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复习笔记.docx
9页高一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复习笔记1.高一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一 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2.高一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二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y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4、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3.高一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三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4.高一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四 判断气候类型 A、先以气温定带(气候带),缩小范围 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低气温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XX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B、再以降水定型(气候类型),锁定目标 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XX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均匀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5.高一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五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6.高一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六 昼夜长短与时间判断 (1)要明确季节与节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节永远相反,但是节气是相同的,审题和答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2)在利用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计算昼夜长短时,一定要注意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多少,不能习惯性地以为是30°或者45° (3)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时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半年时相反南半球反之两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所以,要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
(5)任意地点,其一年中的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恒为24小时;任意一天,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纬度相同的甲、乙两地,甲地昼长=乙地夜长 (6)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带来的季节变化是地球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许多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所以要注意总结具有季节变化规律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及其形成原因7.高一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七 正午太阳高度 (1)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2)任意一天,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相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正午太阳高度数值相同的两条纬线关于直射点所在纬线对称 (3)注意极昼区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特征: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数值等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 (4)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8.高一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八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9.高一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九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10.高一地理选修一知识点复习笔记 篇十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