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两仪”释“太极”.docx

21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527395212
  • 上传时间:2022-12-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25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两仪”释“太极”《周易大传•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这段话是借解释筮法象数的形式而发挥出关于宇宙生成的哲理易有太极”的“易”字,从筮法象数言之,是指《易》之书,从哲理方面言之,是指变易,即宇宙生成的过程对这段话的具体解释,在筮法象数方面,有揲蓍说和画卦说两解;在哲理方面,则主要有以“气”、以“无”、以“理”和以“心”释“太极”四解本文重在疏释后一方面的分歧,对前一方面的两解则略作说明关于画卦说,邵雍的“先天易学”首言之,经朱熹的肯定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邵雍说: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这段话就是用“加一倍法”讲八卦和六十四卦之形成,也就是:从“太极”生出分列的阴阳两爻,谓之为“两仪”;从“两仪”生出两画重叠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谓之为“四象”,从“四象”生出三画重叠的“八卦”,然后再从“八卦”生出两卦相重的六十四卦。

      朱熹对此说加以肯定,如其《易学启蒙》云;“太极之判,始生一奇一偶,而为一画者二,是为两仪……”“两仪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二画者四,是谓四象……”四象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三画者八,于是三才略具而有八卦之名矣《语类》卷七十五云:“此太极却是为画卦说《文集•答王伯丰}云:“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者,伏羲画卦之法也画卦说在清代受到李埔等人的反驳李塨说:庖牺始作八卦,是《易》自作卦起,未闻始作太极也……成象之谓乾,则先画乾,效法之谓坤,则次画坤皆三画卦,以象三才,未闻有一画、两画止,而谓之阳仪、阴仪、太阳、少阴、少阳、太阴者《周易传注》)李塨的反驳确有其据《周易大传•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系辞上》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在《周易大传》的解释中,《易》之书始于作八卦,首画乾,次画坤,八卦皆三画重叠,而没有八卦从一画之“两仪”、二画之“四象”产生的思想了画、二画实际上是邵雍的“先天之数”,而并非“象”《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地之赜,而轱,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八卦之“象”是对物之“形容”的模仿,因而又有圣人“观象以制器”之说,若一画之“两仪”、二画之“四象”,则并非“物宜”、物之“形容”,只是邵雍的“数”画卦说是邵雍的发挥、创造,但并非《周易大传》的本义李塨引唐代易学家崔憬曰:“五十有一不用,太极也,不变者也有太极之一,乃可用四十九策,分而为二,有奇有偶也见李塨《周易传注》)这是用《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揲蓍之序来解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按李鼎祚《周易集解》,崔憬对“太极”有两解,一云;“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极”;二云:“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也”此两解关系如何可存而不论(前弓解源自王弼,后一是讲揲解同于孔颖达),可以确定的是;“崔憬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蓍之序,与“大衍之数五十……”意义相通,《系辞上》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算卦的过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此算卦的次序大致相合太极”或是指“舍一不用”,或是指“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生两仪”即“分而为二以象两”,“两仪生四象”即“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四象生八卦”即“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中间所缺者是“挂一以象三”等等。

      易有太极……”的后面所云“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与“大衍之数五十”的次序也大致相合,“天地”即“象两”之“两”,“四时”与“象四时”契合,“日月”即“离”坎”(《易•说卦传》:离为日,坎为月)以简括八卦,或如虞翻所云:“日月悬天,成八卦象……”(李鼎祚《周易集解》)•这说明“易有太极……”的确是“大衍之数五十……”的一种简化或简要的缩写因而,从筮法象数言之,用揲蓍说解释易有太极……”是可以成立的履4级――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易有太极既然是“大衍之数五十的一种缩写,那么其意义就不仅仅是对筮法的重复,而是要借助对筮法的解释而发挥出一种哲理,也就是说,要提出一种关于宇宙生成、变易的理论从宇宙生成论言之,对“太极”如何解释是分歧的要点在先秦典籍中,“太极”为何,其义不详,这或是由于在当时不盲而喻,或是由于书间有缺笔者倾向于前一种可能在较为近古的汉代易学中,“太极”都解为“气”或“元气”如郑玄《周易注》解释“太极”说:“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易纬•乾凿度》云:“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郑玄注;“易始于太极,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始也《河图括地象》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

      《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云:“太极中央元气”,“太极元气,函三为一”《乾凿度》等纬书在“太极”之上另有“太易”说,如《乾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混沦这里虽然引入了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但“无”只能称为“太易”,而不能称为“太极”;“太极”实即“太初”以后的“混沦’《易纬•乾坤凿度》云:“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郑玄注:“太易,无也;太极,有也;”要之,“太极”不能称为“无”,而只能解为“气”唐代易学继承了汉易以“气”解“太极”的传统如孔颖达《周易正义》解“易有太极……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以“太极”为“元气”、“太初”,与《乾凿度》的观点大致相合,谓“太极”即老子“道生一”的“一”,同《庄子•大宗师》所谓“道……在太极之先”正好相应《周易大传》本身只言“幽明”而不言“有无”,其最高范畴是“太极”,因而,“太极”亦只是“有”、“气’,而不能称为“无”或“气”之先的“道”。

      汉唐易学虽然认为{周易》所谓“易有太极……””与老子所谓“道生一……”讲的是一个问题,即都是讲宇宙生成论,但并未将“太极”,与老子的“道”,或“无”混魏晋玄学则以老解《易》;“太极”遂被解为“无”如王弼解《易》之“大衍”义云:“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效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韩康伯《系辞注》引)以大衍之数“其呻不用”为“太极”,又谓“四十有九”是“数之极”,这样,“太极’就成了“数以之成”的“非数”,成了万物“所由之宗的“元”(崔憬对王弼此说评论道:“其一不用,将为法象太极;理纵可通,以为非数而成;义则未允”见李鼎祚《周易集解》弓I•韩康伯注)易有太极……”更加明确了王弼的这一思想,他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各,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系辞注》以“太极”为“无”,“两仪”为“有”,“太极”也就成了“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的老子之“道”宋明理学或道学的兴起始于周敦颐作《太极图说》,其首句为“无极而太极”,或为“自无极而为太极”此两说热为原本,是争论至今尚未决的学术公案。

      拥护前说者认为“无极,,就是“太极”,拥护后说者则认为“自无极而为太极”就是老子的’无生有”且不谈这一公案的是与非,可以明确的是,两方都认为“太极”是“有”而不是“无”张载以“气”解“太极”(同于汉易),其《易说•说卦》云:“有两则有一,是太极也又云;“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又见《正蒙•大易》)“一物而两体”即指“气”(《易说•说卦》:“一物两体者,气也•”又见(《正蒙•参两))明代的王廷相、王夫之等人都承此说王廷相力主’太虚之气”就是“太极”,他特别指出《列子•天瑞》篇抄自{乾凿度》的‘四太”说’甚有病,非知道者之见”(《雅述上篇》)王夫之亦批评《乾凿度》“危构四级于无形之先,哀哉!其日习于太极而不察也,”“周易外传》卷五)邵雍对“太极”有“心”和“气”两解邵雍说,“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效,数生象,象生器《观物外篇》)又说:“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同上)以“太极’为“非数”,同于王弼的观点太极生两仪,由两仪始有神、数、象、器邵雍说:“心为太极”(《观物外篇》),此“心”指圣人之心其子邵伯温说:“一者何也卜天地之心也,造化之源也《宋元学案元学案•百源学案》)邵雍的“心为太极”说,盖指圣人之心与“天地之心”相同。

      从世界本原上讲,“心”是指“自然之理”,因而邵雍又有“道为太极”(《观物外篇》)之说;从圣人作《易》和君子对《易》的认识上说,“心”是指人心,因而可谓“先天之学,心法也”(同上),“须信画前元有易”(《伊洛渊源录》卷九),“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天地官我出,自余何足盲”(《击壤集•自余吟》)邵雍又有以“太极”为“气”的思想《观物外篇云:“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消则为阴,故二者一而已,四者二而已……”《击壤集•观物吟》云:“一气才分,两仪已备圆者为天,方者为地变化生成,动植类起人在其间,最灵最贵此两处所云“一”或“一气”当是指“太极”联系列邵雍的“道为太极”说,可以说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邵雍没有将“道”气”明确划分开来,而认为二者是统一的据朱熹说:“已前解{易》,多只说象数自程门以后,人方都作道理说了《朱子语类》卷六十七)程氏兄弟是继王弼之后以义理解《易)的易学大家,其代表著作为程颐所作《周易程氏传》但耐人寻味的是二程对“太极”没有留下解释《周易程氏传)只注解了《周易》的上下经文和《彖》《象》《文言》三传,这一点同于王弼的《周易注》现传《周易程氏传》的卷首有{易传序》和{易序》,其中《易序》讲到“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

      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但《易传序)是程颐所作,而.《易序》并非出于程颐之笔程颐另有《易说•系辞》一文,此文讲至《系辞》“天一……地十”为止,恰恰没有解说“易有太极……”及其以后部分二程曾经受学于周敦颐,周的最主要著作为《太极图说》,然而二程不但“终身不甚推潦溪”(《宋元学案•潦溪学案》),而且从现有材料看似乎终身未曾言“太极”此中何故?据朱熹的解释,一说二程未尝明以{太极图说》“示人,是则必有微意焉”(《太极图说解》),二说“程子不以太极图授门人,盖以未有能受之者”(《语类》卷九十四》,三说“二程不盲太极者,用刘绚记程言,清虚一大,恐人别处走,今只说敬意,只在所由只一理也”(《语类》卷九十三)这三说都难以作为程氏不盲“太极”的原因可以明确的是,二程不同意周敦颐、张载和邵雍对“太极”的解释,可是,不同意就更应提出新说,才不致使“人别处走”二程说“二气五行,刚柔万殊,圣人所由惟一理”(《遗书》卷六),用“所以一阴一阳,道也”(《遗书》卷三)或“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遗书》卷十五)解释《易•系辞》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和“形而上者谓之道”,批评“若如或者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则乃以器言而非道也”(《遗书)卷十一)。

      从逻辑上说,二程完全可以提出“太极”是“道”或“理”的思想,不必等到朱熹才把这一点明确出来然而,二程对“太极”之解似乎讳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