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doc
9页中日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上)2006-9-11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NTB指标和RCA指标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所在,并结合中日制造业间的国际分工类型和两国在不同分工领域的竞争关系,指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力上与日本的差距,并基于以上分析,从劳动力资源、产业集中度、研发投入状况、劳动生产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国工业制品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 跨入21世纪,特别是在加入WTO以来,我国主要工业制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继续快速增长,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显著的提高,集中表现在中国在世界出口额中的比例迅速提高工业制品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和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时传统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这二者哪个更起主导作用?下文从中日两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双方进出口工业制品价格比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加强对我国工业制品竞争力现实状况的认识,以更好地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日制造业竞争力状况的实证分析 1.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状况 克鲁曼教授认为,竞争力概念如果有意义,也只能是生产力的代名词波特教授在其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也同意使用生产率指标来作为判断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唯一标准。
鉴于计算产业生产率的相关数据较难收集,统计口径难以在国家间进行比较,因此,理论界在评价一个国家某个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时,主要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标(NTB)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CA),本文也将使用这两个指标展开分析 (1)贸易竞争力指标(NTB)贸易竞争力指标是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NTBit=(Xit-Mit)/(Xit+Mit)式中X、M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i表示某一国家或某一产业、某一产品,t表示时期下面,我们先依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运用NTB指数法计算、分析近几年中国各类商品的竞争力状况 在工业制成品中,5、7类为资本密集型产品,6、8类为劳动密集型产品NTB为正表示该类商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负则表示该类商品的出口竞争力较弱同种商品NTB值的时间序列还反映该类商品国际竞争力强弱的增减从表1中可知,中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中杂项制品的比较优势较为突出,但近年来有弱化的趋势;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比较优势本来就不明显,近年来也在减弱;而其他类的商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比较劣势,其中机械电子及运输设备正在迎头赶上,竞争力增长很快。
表1 中国工业制成品NTB指数(2000-2003)工业制成品类别2000200120022003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5-0.428-0.413-0.436-0.429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0.0090.0220.0440.038机械及运输设备7-0.053-0.06-0.038-0.013杂项制品80.7420.7050.6730.585 数据来源:根据2001-2004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并经过计算得出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某一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或产品占世界总贸易额之比因本文选取日本为我国工业制品的贸易对象国,所以将RCA指数作如下设定:RCAi=(Xi/X)/(Wi/W)式中,Xi代表中国对日本出口i商品的出口额,X代表中国对日本出口总额,Wi代表中国对世界出口i商品的出口额,W代表中国对世界市场的出口总额在这里,RCA指数表示中国对日本出口总额中i商品所占比例与中国对世界出口总额中同类商品所占比例之比本文以1999、2001和2003年三个年度为例证,采用修改后的RCA指数进行分析 从表2中,就整体动态地看,中国对日本出口的主要工业制品中,服装及缝制品、木制品、餐饮、烟草类产品具备较强的出口竞争力。
而钢铁化工制品、交通运输设备、精密机械及仪器设备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制品的出口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但不稳定值得关注的是,服装及缝制品近10年来的RCA指数一直在小于0.8的水平游移,出口竞争力低下 通过以上两种指数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处在较大程度的动态转换中这一方面说明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还仅体现在数量庞大,供给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方面;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这些年来产业结构的演进和调整,对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产生了积极影响 表2 中国对日本出口的主要工业制品的RCA指数工业制品199920012003钢铁0.73 0.83 1.18 化工制品0.70 0.71 0.79 交通运输设备0.49 0.59 0.58 精密机械及仪器设备1.18 1.14 1.21 服装及缝制品0.59 0.60 0.64 纤维及纺织1.40 1.60 1.43 木制品2.27 2.10 2.23 餐饮、烟草2.23 2.54 2.85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2、2004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2.中日制造业之间的竞争力比较 结合上面的分析,下面将从中、日两个制造业大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中日间工业制品进出口价格比两个方面,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做进一步的分析。
(1)中日两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比较中日两国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即中国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而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两国在不同领域的竞争优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低技术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日本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中等技术含量的产品领域,如家电领域,中国和日本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关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在产业分工上的竞争关系,可以用图1来说明 对每种产品而言,其综合水平的指数(即所谓的产品综合指数)可以用其出口国的人均GDP的加权平均值来表示,以其各自的全球出口份额作为权重一般来说,低收入国家出口的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的产品,而高收入国家出口的产品大多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根据日方最新统计,2004年,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大类商品主要有纤维制品、食品、矿物性燃料、化工产品、原材料等等日本向中国出口额最大的前五种商品是半导体、产业用机械、半导体制造装置、办公设备零器件、电视机与雷达等设备用的零部件等这说明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大宗商品主要是纺织等轻工业品,而日本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高新技术产品,表明了双方相互出口的品种依然处在不同层次上。
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决定了中国企业只能获取较低利润,而日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有很高的附加值,从而有利于实现收入和财富的增加 (2)中日间进出口工业制品价格比同类产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比较,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一国产品的质量与档次(附加值)差别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的资料计算,本文得出了2003年主要贸易工业制品的单位出口价格和单位进口价格(从日本进口);然后,以此为基础换算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比 价格比=某一年出口商品单位价格/该年进口商品单位价格 以此方法对2000年和2003年的主要外贸工业制品进出口价格比进行了计算,并加以对比,结果见表3 表3 2000年及2003年中国对日本出口工业制品的价格比及其增减状况商品名称2000年价格比2003年价格比2003年比2000年增减服装2.11 2.25 0.14 棉布、亚麻布1.41 1.58 0.17 毛皮人造毛及制品1.46 1.52 0.06 塑料及制品1.56 1.48 -0.08 纸及纸板1.53 1.54 0.01 软木及其制品0.38 0.23 -0.15 精油及香膏、芳香料制品0.34 0.35 0.01 化学制品0.21 0.12 -0.09 钢铁制品0.63 0.48 -0.15 自行车、运货三轮车0.62 0.74 0.12 打字机、文字处理机1.00 1.24 0.24 照相机1.74 1.96 0.27 集装箱1.51 1.58 0.07 印刷电路1.43 1.67 0.24 电动机、发电机0.88 1.09 0.21 电缆、光缆0.72 0.76 0.04 雷达、无线电导航遥控设备0.04 0.03 -0.01 飞机航空器0.03 0.02 -0.01 数据来源:由当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一般认为,价格比>1,则商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该比值越大,说明产品的质量与档次在出口中越具有竞争力;价格比<1,表明商品在产业内贸易往来中,出口价格低于进口价格,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同一产品不同年份价格比的增减反映该项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减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服装类产品的出口价格高于进口价格,在与日本的出口竞争中,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说明我国的服装业在产品结构调整中,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出口服装的整体档次在提高,从现有的发展趋势看,长期内,我国服装出口的价格比还会进一步上升机械电子、车辆、船舶运输等产品的出口价格水平相对于进口价格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据调查,目前,我国印刷电路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产值已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日本、美国;集装箱生产能力和产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一位,占据世界80%的市场份额这些行业中许多产品的整体档次正在从中低档向中高档转换,附加值不断增加,显现出比较优势的势头而其他技术资本极为密集的航空、航天器及运输工具等尖端技术产品的价格比一直很低,与日本相比表现出很大的差距,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竞争力中日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下)2006-9-11影响工业品竞争力的因素 1.劳动力资源 根据格罗斯曼构建的“质量阶梯”模型:发达国家首先进行技术创新,而发展中国家则随后进行模仿,并凭借其劳动力的成本优势获取一部分利润。
我国拥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一项重要比较优势,正是凭借这一优势,我国在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一直表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比较优势还仅仅体现在低成本、低价格优势上这一优势对在夹缝中生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渡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不断地成长壮大曾起到很大的作用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这一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这具体表现在低价格的产品往往是低档次、低技术含量,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品牌;低成本的背后往往包含着掠夺性经营:对农民工的掠夺、对资源的掠夺低价格还常常会导致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影响我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出口秩序和国际形象 因此,在市场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片面强调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无太多的实际意义经济学家樊纲和林毅夫都主张,发展创新性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才是发挥我国经济比较优势的一大努力方向 2.产业集中度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框架,产业结构最终决定了产业绩效,只有形成既能促进竞争,又能实现规模经济的市场结构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