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ppt
55页第七章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 第一节 光合作用概述 •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 1、广义的光合作用:生物体利用光合色素 捕捉太阳能,将无机物质(CO2、H2O、 H2S等)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出O2或其他物 质 • 2、狭义的光合作用:植物叶绿体捕获太阳 能,将CO2和H2O合成为葡萄糖并释放出O2 的过程• 二、植物体中的光合场所——叶绿体及其 结构叶绿体(chloroplast)是植物光合组织细 胞中特有的细胞器,它是由质体(plastid )发育而来叶绿体由外膜、内膜、基质、类囊体组成, 类囊体由片层叠加而成,类囊体之间由基 质片层连接,构成一个发达的膜系统• 内囊体的外膜通透性高,内膜有选择透性 ,内囊体上存在光合色素及其结合蛋白, 是捕获光能的场所;基质中含有大量的酶 ,是进行暗反应的场所 • 叶绿体是半自主性遗传的细胞器,它有自 己的遗传物质即DNA,有许多光合作用中 的关键酶或酶的一部分是叶绿体自身DNA 编码的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合作用可以明确地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个 是光反应阶段,在光反应阶段,光合细胞 捕获光能并利用光能分解H2O,释放O2, 产生ATP和还原力NADPH。
这个反应在类 囊体膜上进行的Hill (希尔)反应:光能分解H2O释放出O2 并产生还原力NADPH• 第二阶段反应是光能生成的ATP和还原力 NADPH被用于将CO2合成为葡萄糖这个 一系列反应称为暗反应,它在叶绿体的基 质中进行,尽管称为暗反应,但无论有光 或无光反应都能发生 • 2、光合作用一般方程式光CO2 + 2H2O (CH2O)+H2O+O2O2是来源于水的分解,不是来源于CO2第二节 光的吸收 • 一、叶绿素对光能的吸收 叶绿素不是单一物质,是结构相似的一类物质总称 常见的有叶绿素a、b、c、d等,都是含镁离 子的四吡咯衍生物在结构上与血红素非常相似 ,在生物合成中它们前体也是相同的,即原卟啉 植物中含有的主要叶绿素是叶绿素a和b 叶绿素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物质 叶绿素在可见光区(400-700nm)有强烈的光吸 收• 二、辅助色素对光的吸收在光合作用中,称叶绿素a为主要色素,其 他色素如叶绿素b、叶黄素、类胡箩卜素等 称为辅助色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区的 能量,辅助色素可吸收几乎所有可见光区 的能量辅助色素吸收的能量再以某种方式传递给叶 绿素a。
• 三、光合单位光合单位:由一个能进行光反应的叶绿素a 二聚体和几百个集光的叶绿素分子及其它 色素分子组成的功能单位这里的叶绿素a 二聚体分子称为中心色素分子,也称为能 量陷阱,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就发生在它上 面集光色素分子被称为天线分子,它们 吸受的光能都要传递给中心色素分子四、色素吸收的光量子的命运• 1、以热的形式损失色素吸收的光能在色素分子本身进行的分子 振动中以热能的形式损失 • 2、以光的形式损失光能以萤光的形式释放出去,这种形式的损 失对植物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3、通过共振传递激发能以分子共振的方式传递到附近分子, 这种传递方式可连续进行,能量供体将能 量传递给能量受体,供体回到能量的基态 ,受体由基态变为激发态光合作用中天 线分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能量传递给中 心色素分子 • 4、能量转换高能电子的能量传递给电子受体,并导致光 能转变成化学能中心色素分子上发生的 反应• 一、两个光系统的存在 • P700和P680分别是光系统I(PSI)和光系 统II(PSII)实验证明,在植物的光合作用系统中有两个 既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的两个光系统存在 ,分别命名为光系统I和光系统II。
PSI在 700nm处有最大吸收峰,因此称之为P700 ;PSII在680nm处有最大吸收峰,称之为 P680它们都是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复合体 ,作为内囊体膜的组成部分第三节 高等植物的两个光系统二、光合作用中心的结构• 1、光系统II的结构PSII含有脱镁叶绿素-醌型作用中心含有两 个膜内在蛋白D1和D2,它们各含有一个脱 镁叶绿素分子(Pheo);含有细胞色素 b559;有两个含叶绿素蛋白行使集光功能 ,还有一个含锰的放氧复合体2、光系统I的结构PSI含有铁氧还蛋白型作用中心 组成:PsaA和PsaB,各有11个跨膜的a-螺 旋区段;P700;A0(P700直接电子受体) ;A1(叶绿醌);Fe-S中心;PsaC有两个 Fe-S中心;PsaD是铁氧还蛋白结合部位 PsaF是质体蓝素结合部位 电子沿P700,A0, A1,Fe-Sx,Fe-SA/Fe- SB,铁氧还蛋白传递三、光合电子传递Z链组成• 1、光合系统的Z链结构整个光合电子传递链由3个复合体组成,即 PSII复合体、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和PSI复合 体组成Z形结构的电子传递链,见图27-16 (p212)每个光系统吸收1个光子(共2 个)有1个电子从水流到NADP。
光解2个 H2O,有4个电子转移,需8个光量子• 2、PSII的光反应和电子流P680接受光能由基态跃迁为激态,激发态 的P680将电子交给Pheo,再交给PQA、 PQB,两次接受两个电子并从H2O光解中 捕获2个H+生成PQH2,PQH2离开PSII,进 入膜中的质体醌库,质体醌是脂溶性物质 ,在膜中能自由移动,作为流动的电子载 体与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进行电子交换,并 进行Q循环,将基质中H+泵入类囊体腔中• 3、PSI电子流及还原反应PSI又称质体蓝素:铁氧还蛋白氧化还原酶 P700吸收光量子变为激发态,激发态 P700将电子交给A0、A1、Fe-S中心,再 转移给铁氧还蛋白(Fd)铁氧还蛋白是 一种黄素蛋白,又称铁氧还蛋白:NADP氧 化还原酶,将NADP还原成NADPHP700又从质体蓝素(PC)上获得电子,质体 蓝素从细胞色素b6f处获得电子 在PSI中,电子也可不到NADP,而是回到细 胞色素b6f再回到PC、P700• 4、细胞色素b6f复合体连接PSII和PSI细胞色素b6f复合体称质体醌醇:该复 合体从质体醌处接受电子传递给质体 蓝素,质体蓝素进一步将电子传递给 P700,质体醌通过Q循环传递电子, 同时将基质的H+跨膜泵入类囊体腔中 ,每传递1对电子转移4个H+,使类囊 体膜形成跨膜的质子梯度,这是合成 ATP的动力。
四、水的光解和放氧原始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时电子供体 不是H2O,也不产生氧气大约在30 亿年前,原始光合细菌发生进化产生 一个光系统,它能从水中获得电子2 个H2O被裂解,产生4个H+、4个电子 和1个O2,需要8个光量子(PSII和PSI 各需4个光电子)P680一次只能接纳一个电子,由放氧复 合体一次一个将电子传给P680放氧 复合体具有4个锰的锰离子串,锰离子 可以有+2价到+7价的变化,有较大的 缓冲性能目前放氧复合体裂解水的 过程和机理还不清楚第四节 光合磷酸化• 一、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相偶联光能将H2O裂解,电子经光合电子传递 链传递到NADP,产生NADPH,同时 伴随着质子的产生以及H+从基质一侧 向类囊体腔中转移,形成跨类囊体膜 的质子梯度这个质子梯度被用来生成ATP,过程与 氧化磷酸化相似 质子梯度产生的两个原因:一是H2O裂 解;一是Q循环从基质一侧取走H+, 通过Cytb6f在类囊体腔中再释放• 二、化学渗透假说是光合磷酸化的机 制与氧化磷酸化一样,用化学渗透假说来 解释光合磷酸化的机制较为合适每放出一个O2分子,约合成3个ATP, 实验测得的数值与理论推算的相符合 。
三、循环和非循环光合磷酸化光合电子传递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电子 从H2O到NADP;另一条是PSI中的循 环模式这两种方式都能形成质子动 力势产生ATP第一种方式电子由H2O到NADP过程中 产生ATP称非循环光合磷酸化;第二种方式产生ATP称循环光合磷酸化 P700被光子激发后变为激发态的 P700,它将电子传递出去,这时它不 再利用PSII的电子而是利用P700返回 到质体蓝素上的电子• 在两种方式中,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占主导地位,循环光合磷酸化作为 补充途径,调节暗反应对ATP和 NADPH的需求第五节 CO2的固定(暗反应)• 一、CO2的固定及其关键酶 • 1、CO2的固定将CO2转变为还原性的有机物质,这一 过程称为CO2固定或CO2同化同化CO2的关键酶是核酮糖-1,5-二磷 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该酶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在 叶绿体中占其蛋白质总量的50%,有8 个相同的大亚基和8个相同的小亚基组 成大亚基由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基因名为 rbcL,该基因的表达受光的调节,它 在叶绿体中翻译加工大亚基是酶的 催化部位,它能与CO2或O2结合小亚基由核基因组编码,基因名为rbcS ,该基因表达也受光调节,在细胞质 中翻译并加工,再转运到叶绿体中与 大亚基进行装配,它是酶的活性调节 部位。
核酮糖-1,5-二磷酸(RuBP)是CO2的受体 CO2RuBP 2-羧-3-酮-D-阿拉伯醇裂解水合中间物 2 甘油酸-3磷酸• 2、rubisco活性调节rubisco是CO2固定途径中的关键酶, 该步骤也是CO2固定途径中的限速步 骤rubisco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无活性的 形式称E型;一种是氨甲酰化无活性形 式称EC型,第三种是有活性形式,氨 甲酰化后与Mg++结合为ECM形式• rubisco活性总体受光调节光照后,H+从基质泵入类囊体腔,基 质一侧pH值上升,有利于氨甲酰化形 成,同时,Mg++从类囊体腔中泵出, 基质中Mg++浓度上升,并与EC结合成 ECM,rubisco被活化同时,rubisco受其产物的抑制二、Calvin循环• CO2在rubisco作用下与RuBP结合, 直接产物是3-磷酸-甘油酸,它一方面 被用于生成G,另一方面又重新产生 RuBP,这一系列反应构成了循环反应 ,这个循环被称为Calvin循环,也称 为C3循环,以C3循环方式固定CO2的 植物称C3植物1、Calvin循环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CO2固定在rubisco作用下,CO2同RuBP结合生成不 稳定的中间化合物,然后中间化合物裂解 生成2个分子的3-磷酸-甘油酸。
• (2)第二阶段:3-磷酸-甘油酸还原成3-磷 酸-甘油醛这个阶段包括两步反应• 第一步:在磷酸甘油酸激酶的作用下 ,消耗ATP,由3-磷酸-甘油酸生成1, 3-二磷酸-甘油酸 • 第二步:在甘油醛-3-磷酸脱H酶的催 化下,以NADPH提供电子,将1,3- 二磷酸-甘油酸还原成3-磷酸-甘油醛 • 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互变• (3)第三阶段:RuBP再生主要涉及甘油醛-3-磷酸、磷酸二羟丙 酮等C骨架的分子重排,产生的中间产 物如磷酸赤藓糖(4C糖)、磷酸景天 庚酮糖(7C糖)等,最后生成核酮糖- 5-磷酸,在磷酸核酮糖激酶的作用下 ,消耗ATP,重新生成RuBP2、Calvin循环中己糖的净合成• 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缩合成F -1,6-二磷酸在磷酸酶的作用下,F- 1,6-二磷酸变成F-6-磷酸;在异构酶 的作用下,F-6-磷酸生成G-6-磷酸;在 磷酸酶的作用下,G-6-磷酸生成G• 在Calvin循环中没有脱羧反应,每次循环 固定一个CO2,增加一个C骨架,经6次循 环就固定6个CO2,多出一个6C分子——G 分子,要消耗18个ATP,12个NADPH。
总 反应为:6CO2+18ATP+12NADPH+12H++12H2OG+18ADP+18pi+12NADP三、CO2固定的调节• Calvin 循环的调节主要通过调节Calvin循 环中的关键酶的活性,这些酶的活性通常 都是通过光诱导激活光通过以下几个途 径来调节酶的活性: • 1、光改变。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