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1 17”精准扶贫政策简明读本.pdf
102页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二〇一五年九月 目 录 1、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进 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 (1) 2、精准扶贫饮水安全支持计划……………………… (23) 3、精准扶贫贫困村动力电覆盖支持计划………… (25) 4、精准扶贫交通支持计划…………………………… (27) 5、精准扶贫农村危房改造支持计划………………… (29) 6、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支持计划……………………… (32) 7、精准扶贫生态环境支持计划……………………… (36) 8、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支持计划………………… (40) 9、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 (44) 10、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 (48) 11、精准扶贫卫生扶贫支持计划……………………… (54) 12、精准扶贫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支持计划……… (58) 13、精准扶贫社会救助支持计划……………………… (60) 14、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计划……………………… (63) 15、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支持计划…………………… (68) 16、精准扶贫干部人才支持计划……………………… (75) 17、全省驻村帮扶工作队力量整合和加强管理的实施 办法…………………………………………………(78) 18、全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 实绩的考核办法………………………………… (87) ((20152015 年年 6 6 月月 8 8 日)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特别是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紧盯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的部署要求,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任务,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坚持城乡一体化与精准扶贫相融合、区域开发与到村到户扶持相结合,因地制宜、改革创新,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行动,推动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带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做到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真扶贫、扶真贫,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二、对象精准 1.1.规范建档立卡规范建档立卡以 58 个片区县为主战场,兼顾 17个“插花型”贫困县,瞄准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对 225 个特困片带和 6220 个贫困村、97 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统一识别标准、统一数据口径,动态掌握基本信息,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库,做到底数清、问题清、任务清、对策清、责任清,数据准确、管理规范实行脱贫销号,加强政策衔接,将返贫人口及时列为扶贫对象,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2.2.列出需求清单。
列出需求清单坚持问题导向,依据建档立卡确定的扶贫对象,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 3.3.明确脱贫措施明确脱贫措施找准贫困群众最期盼、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制定详细计划、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挂图作业,明确进度、倒排工期,确保项目资金、帮扶力量和监测评估到村到户 三、目标精准 4.4.明确阶段目标明确阶段目标从 2015 年到 2020 年,按照前三年集中攻坚、后三年巩固提高的阶段安排,紧紧抓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个核心,确保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步推进扶贫开发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前三年集中攻坚,每年稳定减少贫困人口 100 万人以上,到 2017 年底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7000 元以上,其中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4000 元以上;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后三年巩固提高,到 2020 年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消除绝对贫困,所有贫困县实现脱贫;基本完成农村小康主要监测指标,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5.确定脱贫时序确定脱贫时序编制“十三五”扶贫专项规划综合考虑藏区、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和插花型片区等不同区域各县扶贫攻坚任务、工作难度、扶贫成本、资金投入等因素制定减贫计划,明确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脱贫时序市(州)、县(市、区)制定到村到户减贫计划 6.6.对接全面小康标准对接全面小康标准把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涉及农村的主要指标与我省扶贫攻坚目标相衔接,并根据国家“十三五”扶贫规划和精准扶贫工作新的要求,精准对接和及时完善有关指标体系,细化落实具体措施办法 四、内容精准 7.7.完善基础设施完善基础设施 ((1 1)村道硬化村道硬化优先在贫困地区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建设工程和农村路网改善工程, 2015 至 2017 年每年建成建制村通畅工程 1 万公里以上,到 2017 年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乡有等级站、村有汽车停靠点、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目标对居住相对集中、基础条件较好的建制村村组道路进行硬化,其它建制村村组道路逐步实现砂化2018 年起, 用 3 年时间实施农村路网改善工程 1 万公里,升级改造一批重要的县乡道路,推进县乡道路联网工程,加快推进断头路、瓶颈路、年久失修路和危桥“三路一危”改造,完善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支持产业基地田间道路建设建立通村道路维修养护机制 ((2 2)饮水安全饮水安全提高水质达标率和自来水入户率2015 年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 “十二五” 规划目标 2017年完成饮水安全不稳定的1107 个贫困村供水工程的改造提升, 实现 26 万户群众通水入户 2020 年建立从 “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保证水量、提高水质,使贫困群众都能喝上更加方便、稳定和安全的饮用水 ((3 3)危房改造危房改造从 2015 年起,每年改造农村贫困户危房 14 万户,2017 年完成 42 万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2020 年前完成 63 万贫困户危房改造,基本消除农村危房完善贫困村住房建设规划,改造后的住房须建筑面积适当、基本功能齐全、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制定贫困户危房改造贷款贴息政策,省级农村危房改造计划优先向贫困县倾斜 ((4 4)农电保障农电保障加快农网升级改造,到 2016 年底实现贫困村户户通照明电、自然村通动力电 ((5 5)信息网络信息网络加快贫困乡村宽带网络建设步伐,到 2017 年底实现贫困村宽带信息网络全覆盖, 为提供优质信息服务打好基础 ((6 6)易地搬迁易地搬迁。
统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新型城镇化试点等项目,尊重群众意愿,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 改善条件等多种方式, 加快扶贫搬迁步伐, 到 2020年底实现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省级规划,优先安排实施适当提高易地搬迁贫困户人均补助标准,落实每户 5 万元、贴息 3 年的优惠贷款政策建立易地扶贫搬迁用地手续办理审批绿色通道,允许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节余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在省内挂钩交易,解决部分搬迁资金帮助解决河西地区移民生产生活发展难题 ((7 7)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对贫困县倾斜的力度支持具备条件的贫困县发展特色优质林果产业和林下经济,每年新建规模不等的标准化特色优质林果示范基地 40 个以上,鼓励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大力开展贫困县国土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水利和梯田建设,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建设,有效预防地质灾害,2017 年完成规划80%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和搬迁避让工程开展贫困地区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项目,到 2020 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低75%, 中小型畜禽养殖综合治理率不低于 55%加强贫困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耕地重金属、化学品等污染治理力度,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激励机制 ((8 8)村容村貌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环境整洁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向贫困村倾斜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推进改厕、改圈(舍)、改灶、改院和治弃、治污、治理乱搭乱建工作,保护历史遗迹、古树名木等人文自然景观,创建干净整洁、山清水秀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村规民约,健全完善群众自我管护村内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机制 8.8.壮大富民产业壮大富民产业 ((1 1)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制定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专项支持政策重点鼓励扶持发展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重点鼓励扶持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重点鼓励扶持发展优质林果、高原夏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重点鼓励扶持发展油橄榄、茶叶、花椒、核桃、百合、玫瑰、油菜、小杂粮、油用牡丹、甜高粱等区域性特色优势农产品。
在具有甘肃特色优势的农牧业、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等方面上台阶上水平加快“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向贫困县倾斜、向贫困村覆盖,2017 年主要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到 80%,“三品一标”农产品覆盖 90%以上贫困村 ((2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进培育整合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快加工、仓储、保鲜等设施建设,带动贫困村牛羊肉、中药材、蔬菜、果品等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推动贫困县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2017 年贫困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 2014 年增长 40%,2020 年实现翻番 ((3 3)重视发展劳务经济重视发展劳务经济鼓励能人带动务工,打造提升“陇原妹”、“陇原月嫂”、“陇原巧手”和兰州牛肉拉面等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转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加强驻外劳务服务站和基地建设,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培训,推进培训、鉴定、输转一体化,到 2015 年底每个贫困县建立一个综合性培训平台。
免费对贫困劳动力开展精准培训,对“两后生”开展 2—3 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对务工青年开展 3 个月左右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对在岗务工人员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对创业和技能带头人的示范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书”制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机制,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15000 人就业专项资金分配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2017 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和贫困地区有需求的劳动力全部得到培训;2020 年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 1 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 1 门致富技能,实现技能提升培训全覆盖 ((4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贫困地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商业服务网点、民族贸易网点、农资和商品配送中心、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等项目建设向贫困县和贫困乡倾斜在贫困村大力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服务,加强农产品营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