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彩陶的过程.doc
9页技术条件在早期陶器发展的几千年中,制陶工艺尚不成熟,彩陶生产的技术条件无法具备,因此,陶器产生几千年以后才出现彩陶从出现陶器到生产彩陶,这是一个长期摸索、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的过程陶器生产之初,没有刻意装饰的纹饰,但加工过程中手捏、片状物刮削、拍打器壁等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他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转变为有意的、规则的纹饰,如成排的剔刺纹、一圈的手窝纹等早期陶器上大量出现的绳纹是在木棍上缠绕绳索滚压器壁而形成的纹饰,既可增强陶胎的坚实度,又能起到美化陶器外表的装饰效果,一举两得后来只起装饰作用的纹饰种类越来越多,逐渐演变为单纯的装饰花纹,也因此,人们对陶器的装饰也越来越注重随着工艺条件具备,彩陶便应运而生了彩陶是将各种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缤纷的各类图案,使陶器不再仅仅是实用品,而且还具备了艺术品的审美功能其中大多数是先在陶坯上绘制,然后人窑烧制,颜料发生化学变化后与陶胎融为一体,这样的彩陶色彩不易脱落,经久耐用而且美观还有一类称为彩绘陶,是将颜料直接绘制到烧成以后的陶器上面,此类彩绘贴附在器物表层,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脱落大地湾文化中上述两类彩陶同时出现,以前者居多。
彩陶产生的技术条件有三:第一,生产彩陶的首要技术条件,是对天然矿物颜料的认识作为彩陶颜料,必须在高温烧窑时不分解,比如含量较高的赤铁矿具有耐高温性能而且还要掌握矿物的显色规律,什么样的颜料烧制后会变成红色,或者会变为黑色,如此才能运用自如地生产出理想的彩颜料经加工稀释后才能使用,粉末的粗细程度、加水稀释的浓度,都有一个不断熟悉、掌握性能的过程;第二,陶坯表面必须达到一定的光洁度,颜料才能渗透到陶胎里面这就需要认真对陶土进行筛选、淘洗,拉坯成型后对器表还要反复打磨考古发现中的彩陶大多是泥质陶,即便是夹砂陶如辛店文化,器表也都较为细腻大地湾文化陶器主体是夹细砂陶质,但器表均抹有较光滑的泥质层;第三,烧陶的温度越高,颜料的附着力就越强,纹饰越牢固彩陶烧制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便逐渐改变了陶窑结构,加大了窑室的密封力度,以达到烧制工艺对彩陶生产的保障 彩陶的绘制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人类审美意识的逐步增强,新石器时代的人们逐渐开始对陶器进行刻意的装饰,于是,便有了彩陶这种艺术品绘彩,足制作彩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在已制好的陶坯上,用彩色颜料绘出一幅幅稚拙、古朴、雅致的装饰图案,使极为普通的陶器在陶工灵巧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珍贵的史前艺术精品。
1.颜料和工具 我国最早的彩陶源于大地湾文化,其色彩是偏暗的红彩;之后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主要以黑彩为主,并有少量的白彩;半山与马厂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棕色复合彩在有些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些矿物颜料经过多年的综合研究,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学术界对多种颜料的矿物成分和着色剂,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彩陶之所以斑斓绚丽的原理彩陶是先绘彩后烧制,因此,所选矿物颜色必须要耐高温,在高温下显色却不分解,仍能保持原有颜色早在数万年以前,人类就已发现并开始利用大自然的赏赐:山顶洞人在死者身上布撒红色的赤铁矿粉粒,用矿粉染红各类装饰品;大地湾二期的房址中,发现有当时的人们在居住面铺撒的一层红色赤铁矿粉由此可见,人类对矿物颜料的认识及使用,经历了数万年的历程,红色早巳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色彩红彩:将大地湾一期陶钵以及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陶壶上的红彩取样,经检验测定,其显色元素为铁,显色物相为氧化铁出土的矿物颜料是赤铁矿的风化物赭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有的地方还使用含铁量很高的红黏土作为红色颜料赤铁矿在自然界较为多见,容易获取,所以红彩成了人们早期彩绘的主要选择他们用红色表达着自己的激情,又用红色象征着对幸福的企盼。
黑彩:是甘肃彩陶中最常见的色彩据对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火烧沟文化、辛店文化采样标本分析,结果表明显色元素是铁和锰,显色物相为四氧化三铁其矿物以磁铁矿与黑锰矿为主马清林博士最近还在马家窑文化的黑彩中首次发现了锌铁尖晶石这几种矿物均属尖晶石系矿物,其中,锌铁尖晶石、黑锰矿烧成以后颜色较黑,磁铁矿则偏蓝,这正是马家窑文化黑彩漆黑发亮的原因甘肃省博物馆和临夏州博物馆曾做过一些实验,如果用纯锰矿颜料绘制彩陶,在高温下锰元素全部分解;若使用含锰赤铁矿,在稀释较淡的情况下,彩陶烧成后只显红色;较浓的情况下,则显黑褐色这一系列的实验表明,史前陶工已认识到含锰赤铁矿,即赤铁矿与磁铁矿的混合矿物颜料具有两种不同的呈色性能,并且熟练掌握了浓淡的变化规律,使其满足于绘彩的需要棕色:在半山、马厂类型的部分彩陶中,出现了既不红也不黑的棕色纹饰李文杰先生认为:棕彩与黑彩的化学成分相同,但锰的含量低于黑彩,铁的含量高于黑彩,可能是在颜料中搀和了红黏土马清林博士对此有新的认识,他通过实验分析认为:此时已使用了黑、红两种颜料的复合颜料通过配色后,色调发生了变化,彩陶的色彩层次因此也更为丰富白色:仰韶中期开始,出现了个别白彩,至马家窑类型时,白彩增多。
大地湾三期出土的白彩,经 X 射线衍射分析,显色物为较纯的石英粉末马家窑类型的白彩,其主要成分为石膏或方解石采集到矿物颜料后,要经过加工方能使用首先,将颜料矿物砸碎,然后需研成细粉末,越细的颜料附着力越好将研成的细末加水调和成颜料浆,或调成混合颜料在甘肃出土文物中,因彩陶发达,颜料及其加工工:具常有出土大地湾的先民们惯于使用石斧,用它将颜料矿物砸碎,因此,出土的石斧上常沾有颜料出土的上百件研磨石、研磨盘,无疑是研磨颜料的成套工具研磨石有圆形、圆锥形、椭圆柱形,均有一个光滑的研磨面;研磨盘形状多样,但都有一凹陷的磨坑有的研磨盘非常精致,磨面青黑光亮,呈一规整的圆形在兰州白道沟坪遗址窑场出土的两件工具,一件为石质研磨盘,一件是高边分格的陶盘,盘内留有鲜艳的紫红颜色,当为调色盘颜料调好后,最后的工序就是绘彩绘彩时究竟使用何种工具,因无实物出土,难以定论但根据对甘肃彩陶的观察,不难发现许多彩陶花纹在不经意间留有尖细的笔锋,推测是用类似毛笔的工具所绘,不仅有硬毛制作的硬“笔” ,还有用软毛制作的软“笔” ,否则,半山、马厂类型细密的网格纹、锯齿纹等都无法完成从细长流畅的线条中可以看出,当时绘彩的“笔”很可能是用狼、鹿之类的毛制成的长锋硬笔,并具有较好的凝聚性。
网纹彩陶束腰罐2.绘彩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彩陶是最早将图案与器物造型完美结合的原始艺术作品绘制彩陶时,先民们非常注重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并已注意到了图案在不同视角下所产生的视觉效果,绘制设计出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正平视还是俯视,都可以看到完美的画面,并力求达到图案的构成与器形相协调根据器形不同,确定设计其装饰部位及图案花纹因史前社会并无桌案之类,故物品多置放在地面或小土台上,与现代摆放位置截然不同;还有,史前先民多席地而坐,自然视角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因而,绘彩重点多在器物腹部及以下部位如仰韶文化的盆钵等,视线局限于口沿与腹部,所以仅在视线所及部位绘彩;马家窑类型的盆,大口浅腹,因俯视内壁更为清楚,因此多以内彩为主,简练的外彩为辅;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瓶形器物造型瘦长、腹部斜直、器体不大,整体一目了然均可纳入视线,因而从口沿至下腹大部分施彩或通体施彩;半山类型的瓮、大圆鼓腹造型,因在置放于地面时下腹基本被遮挡,故在中部以—上绘彩工匠在绘彩时不可能是随意涂抹的,依据器物的造型,对口沿、颈部、腹部的花纹及内彩,应该有事先的设计与构思将图案的位置确定之后,把器物的彩绘部位根据需要加以分隔划分、定点,然后进行绘画。
绘画时先绘主题图案,再补充勾画与主题协调且相辅相成的辅助纹饰根据对彩陶图案的观察研究,推测具体绘彩过程如下:(1)等分或分隔彩陶除个别器物外,均为圆形器物,基本是由多组纹饰构成横向展开的彩绘带,少数彩绘为纵向所以,首先要设法将彩绘部位加以合理等分或分隔,然后再分组绘画纹饰由于器形各异,等分的方法也不同,竖长型器物多以横向平行线从上到下将彩绘部位分隔;横宽型器物则以纵向平行线将器物由左向右等分彩绘的图案带有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和多等分,都因主题图案纹饰而定有些图案较为简单也易划分,如鱼纹盆,把圆周横向分为二等分,绘两组相同纹样的鱼;花瓣纹彩陶盆是先用垂直线将器物腹部横向二等分,之后再四等分、八等分,最后绘成八组花瓣纹图案还有些器物的彩绘部位为单数分隔,如永靖三坪出土的被称之为“彩陶王”的彩绘瓮,它以平行线将彩绘部位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之后再分部绘彩等分线或分隔线不仅可作为各部位不同图案的间隔线,又成为边框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半山、马厂类型的图案繁密复杂,等分或分隔极为精细,如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连续重弧纹彩陶瓮,需将圆周等分为 11 份,可见当时此项工作的难度非同一般因此,当时也许已经有了用来等分的工具,否则,这 11 组弧线难以等分得如此精确。
对于带耳的器物,这些附件都是最方便、现成的等分点2)定位仰韶文化晚期以后,彩陶出现了大量的旋动连续性图案,且极富整体性,又无法分隔,用等分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彩陶发展的需要根据此类图案的特征,首先要整体规划布局,确定其定位点或定位圆,并划分彩绘部位如陇西吕家坪采集的尖底瓶,需用三个涡纹的中心圆点作为定位点,然后再以圆点为中心,向四周引出弧线,构成连续的漩涡纹半山、马厂类型的彩陶,多以圆圈为主题花纹,于是圆圈便取代了圆点,演变为圆圈定位,如半山类型的彩绘,要先绘出几个大圆圈、葫芦纹等,再绘其他周边补充辅助的锯齿纹等图案马厂类型彩陶也是如此,先绘出四大圆圈的轮廓,其后填充圆圈内的网格图案,以及周边空当的细碎纹饰3)先主后次,由繁至简彩陶图案一般可分为主题纹饰及非主题纹饰主题纹饰绘在器物最醒目的位置,其他纹饰或作为陪衬、补空,或饰在口颈部、下腹部,起辅助装饰的作用绘彩时,要把握重要位置,先绘显要位置的主题图案,后绘边角的附属纹饰,以便整体达到完美和谐的效果永靖三坪出土的彩陶瓮,上中下分为三格,由三部分图案构成中腹部一格最大,主题图案位于中间重要位置,需先绘作为主题的旋涡纹,之后再于周边空白之处填画小同心圆,上下腹部的其他纹饰最后完成。
半山类型彩陶,图案繁密精致,绘画难度大,但仔细观察分析,虽然黑彩图案占据主要空间,仍不难看出整体图案是以红彩为骨干,红色的线条还起着等分定位作用黑色锯齿纹或条带、条块间隔于红色线条之中,黑红相间彼此辉映,形成完美的画面因此,看来半山类型彩绘的绘画程序应是先用红彩勾画出主干纹饰之后,再绘制黑彩图案总而言之,先绘主题图案、骨干线条,就能控制整个画面,使布局更为合理美观4)先勾轮廓,再填充 自仰韶文化晚期,出现了较多的网格纹,其外轮廓有圆形、椭圆形、葫芦形、三角形、回形条带等等,而且轮廓内填充的网格亦越来越密集精细对于这类器物进行分析,应是先绘外轮廓,其后再填充轮廓内的网格纹、菱形方块纹等纹饰如鲵鱼纹彩陶瓶,应是先勾勒鲵鱼的身躯之后再绘其躯体内的网格纹及肢体半山类型的葫芦纹彩陶壶,显然应先绘出葫芦的外轮廓,然后填充葫芦内的细网格纹,最后再用其他线条纹饰将周围空当补充完善马厂类型的单耳杯,需先绘出回形的条带纹,再绘条带间细密的网格纹,约 1 平方厘米的条带间,有 5 条纵横交错的经纬线组成,当时画工精湛娴熟的技巧以此可见一斑如若不然,线条则会粗细不一、疏密不匀,或线条弯曲以致造成重叠等等由此可见绘画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彩陶的质量与美观。
无论何种器形、何种图案,也无论什么文化类型,任其千变万化,绘彩时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原则与程序,即从上到下、由点到面、先主体后其他和从整体布局到局部结构,这些规律开创了后世绘画艺术的一般规则之先河在甘肃彩陶的鼎盛时期,图案依然是繁而不乱、井然有序,其根本原因是有了上述绘彩的基本规则彩陶是在陶坯尚未完全干燥时进行描绘的坯体绘彩后要用卵石等工具反复打磨,这样可使器表质地敛密而变得光洁细腻绘上去的。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