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试题.docx
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试题 试卷A 一、简要回复以下问题(76分) (一)“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资本主义历史进展的产物,是那个时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互作用的结果如今时代变化,科学在体验了革命之后也大大向前进展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其生命力何在?(14分) (二)为什么说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14分) (三)马克思是怎样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冲突的?18分) (四)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14分) (五)利用资本主义创办社会主义,你如何看?(16分) 二、论述题(24分)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分析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告成是“反常现象” 试卷B 一、简要回复以下问题(每题15分,共75分) (一)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启程” (二)运用冲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根本原理,分析“特点”与“特色”的联系与识别 (三)简述真理的十足性、相对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谈对“诗意地生活”的理解。
(五)试以辩证的观点,谈谈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二、论 述 (25分) 结合所学专业,谈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意义 试卷C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冲突是什么?举例说明马克思是如何概括分析这一根本冲突的40分) 二、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根本变化,马克思主义透露的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根本趋势变化了吗,为什么?(20分) 三、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有哪些差距?如何对付这些差距?(25分) 四、在对未来梦想社会的熟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有何本质识别?(15分) 试卷D 一、“在和平、进展与协作为时代主题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其生命力何在?(10分) 二、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启程”10分) 三、运用冲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根本原理,分析“特点”与“特色”的联系与识别15分) 四、如何理解感性熟悉与理性熟悉的相互渗透?请举例说明12分) 五、简述真理的十足性、相对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0分) 六、马克思是怎样运用冲突和社会根本冲突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冲突的?(18分) 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研究和熟悉?它对社会主义生产和调配有哪些启示。
12分) 八、如何辩证地对付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与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的差距?(13分) 习题绪论片面 一、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理论、根本观点、根本方法 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进展的列宁主义思想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进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 ) A.从创始者的熟悉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根本方法 B.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告成的科学理论 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头,到那时,资本主义的进展已经体验过( )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头至19世纪30年头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反展 C.屡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的破坏 D.十月革命告成,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片面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5.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根基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A.巴黎公社 B.英国宪章运动 C.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D.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的启蒙思想 7.法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8.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第 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优良的代表是( )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10.马克思和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付出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11.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理由有( ) 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冲突的激化 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冲突激化 C.资本主义各国间政治经济进展不平衡 D.奥地利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宏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启程,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进展诊疗室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梦想 13.马克思主义的根特性是(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人民性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创办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进展及其规律 一、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哲学都是(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C.具有历史性的意识形态 D.推动社会进步的气力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会导致( ) A.十足主义 B.相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不成知论 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由于( ) A.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务必回复的问题 B.它是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 C.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准 D.它是划分辩证法和幸而你上学的标准 4.以下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A.世界是十足观念的异化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5.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主要包括( ) A.自然事物 B.人的实践活动 C.人工自然和自然自然 D.思维的活动 6.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展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说明(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统一的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8.“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说明( ) A.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供给了自然科学依据 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宗教神学观 C.意识的能动性突破了物质存在的局限性 D.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 9.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 B.进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 C.供认规律的客观性与供认规律的主观性 D.看法冲突是事物进展的源泉和动力与否认冲突的观点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在于( ) A.它透露了事物进展的源泉和动力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C.它透露了事物进展的方向和道路 D.它透露了事物进展的形式和状态 11.联系的条件性是指( ) 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进展都是有条件的 B.一切随实践、地点和条件二转移 C.只有条件这一点是无条件的 ) D.离开了条件一切都无法理解 12.以下说法中表达冲突特殊性原理的有(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3.共性与天性的关系是( ) A.天性包含着共性 B.天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天性之中 D.共性与天性在确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冲突问题的精华是( ) A.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与天性的关系 C.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5.割裂质变与量变辨证关系,会导致( ) A.突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循环论 D.直线论 16.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 A.意识活动的筹划性和目的性 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操纵 17.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表现在( )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熟悉客观规律 D.崇敬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 ) A.熟悉规律 B.崇敬规律 C.利用规律 D.变更规律 19.实事求是表达着( )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熟悉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崇敬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20.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透露了(A.事物内在的联系 B.事物本质的联系 C.事物稳定的联系 D.事物进展的主动性 二、辨析题 ) — 9 —。












