和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情况3.髋臼指数(actebular index,AI,亦称髋臼角):髂骨最下缘与髋臼最外缘的连线与H线的夹角(H线,即Hilgenreiner线,组成两侧髋臼髂骨最下缘的连线),适合于“Y”型软骨尚未闭合的儿童(≤10岁)髋臼的测量 正常值:国外一些学者也测量了1—2岁婴幼儿的正常值范围,认为1岁婴儿的正常值在25°~30°之间,2岁一般低于20°,而超过 30°为异常 临床意义:评价髋臼发育和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情况4.髋臼杯外展角:即在骨盆正位片上髋臼杯上缘和下缘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正常值:45°~55° 临床意义:外展角过大容易发生髋关节内收时撞击,假体外上缘应力集中和髋关节不稳,并向后上方脱位髋臼杯外展角55°时,其股骨头假体受力方向由内上逐渐变化指向外上 ,脱位机率明显增加。

      D’Lima等研究认为45°~55°的外展角对髋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来说是最合适的,在此范围内髋臼杯对股骨头的覆盖较好,与股骨头表面接触较多,应力分布均匀,关节稳定膝关节,1.股骨角:膝关节正位片上股骨纵轴线与股骨远端关节面切线的外侧夹角 正常值:75°~85° 临床意义:股骨角增大或减小,提示股骨髁上骨折或膝关节内、外翻2.胫骨角:膝关节正位片上胫骨纵轴线与胫骨近端关节面切线的外侧夹角 正常值:85°~100° 临床意义: 若胫骨角增大或减小,提示膝关节内、外翻3.股骨髁干角: 膝关节侧位片股骨干纵轴线与股骨髁纵轴线的后方夹角 正常值:90°~110° 临床意义: 若股骨髁干角115°,提示膝反屈4.胫骨骨干角:膝关节侧位片,胫骨干纵轴线与胫骨关节面切线,的后方夹角 正常值:90°提示膝反曲5.Q角:指髂前上嵴到髌骨中心点连线同胫骨结节与髌骨中心点连线所构的夹角,正常值:男12°—14°,女13°—16° 临床意义:Q角增大提示髌骨外出半脱位(股四头肌外侧力量增大)1.掌倾角:即在腕关节侧位片上桡骨最远端尺侧和桡侧顶点的连线与桡骨纵轴线的垂线的夹角 正常值:10°~15°(11°±2°) 临床意义:改变主要提示桡骨远端骨折,在正位片上桡骨短缩5mm或在侧位片上背侧成角20°提示预后较差。

      腕关节,,2.桡骨尺偏角:在桡骨、尺骨的下尺桡关节面作一水平线,此线与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切线所形成的夹角 正常值:20°~25° 临床意义:若桡骨尺偏角改变,提示腕关节脱位或者桡骨远端骨折3.尺腕角:在腕关节正位片作月骨和三角骨的外缘切线,并作尺骨远端关节面的切线,此两线所形成的夹角 正常值:21°~51° 临床意义:若尺腕角改变, 提示腕骨骨折或腕关节脱位4.腕骨角:在腕关节正位片上分别作手舟骨、月骨的 切线和月骨、三角骨的切线,此两线的夹角 正常值:130° 临床意义: 腕关节骨折、脱位时腕骨角增大;腕骨角减小见于Madelung 畸形和卵巢发育不全腕关节不稳,腕关节不稳(carpal instability)一词最初由Gilford等于1943年首先提出,到1970年Fisk以与舟骨骨不连相关的损伤再次描述了腕关节不稳1972年Linscheid等明确提出了腕关节不稳的分类及定义1999年国际手外科联盟解剖和生物力学委员会提出新定义为腕关节出现以不能承受正常的生理负荷和/或在其正常运动范围内的任何部分活动时出现异常的运动学表现为特征的关节功能障碍这些不稳定可以是急性或慢性发生,病因多数为创伤、炎症所致。

      对腕关节不稳的发生率由10% 至75% ,这与报道者的统计方式及观察手段不同有很大关系 在腕关节平衡中,其腕骨本身形态、邻近关节面的形态(尤其是桡骨远端)、邻近腕骨产生的压力、及腕关节中韧带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这些因素中任何单一因素或多种因素综合的改变均有可能导致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 腕关节不稳的分类目前仍无一个公认的统一标准较为全面的是1995年Larsen等将腕关节不稳归纳为如下六类:(1)按病程分:急性指损伤在1周内;亚急性损伤时间1~6周;超过6周以上的损伤为慢性;(2)根据恒定性分为:静态不稳定和动态不稳定;(3)按损伤病因分为:先天性、创伤、炎症、关节炎、肿瘤、医源性等所致的腕关节不稳;(4)按部位分为:桡腕、腕中、腕骨间、腕掌、特殊腕骨、特殊韧带的腕关节不稳;(5)按腕骨异常旋转和/或移位方向分:掌屈不稳定(VlSI)、背伸不稳定(DISI)及尺侧、桡侧、掌侧、背侧、近端、远端、旋转、复合不稳;(6)按类型分:分离性腕关节不稳(CID)、非分离性腕关节不稳(CIND)、复合性腕关节不稳(CIC)、适用性腕关节不稳(CIA)1.桡头角:腕部侧位片上桡骨和头状骨中轴线的夹角 正常值:6°~26° 临床意义:26°提示腕关节不稳。

      2.桡月角:在腕部侧位片上桡骨和月骨(近端与远端)中轴线的夹角 正常值:0°~15° 临床意义:屈曲15°提示掌曲不稳,背伸10°提示背伸不稳3.头月角:腕部侧位片上头状骨和月骨中轴线的夹角 正常值:0°~15° 临床意义:20°提示腕关节不稳4.舟月角:在腕关节侧位片舟骨与月骨(近端与远端)中轴线的夹角 正常值:30°~60° 临床意义:舟月角70°提示腕背伸不稳,60°或移位1mm,需要对舟骨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舟月间距3mm提示舟月韧带撕裂5.桡舟角:在腕关节侧位片桡骨与舟骨(掌侧与背侧)中轴线的夹角 正常值:55°~75° 临床意义:75°提示腕关节不稳参考书籍:,1.达拉斯贡--袖珍骨科学,DamianM.Ridpoli,MD,赵宇,翁习生主译,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2.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刘志雄、刘涛主编,2005. 3.骨科临床测量2002 4.实用骨与关节X线测量1996,。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