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不可靠叙述者.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418122037
  • 上传时间:2023-08-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62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转载]再论“不可靠叙述〃(2011-04-02 11:29:43)转载▼ 标签:分类:爱学习转载再来学习叙事学方面的文章原文地址:再论“不可靠叙述”作者:海上夜行人再论“不可靠叙述”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摘要:“不可靠叙述”是当代叙事理论中的不同学派之间争论的一个焦点国内外学者在对 布思给出的经典定义的解读和“不可靠叙述”产生的机制等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强 调作者的修辞学派和强调读者的认知学派都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不可靠叙述”实际上是叙 述者的感知和表达、(隐含)作者的意图,以及读者的参与和识别这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叙事学研究领域的拓展,非叙事文本领域为不可靠叙述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关键词:不可靠叙述;作者意图;叙述者感知;读者参与Abstract: Contemporary narrative studies have witnessed many controversies between different theoretical schools caused by the term “unreliable narration.” There is little consensus has been achieved so far among scholars both abroad and at home ov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Wayne C. Booth's definition and the mechanisms of unreliable narration. Both author-oriented rhetorical approach and reader-oriented cognitive approach suffer from obvious negligence of the other side. Actually, unreliable narration is the result ofjoint efforts of the narrator's perception, (implied) author's intension, and reader's participation. As the domain of narrative studies expanded, unreliable narration in various forms other than literary texts has become an inviting and promising field.Key Words: unreliable narration; author's intension; narrator's perception; reader's participation一、概念的提出在《小说修辞学》(The Rhetoric of FiqtlM)中,韦恩•布思(Wayne C. Booth,1921— 2005)提出了一系列对后来叙事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术语,如“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 “不可靠叙述"(unreliable narration)、“非人格化叙述”(impersonal明曲血^等等。

      自“隐含作 者”这一概念诞生起,叙事理论领域的学者们就对其有无存在的必要和作用展开激烈交锋、 争议不断而与这一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学者们对'不可靠叙述” 似乎没有提出什么怀疑和挑战(抑或是兴趣),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逐渐受到应 有的重视实际上,“不可靠叙述”与“隐含作者”这一概念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布思在《小说修辞学》 第六章“叙述的种类”(“Types of Narration”)中提出了“可靠叙述者”和“不可靠叙述者”这一 对概念:在这类叙述者之间的距离上,我们的术语显得近乎绝望的不足由于找不到更好 的术语,因此当叙述者的言行与作品的准则(norms)(即隐含作者的准则)相一致时,我把 他称为可靠的叙述者,反之则称之为不可靠叙述者°(Booth, 1961: 158-159)(笔者自译)布思进一步指出,各“不可靠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准则的偏差在程度上和方向上存在 差别,这也导致了 “不可靠叙述者”之间也存在的显著差异(Booth, 1961:159)不难看出, 布思是以叙述者的所说所为与作品中隐含作者的准则之间的异同为标准来判断叙述者是否 可靠的在实际考察中,布思往往是从文本中两个声音(叙述者和隐含作者)在故事情节 上的事实/虚构,价值观念上的赞成/反对这两个纬度来加以判定的。

      此外,“不可靠叙述者” 往往出现在第一人称叙述者的情况,尽管第三人称叙述者中也可能'不可靠”产生“不可靠 叙述”的原因很复杂,包括心理上的不稳定、根深蒂固的偏见、智力上的缺陷、无知,以及 故意欺骗等等这里就产生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隐含作者”到底是指写作的真实作者在文本中创造的、 在一部作品中只存在唯一的一个“第二自我”呢,还是由读者从文本中推导出来的、一部作 品中可能存在无数个不同的“作者形象”?对于布思来说,答案是前者因为布思深受亚里 士多德及芝加哥学派的影响,在文本研究中是从修辞的角度出发的,强调的是作者,而非 读者隐含作者”这个概念之所以能被当时包括严守内部研究的新批评派的学术界所接受, 也是因为它意味着一个文本只存在唯一的一个'隐含作者”,与新批评所主张的文本只有一 种(位于它内部的)唯一的意义和解读这一观点不谋而合对此阿格萨•纽宁(Ansgar F Nunning)曾一语道破:“对许多批评家来说,,隐含作者,为在谈论文本现象的表象下来谈 论作者及其意图提供了一个在术语上能被接受的方式'(NHnning, 2005: 92)因此,“隐含作 者”应是由真实作者创造的当然,在今天看来,布思只强调了作者对读者的引导作用,忽 略了读者对于文本的创造性。

      但我们不能脱离历史背景、不假思索对他进行猛烈批判,毕 竟读者反应理论是在布思《小说修辞学》出版后十年左右才逐渐形成气候的根据布思的逻辑,既然“可靠/不可靠叙述者”是以其言行与“隐含作者”的准则来判别的,而 “隐含作者”又是以真实作者在文本中创造的那个相对稳定的形象,那么采用和安排'不/可 靠叙述者”这一技巧,体现的当然是作者的意图和想法二、影响与挑战布思1961年提出“不可靠叙述”这一概念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叙事理论界的普 遍接受和认可除了阿格萨•纽宁和塔马•雅克比(Tamar Yacobi)为代表的当代认知派叙事理 论家们对他进行了批判外,后来的理论家大都赞同布思的界定,只是在细枝末节上做了修 订,正如纽宁所指出的:“布思的界定[......]已成为该术语的经典定义,只是最近才受到挑 战”(NUnning, 2005: 89)1983年以色列学者里蒙一凯南(Shlomith Rimmon-Kenan)在她出版的《叙事性虚构作品: 当代诗学》(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一书中对可靠/不可靠叙述者的定义基 本上源自布思:“不可靠的叙述者是这样一个人,对于他所讲述的故事和对其的评论,读者 有理由怀疑”,造成不可靠的原因包括“叙述者知识有限、他个人的卷入以及他那有问题的 价值观念体系"①。

      在1987年普林斯(Gerald Prince)所编的《叙事学辞典》(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中,对“不可靠叙述者”的定义更是直接采用了布思的定义:“指这样一个叙述 者,他的准则和行为与隐含作者的准则不一致;他的价值观(品味、判断、道德感)与隐 含作者的相异”(Prince,1988:101)1999年英国著名文论家、剑桥大学教授马克•柯里 (Mark Currie)出版了《后现代叙事理论论》(Postmodern Narrative Theory)一书在书的第六章: “真实的谎言:化身博士中的不可靠身份”中,作者分析了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罗伯特•路 易斯•史蒂文森的小说《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 1886)中的叙述内容、方式, 并对其做出了道德判断柯里仍然是通过叙事视角控制距离的叙事原则以控制道德判断 显然布思的影子还是挥之不去2002年出版的、由美国加尼弗尼亚大学阿波特(H. Porter Abbott)著的《剑桥叙事学导论》(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arrative)中②,也论及 了“不可靠叙述”。

      作者先抛出了这一引人深思的问题一“为什么作者首先会将他们的故事 委托给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 "(Abbott, 2007:159)接着,指出这类例子比比皆是,在论述 过程中其定义仍是沿用布思的经典定义2005年出版的《叙事理论指南》(A Companion to Narrative Theory)代表了叙事理论的最 新进展和前沿动态正文的第一部分“顽题新解"("New Light on Stubborn Problem")以布思的 论文开场,他对自己时过多年的概念'隐含作者”仍顽强加以辩护(此乃生前最后一次) 随后的两篇论文讨论的话题均为“不可靠叙述”,分别出自纽宁和雅克比之手都对布思及 修辞性叙事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认知叙事学家倾向于过度强调接受语境”③,作为 该派代表人物纽宁和雅克比都反对布思以隐含作者的准则作为判定,不可靠叙述”的基础, 二人长期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探讨不可靠叙述问题雅克比自认受到斯坦伯格(Meir Sternberg)关于将“虚构话语当做一中复杂的交际行为”的影响,长久以来将“不可靠性”定 义为一种“阅读假设”,用来解释一些难以解释的文本问题(如无法讲述的细节,自我矛盾 等),而不需要那个起着某种仲裁、观察或交流的中介一尤其是那个与作者相矛盾的无处 不在的言说者。

      她认为在文本的不一致和叙述的不可靠性上不存在自动的联系(automatic linkage)(Yacobi, 2005: 109-110)在布思的理论的挑战者中间,雅克比最为持久,对纽 宁的影响也很大纽宁在对现有的关于“不可靠叙述”的理论作了一番详尽的回顾针对以 布思为代表的修辞派理论,纽宁首先从理论上发难,认为布思的定义含糊不清,并且前后 矛盾;其次从方法论上指出修辞派理论的缺g 一即“无法解释叙述者的不可靠性在阅读过 程中是如何被理解的”(NUnning, 2005: 92)然后,纽宁指出“事实上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是 由读者决定的"(NUnning, 2005:93)在不同种类的“不可靠叙述”如何区分这个问题上,兰瑟(Lanser)进行了“不可靠叙述者” (unreliable narrator)和“不可信赖叙述者”(untrustworthy narrator)的区分,奥尔森 (Olson)则提出“事实性不可靠性”(factual unreliability种“规范性不可靠性”(normative unreliability)之分,纽宁坦言:“费伦和马丁对不同不可靠叙述性的区分是迄今最系统、最 有用的分类"(NUnning, 2005: 94)。

      费伦(James Phelan)是布思的学生、当代美国著名修辞 性叙事理论家,他一直以来是布思的理论的坚定的支持者他在继承布思的理论的基础上, 对判定“不可靠叙述”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他根据叙述者发挥的三个功能(报道、评 价和解读)提出了以交流中的“事实/事件”、“道德/判断”、“知识/感知”三个轴来区分应该 说前两个轴,布思的定义里已经包含了,费伦增加了“认知/感知”这一新的类型④费伦进 一步指出由于每一个轴上都存在两种导致不可靠叙述的方式:不足和歪曲,因此他认为一 共有六种不同的不可靠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