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追寻生命价值的历史图景.doc
3页浅谈追寻生命价值的历史图景=“news_bd”> 对生命价值的理论追寻与实践探索,在中西方同时发轫中国从生的维度、西方从死的维度切入,对生命价值进行了千古不懈的叩问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追寻方式虽各异其趣,但其实殊途同归 一、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对生命价值的求索 儒、道、佛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它们实质上都是人生哲学,其主要思想内容也都是如何理解生命与安顿生命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入世的生命哲学儒家不大谈论生死,他们立足现世,慨然以天下为已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认为要竭尽全力地在社会上、天地间担任起仁民爱物的使命,这就是人生的职责;他们以内圣外王为理想高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怕任重道远而百折不挠、奋发进取;他们无暇考虑死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活着要努力工作,尽职尽责,死才是最后的休息,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以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的方式,竭力实现生命的不朽价值这种生命观既积极活泼,又深沉厚重,对中国人的观念和性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历史上培育出了许多为了民族大业而置生死于不顾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绝笔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绝佳的例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隐世的生命哲学道家的生命思想集中体现于其经典文献中,除了《老子》、《庄子》之外,还有《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等诸篇,汉初的《淮南子》、晋人的《列子》以及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道原》、《称》、《十六经》等道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儒家的观念是截然相反的,道家注重自然,儒家讲究仁义;道家主张无为,儒家主张有为;道家讲无心顺有,自在逍遥,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家讲养生、贵身、尽年,儒家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等它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互补的格局道家重生,主张珍惜生命比之名誉、利益、权力等,他们认为生命更真实、更可贵和更有价值道家的重生,就是认为生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当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时,应把生命放在最优先的地位生命是人之根本,要保护生命,要做到不以天下害其生,不以天下易其生与此同时,还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不可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去获得某种利益道家把人的本性视为自由他们认为,人不应该受到生老病死、贫富贵贱、功名利禄等的束缚和限制,人应该自由地活着,应该消除对它们的牵挂和执著,以一种超越的心态去看待万事万物,让自己的精神与大道合一。
佛家思想的核心是出世的生命哲学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生命文化,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即禅宗哲学佛家着力于洞察人生的真理,这点与儒家和道家也相同,这种洞察,佛家称之为觉但佛家强调的不仅是自觉,而且要觉他,即自度度人,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法佛家的哲学思想是一种超人生的哲学思想,是以超人生的视角来审视着人生,是以超人生的形式去论述着人生的哲理,到最终达到了对现世人生的超越佛家认为要通过三个超越才能达到人格的完善:超越自然、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用顿悟成佛作为人生命的最终目的,使有限的生命进入无限佛家十大经典禅语一切皆为虚幻,不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等,即集中体现勘破世情、遗世独立的佛家情怀 这样看来,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在关注人的现实物质生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生命的精神性、无限性和超越性这是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无论是道家自然无为的隐世人格,还是儒家内圣外王的入世人格,抑或是佛家与世无争的出世人格,它们都强调了人的道德、灵魂和精神方而的人格的陶冶与升华。
历史上,中国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自定自恃,就是因为有儒、道、佛的三位一体所以既能得意则束冠立于朝,也可失意则乘样浮于海,遇到任何境况都不会丧失安身立命的基地,都不会丧失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自信和自守 二、西方生存哲学对生命价值的求解 西方对生命及生命意义的追寻和探索往往是与死亡相结合而进行的,这形成了西方世界的生命观和生死观西方对于生命价值的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时期有一个对人的生活、生命的关注与重视的重要文化哲学理念它基于对人自身的认识,从而去不断追求心灵的德性和理性的较高境界,进而创造和确立了人的理念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表明古希腊人开始意识到人的生命是有别于自然的独特存在古希腊哲学家大多倾向把人的生命分为灵魂与肉体两部分,虽然在灵魂是否不朽上有分歧,但是在对人生命的灵魂与精神的追求上却是一致的德漠克利特认为没有不死的灵魂,他谴责贪生怕死,鼓励人们能而对自然、追求哲学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这就开启了为人的生命本身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生存提供合理性与可能性论证的门扉 中世纪时期的哲学思想认为,人是有原罪的,只有上帝才是善者。
人要想获得上帝的救赎,就必须放弃一切的欲望,不断地向上帝进行赎罪,把希望寄托于天使降临和末日审判上,关爱他人、关注自身修行,从而来换取灵魂的最终解脱在人的生命中,居于核心地位和支配地位的是人对上帝的绝对信仰抽象的信仰压抑了人对生命的激情,‘崇高’的神性泯灭了可贵的人性人几乎没有对现实中的自身去关怀和呵护,只会对上帝绝对信仰、依赖因此,在中世纪时期,人们认为修道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为了达到清心寡欲的目的,他们通过斋戒、通过鞭打自己的躯体以清除杂念这事对人的身体和精神是一种双重的摧残与折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古希腊时期,先哲们开创的要关注和呵护的人文传统、要重视人现实生活的思想,在中世纪时期就已消失殆尽了 文艺复兴结束了黑暗的中世纪历史,首开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的人文主义先河文艺复兴传播了与经院哲学、宗教神学不同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不具有这种自我解放的意识人文主义思想发现了人的自由,发现了人的尊严、才能和价值,论证了人具有崇高的价值到了17-18世纪,西方进入理性的时代笛卡尔提出心物二元论,斯宾诺莎提出了心物平行论,帕斯卡尔强调人是为了思想而生。
可以说,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它主张用理性来评判一切到了19世纪,它进一步地深入了对生命的理性认识和思考,包含进了许多积极进取、思辨的观点康德认为,人自身本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生命有其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生应该有高尚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要充满生命活力,精神才会有寄托,奋斗才会有目标,生活才会有重心黑格尔认为,死亡的否定性才能更提升生命的内涵与意义现代西方对人的生命、生命意义及生命价值的探索更为丰富,这突出反映在存在主义哲学的生命观、生命哲学思想、人本主义教育哲学中的生命观等等 三、中西方探问生命价值的同异 纵观中西生命思想,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对生命本原和生命意义的关注和追问中西方文化和哲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生命、理解生命,并且从中去探索生命和人生的意义这使得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从关注自然,到关注人自身的发展与转变,再到关注人具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其中最为关注与肯定的是对人强大的生命意识和精神力量 中西生命思想的不同点是对生命和生命教育所研究的视角各异在古希腊时期,人们所倡导的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生的幸福以及生命文化理念的辉煌;在中世纪时期,在消灭人的原始欲望、压抑人生命的激情与冲动的基础上,在狂热的宗教信仰下人们所追求对自己灵魂的救赎和精神的超越;到了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以及人本主义对人的生命、自由、尊严和价值的重视,对人自然生命的呵护与关注;再到现代,西方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都针对理性主义对人的生命的抽象与异化,倡导对生命的意志、情感和本真等非理性因素的关注与重视,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与提升等,全部都是围绕着人的理性与非理性进而伸展开来的。
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人的生命在我国古代,生命哲学注重精神生命的提升和超越,为了达到一个可以超越生死的境界和理想的人格,人们主要是通过内在的道德塑造和精神修养他们或积极入世、珍惜当前,又或是淡泊名利、逍遥自在,使得自己的生命可以突破有限的束缚而达到无限的永恒无论道家所基于真人、至人、神人、怪人的精神人格对生命人格的培养,还是儒家的从君子人格、内圣外王方而对生命道德理想的塑造,抑或是佛教从佛性人生以及超越境界中对生命精神的养育,儒、道、佛三者所强调的都是人的道德、灵魂和精神方而的陶冶与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