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考试与人类文明---河南省招生办公室.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彩***
  • 文档编号:280381909
  • 上传时间:2022-04-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考试史研究项目结项报告当世界迈入 21 世纪,考试作为测量和甄别人的身心个别差异的一种社会活 动,活跃在社会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考 试的种类越来越多,考试的分类越来越细,考试 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越来越 现代化目前我国国家考 试有国家公 务员录用考试、任职 资格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和国家教 育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又包括入学考 试(普 通高校招生考 试、成人高校招生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凭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 试、认定学历考试、高中毕业会考)、学位考试和非学 历水平证书考试等中国是考试 的故乡在周代选士制度就有了 雏型,西汉时代,我国考试制度正式建立,隋唐开始 行科举考试制,迄于清末废止,仅科举考试制度在我国 实行就有 1300 年的历史考试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 动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带有 社会属性的基本性质在生产关系诸因素中,人们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最活 跃的因素, 考试在社会生产关系调整中充任重要角色,它 实质上是社会主动调整生产关系的一 种方式,一种手段考试是一种社会 现象,它必然具备社会的一般属性它的 产生和发展首先是 应社会的需要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昌盛,都是必 要的条件。

      夏商时代用人 标准靠得血 缘关系和 贵族等第,不存在知 识、技能的竞争,所以没有考试产生的土壤;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相厚 赀,招揽士人,血缘门第虽已不是任用条件,但是 这时没有在同一 环境内以 统一的知 识、技能标准的竞争,所以同样不适合考 试的发展西汉具备了通过公平竞争来选拔人才充 实政权机构的要求和社会条件 汉朝建立 统一的政权,士人要想做官非 汉朝政权机构别无它途,再由于士人的富余,出仕 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 让贤能者在公平 竞争中脱颖出来,而考试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公平竞争的途径,所以西 汉政权选择 考试,于是,汉朝出 现了察举 —— 不是帝王自己,而是由各 级官吏去考察被考者的 实际状况,写出考察 报告,向朝廷推荐公元 581 年隋重新 统一中国以后,经唐太宗贞观之治,又重新建立了中央集 权的强大国家此时,隋唐没有把任官 权再交给地方,而是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 里,这就是科 举考试制度,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法,而且作 为国家制度,这种朝廷在全国范 围内实行的统一考试,伴随着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一直盛行了 1300 多年朝廷举办考试,士人接受考试,都是社会之必然,考试产生和成熟,与政治、社会有着血肉的 联系。

      1考试的实质和社会属性,决定了考 试在社会生 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考试组织管理机构和考生两部分构成考 试活动,这两个部分构成考 试活动矛盾的两个方面,并推动着考试制度的建立和不断 发展考试史项目的研究,已经形成研究 报告,已经由《考试源流》为题目由大象出版社出版通 过对中国考试历史的挖掘,探索考试的实质,完善考试管理理论,指导当今的考 试实践,更有效地发挥考试职能,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考试源流》 ( 节选)第一章 考试与人类文明中国是考 试的故乡孙中山先生在《五权宪法 ·民权 初步》中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 试制度,原来是从我 们中国学 过去的考试,在周代选士制度中有了 雏型,西汉时代,我国考试制度正式建立;隋唐时期废九品中正制,行科 举考试制,迄于清末废止科举制在我国 实行了一千三百年 像延续这样长 的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考试制度,乃是举世所无唯我独有的 1科举考试制度对世界考试制度的形成和 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1 883年葡萄牙传教士第一次全面介 绍了中国的考 试制度,在欧洲产生很大影响英国人把有关我国的考 试制度的文献 资料,带回本国。

      1853年英国的《印度法案》通过后,第一次采用考试的方法招 选印度文官同时在英国国内也推行考 试招选文官制度 到了1870年,几乎所有被录用的新人 员都要通过竞争性的考试2法国在英国模仿中国科 举制建立起文官考 试制度的同 时,开始建立自己的考 试制度在其学校法中,提出把中学 毕业资格作为国家第一 级学位规定录用官员、大学招生、就业都以中学 毕业资格考试为依据,不经考试而无资格者,不准录用和升学,从而形成了法国的考 试制度美国于十九世 纪以来介绍中国的考 试制度,建立文官法,规定政府文官 录用必须通过考试,择优录用,形成了文官考试制度欧洲学校的笔 试开始于1702年英国 的 剑 桥 大 学,1845年美国麻省波斯顿市教育委 员会才开始采用笔 试的方法考核 该市所属学校的 毕业生1 《中国考试制度史 资料选编 》黄山书社1992年第一版 ,《》序第5页2 蒙哥 马利《考试的新探索》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3页 2考试起源于中国,这是国内外学者所共 认的但是,提起中国对于人类文明的 伟大贡献,却往往仅限于四大 发明,即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制术人们对 于中国人创造的考 试方法的 伟大价值普遍认识不足。

      考试作为测量人们知识和能力的一种 手段,被国内外广泛 应用于教育和人事工作的 实践人们对于考试多已司空 见惯,对于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促进作用多未深究考 试方法的创立,对于人类文明的 贡献不亚于中国的四大 发明决非危言 耸听日本著名史学家福 井重雅教授深具慧眼,他 认为中国的科 举制远比造纸、火药和指南 针的发明重要得多,它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官考 试制度提供了最初的模式 1 而正是 这种文官考 试制度,打破了中世 纪欧洲 “贵族总是贵族,平民总是平民 ”的贵族政治的一潭死水,砥砺新生的 资产阶级奋发进 取、积极竞争的精神,奠定了 资产阶级 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民主法制基 础,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考试对于当今文明的出 现起着相当重要的作 用笔者认为 它的伟大意义主要可以概括 为以下几点一、考试解决了主 观世界的量化 问题人类为了生存和 发展,就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提出了 对客观世界的量化 问题起初多是一些模糊概念,比如,大小、轻 重、长短、远近等等 人们在长期的生 产、斗争和交往当中,发现仅 有上述的模糊概念 还不行,更需要有一 些具体的度量 单位比如要向氏族介 绍距所在地 远处有一鹿群,为说明远近,可能会 说有十箭地。

      所谓 “一 箭地”是指箭射出所可以达到的一般距离不同的人,弓箭好坏 不同,箭射出的距离会不一 样,但大概不会超出某段距离这比仅说 “很远 ”或“不太 远”要明确得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古代先民们发现,生产和斗争需要更精确的量化 单位仍以长度为例,周代就制订了“寸、尺、咫、寻、常、仞”、“里”等单位按照《说文解字》的注释:“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也 周 制,寸、尺、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为法咫,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仞, 伸臂一寻,八尺另据《谷梁宣王十五年 传》,“里,古者三百步 为里从上例可以看到, 这些长度单位,皆以人身的某个部位或步子大小 为标准来确定另据传说,取为标准 的不是一般人,而是治水有功的夏代先祖禹,依他的身躯 为基准,制定长度单位这 样确定的长度单位比以前要科学和精确多了有了量化的 标准单位,不仅方便了生活,1 转引自《中国选士制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序》第9页3更重要的 对于生产、斗争,特别是科学技 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 础它加快了先民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速度,促 进人类文明的更快 发展对于自然事物的 测量只解决了客 观世界的量化 问题,而主观的精神世界也存在测量和量化 问题。

      解决后者的量化 问题却困难得多精神世界不像自然事物那 样多是一目了然,容易触摸得到但是,生 产和斗争的 实践使先民 们认识 到必须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先民 们在长期的生产和斗争实践中发现,人们的知识、智慧、技能是有差别的而生产或斗争常常需要某方面出众的人去完成特定任 务,或者担负组织领导 的重任这就需要有一种 办法可以甄 别人们的知识、智慧或技能的多寡高下为此,在相 当长时期内先民 们是靠推举、自荐的办法来确定但是,这种办法有其缺陷,对被推 举或自荐者仍然无法事先 检验他们的知识、智慧或技能情况,只能靠在实践中去检验那么,有没有办法让他们去实践前先对他们的知识、智慧、技能予以检验一下呢?或 者被推荐的对象多,需要按照其知 识、智慧或技能的多寡高下合理使用,能否 事先予 以甄选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正是 认识的飞跃又经过长期的反复的 实践过程,先民们发现,尽管人的知识、智慧和技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它们在生产或斗争中 总要显现出来,变为可视可闻的状态这就启发先民们去模拟生产或斗争的特定情景, 编拟种种问题,让有关人们去“实践”,去解答,让这些人的原本 隐形的智慧、知识、技能显化出来,进而加以评价。

      这可能就是考试产生的源头按照现代对考试本质的认识,它是这样一个过程,即对被试者的精神有关内涵有目的地予以刺激,引其外化反 应,然后对其反应加以量化和 评价这里所谓精神有关内涵,是指主试者想要了解的知 识、智慧或技能用以刺激的工具是 试卷或者特 别设计的情景;刺激的方式是口 试、笔试或操演等根据应试者的反 应程度、对错情况等予以量化,然后再对这些量化的数据加以分析和 评价,从而达到甄选的目的考试过程看似很 简单,它却包涵着一系列理 论性问题首先,精神内涵可以在 某种条件下予以外化, 变成可视可听的状 态,让人们对其加以 认识 其次,考试 是一种抽样测量,因为任何考 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 应试者所有的知识、智慧和技能都外化出来,只能是抽 样外化这就涉及到抽 样的一系列理 论和技术问题 第三,它还涉 及到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 认识论问 题尽管先民们当时并没有从 认识论 和抽样统计理论的高度去解 释考试,但是他们从长期的极其丰富的 实践中发现并运用了 这些4规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贡献,这是认识论的发展但认识论的突破则可能为许许多多发明铺平道路人类对自然事物的 测量解决了 对客观世界的量化 问题,这在人类认识 史上是一次飞跃;对人类的精神 现象,如知识、智慧和技能的 测量,即考试,则解决了对主观世界的量化 问题,这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 更为重要的里程碑。

      两个量化的 结合更加速了人类文明的 进程考试的方式可以千 变万化,考试的内容可以涵括宇宙,但是考 试是对人类精神现象的测量的实质不会变近代欧美一些 发达国家对于考试,在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给以长足的发展,已实现在计算机上作考,考后立即出示成 绩,被称为“无纸笔”考试但是考试的基本环节没有变,考试的实质没有变二、考试是社会主 动调整生产关系的一种工具考试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 动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带有社会属性的基本性 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生 产关系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来说,生产力是向前 发展的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更高水平、旧的生 产关系无法容 纳生产力发展时,那就会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生产关系很难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即使是一种新的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它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善 起来,还需要不断 调整,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