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列分析夏浩彪.docx
5页用 “贴标签效应” ——唤醒学生的自信 夏浩彪 深圳市龙岗区建文小学视点导航: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贴标签效应”,是指给某人贴上标签,导致此产生与标签一致的行为,“贴标签效应”对学生的行为起一定的定向作用,即是我们常说的树立奋斗目标,让学生为了这“标签”的目标而改变自身的缺点和毛病而我们在生活当中却喜欢给别人“贴标签”,而经常忘记给人带来的导向作用是否充满正能量的!以下我分享的教育故事,看能不能给我们喜欢“贴标签”的老师带来思考?上个学期我接手的班级中,有位叫钟俊达的同学,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不做作业,各门功课单元测试经常不及格……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是班上有名的“捣蛋鬼”,真让我头痛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有时生气时,会怒斥他就是一颗“老鼠屎”有时心想:“算了吧,或许他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不理他的那几天,他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此时,我觉得逃避不了,必须正视现实!首先要对症下药,问题出在哪里呢?他的“病根”是什么呢?我着手进行调查研究:问教过他的老师,平时都犯哪些同样的错误?有表现好的时候吗?表现好时爱做什么?通过调查我知道了他有“好胜心”我很高兴,找到了切入点,我的第一步让他做爱集体的事:班上的笤帚坏了,我让他修;班上窗户每天由他关他做这些事很乐意,也做得很好我就及时在班上表扬他,并封他为“劳动小能手”他得到我的表扬就越发热爱班集体了 与此同时,我开始着手了解他学习上的情况,发现他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啃手指,左右乱转,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不愿完成作业偶尔只写数学作业,其他学科作业全不完成,英语是不会,语文不愿写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愿跟他玩,谁也不愿跟他坐同桌严重缺乏自信和他对视,眼神总是飘忽不定,似乎总有什么事情怕你知道,感觉他的心灵被蒙上了阴影,结成了冰,任凭阳光多么强烈,也别想照进来。
上学背着书包到学校,只是变成了一种应付,他已经找不到学习激情点,该学的进展很慢,不该学的习惯总在孩子身上出现孩子的自身的缺点和出现的问题很多,很难找到突破口这时,突然想起他的好胜心 通过家访、询问其他的同学,我才知道他以前的学习基础不太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却不见效,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总觉得被人瞧不起,意志消沉平时与大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就是为了躲避其他同学,担心和他们接触而受到伤害在钟俊达同学的生活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因而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在学习中遭多次失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认为功夫花了,没有用,不如不出力我找到了他平时表现出来的各种“逆反”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关爱”及大家有意无意给他贴的各种“标签”俗话说“关爱是一种力量”我何不以用“爱的标签”来解决他的思想问题呢?于是,转化他的行动在悄然中进,首先,我要求班上的学生接纳他,并在学习上给予帮助接着,多找机会给他贴上有积极意义的标签,如:“劳动模范”“进步之星”之类的最后,经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不再逃避学习,同学们也乐意跟他交往了,成绩也有所提高,人也开朗不少。
老师和家长都很欣慰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虽然我这个案例目前还不算成功,却也引发我的思考:一、 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被贴上标签时,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由此推之,当一个孩子老被家长说成笨孩子,他是不是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呢? 二、顽皮、好动甚至做出“出格”的举动,孩子的这些表现多为天性使然,无所谓好、坏,即使有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对成人的简单摹仿所以,切忌动不动就对孩子的行为贴上“坏”的“标签”,人为地划分“坏孩子”之类的类别,那样,很容易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趋同于划定的类别,限制了他们的心理自然地成长所以我觉得不轻易对孩子下好或坏的结论 三、 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应从多方面去观察,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不要简单训斥,而应找到他们的优长,用一个“好”的“标签”来激励他们不断发扬,这样强化了“好”的行为,也就淡化了“坏”的行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
这样或许好点案例思考: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教师应以此为戒,不可轻易地对学生作出评定,不要给学生乱贴标签,否则会影响师生的交往和印象的管理这就是标签效应给我们教育的启示而正确运用“标签效应”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引导,却具有特殊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